赴日行医 日本医生的发展轨迹

在上海某三甲完成外科规培,在日本经历了一年的研修,有不少想记录,想分享的事情。
若能为对日本医疗有兴趣的朋友作为参考,十分荣幸。
文笔很差,看官们多多包容~
若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前辈们斧正。
关于赴日行医考试可以参考之前的帖子。
想先就在日本的个人发展轨迹谈谈。
读大学国内和日本大差不差,高中毕业读大学,就是国内5年,日本6年。
然后大学毕业后,在日本想从事临床工作,则必须经过为其2年的前期研修(=规培)过程。
在日本,毕业后绝大部分医学生都会先进行临床的研修。
日本的研修和国内稍微有点区别,一个是研修前要有医师证,另一个是被日本人称为“super rotation”的内外妇儿都要转的全科规培。专科的培训则在这个全科规培结束后进行。这次只说说日本医生的发展轨迹,关于研修的具体内容以后再根据自身的情况谈谈。
日本医生有一个独特的“打工”制度,可以理解为合法的所有科室都有的“飞刀”。对于隶属于大学医院的医生,“打工”基本就是他们收入的大头。在上述全科研修期间,虽然不知道能有多少效果,明面上是为了保证前期研修的完成度,法律规定不能有培训医院以外的收入。所以“打工”需要完成前期规培,反过来说只要能“打工”就有了一定的生活保证,就因为这个原因,日本医师证被证伪“1000万(日元)的低保”。
在完成前期研修后的出路就比较多,比如继续专科研修,读博,全靠打工自由职业,开业等等。
专科研修就和国内的专科培训类似,根据科室不同时间不同,需要3-6年。专科研修更为灵活,培训基本要培训医院以及其他医院的培训,所以医生的流动性很强。在专科研修结束期可以考取相应科室的专门医证书。
日本做医生和国内不太一样的是,就算没有专门医的证书也可以看相应科室的疾病(除了麻醉科)。比如很多开业的医生可以宣传自己的时候,就算没有专门医,只要有自信,内科,外科,皮肤科什么的,想挂什么就挂什么。就算在大学医院,也有外科医生去看内科急诊的什么。
专门医制度是近期建立的制度,由于历史问题,就像上述一样,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用。但是将来可能会影响,现在谁也说不准。
关于读博,大部分人都会在能“打工”以后再读博。
读博的时机根据学校和个人选择会差很多。有的学校允许读博和专科研修同时进行。
日本医生的工作领域大致可以分为大学医院,市中医院,诊所,自由职业,产业医等。
大学医院最好理解,就和国内大学附属医院差不多。但是也没有主治,主任什么的晋升压力,基本就是教授和医师。就是看年资慢慢做上去的感觉。
市中医院简单说就是19张床以上,非大学附属的医院。
诊所就是诊所,19张床以下以及只有门诊的都算诊所。
自由职业算是近年发展起来,全靠打工。
产业医就是在企业里带着。
收入大概是产业医<大学医院<市中医院<自己开诊所,自由职业就看自己能力啦。
医疗水平大学医院相对高一点,但是一些诊所,私营医院的水平也是很高的,大学医院并无法做到统治地位。
留在大学医院就会多少有科研的任务,升教授大多是需要科研的。总的来说做不做科研还是看兴趣。
差不多想到什么说什么,供各位参考。
若有疑惑,欢迎留言,私信。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