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酸诱导的肾病动物模型|Wiley期刊选文

点击此处(第74篇文章)即可免费下载原文内容

临床上,肾损伤通常可分为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和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两种,二者紧密相关,可由多种危险因素引起,如缺血、败血症、药物毒性和药物过量、暴露于重金属和糖尿病等。尽管我们对AKI和CKD发病机制以及AKI向CKD进展过程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仍然没有有效对抗肾病的治疗方法,因此,进一步研究AKI,CKD以及AKI如何进展为CKD的病理机制尤为重要。肾病的动物模型对于病理机制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对应用广泛的,叶酸(Folic acid, FA)诱导的肾病动物模型进行综述。
叶酸也被称为维生素B9,参与一碳循环,对细胞增殖和生长至关重要。FA可以来自蛋黄,动物肝脏,绿叶蔬菜和酵母,通常在小肠中被吸收,并通过二氢叶酸还原酶在细胞内转化为四氢叶酸。FA缺乏可引起胎儿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神经管缺陷,在RNA和DNA分子的合成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高剂量的叶酸可诱导肾病动物模型。
北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药学院的晏良军教授通过本综述,对不同方法诱导的肾病动物模型进行了比较,并详细介绍了叶酸诱导的肾病动物模型的制作过程及发病特点,回顾了叶酸诱导肾损伤的主要机制。文中指出,低剂量的叶酸对肾是具有营养作用的,但高剂量叶酸的肾毒性很大。FA参与单碳代谢,可被肾小球自由过滤,重吸收率接近100%,因此在正常叶酸浓度,叶酸的肾排泄量很少。由于肾中叶酸受体含量高,所以叶酸在肾中比其他组织中积累更多。低剂量的叶酸(小于10毫克/天)是有益的,可对抗氧化应激;而高剂量的叶酸具有高毒性,广泛用于诱导动物肾疾病,如大鼠、小鼠肾疾病模型的建立。

同时,文章总结了叶酸导致肾损伤的主要机制,包括:1)氧化应激、2)铁死亡、3)线粒体功能障碍、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升高,5)线粒体自噬功能损伤。本文的最后,总结了叶酸诱导的肾脏疾病动物模型在评价多种治疗方法中的应用。

点击此处(第74篇文章)即可免费下载原文内容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