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镜子反而镜身向外退?全面解析结肠镜单人插入法
肠镜单人插入技术对于初学者来说存在诸多困惑。为什么我做不到头?为什么会做这么久?为什么送镜子反而镜身向外退?为什么操作时患者会这么疼?我们常纠结于此,却不知此类疑问的背后其实存在许多科学道理和规律可循。我们总是寻求各类肠镜操作书籍,却又往往被其中的专业名词搞得昏头转向。不要着急,下面听笔者慢慢给你道来。
学习肠镜之前,大部分人都具备了胃镜的操作基础,即基本的控镜能力,通过送、退镜和上下左右控制旋钮到达目标区域。然而,当我们自信满满的把这些技能应用于肠镜操作中时,却发现被打击的体无完肤,肠镜在手中根本不听使唤。
正所谓「九转大肠」,当软的镜身通过软的肠管时,如无直线化处理,定会盘成一团(成袢),进退不得。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是因为我们一些单人肠镜操作的理念尚未确立,了解和掌握它远比盲目练习更为重要,因为它是通往高手和大师必经之路。
在这些理念中,排在第一位的当属「自由度」的理念。自由度指术者右手的力准确传导于镜身先端的感觉,也就是让镜子「听话」,让它前进 1 cm,它就进前进 1 cm,让它左转 1 度,它就左转 1 度(图 1),在实际操作中自由度还体现在镜子始终为松驰状态,无明显阻力感,即使右手不握镜,镜身也不会大幅度弹出。
自由度还是清醒状态下肠镜操作使患者获得舒适体验(「无痛」或「微痛」)的「秘诀」所在。镜身的直线化、未结袢消除了患者的痛苦根源,也大大提高了插入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图 1 肠镜操作示意图:当肠镜处于「自由度」的状态时,能准确地回应术者(图片来源于《结肠镜插入法》工藤进一 著)。
为了达到上述「自由度」这种境界,工藤大师提出了「轴保持短缩法」,理解起来就是镜身的轴向要与肠腔的轴向保持一致,并通过一些「手法」不断将肠管短缩,最终把 1.7~2.0m 长的结肠套叠于 70~80 cm 长的镜身上,为全结肠的观察和治疗打下基础。
而上述的一些基本手法包括如下几方面:
1. 转镜子---旋转镜身
内镜前进时应以旋转方式进行,对弯曲的肠管应根据弯曲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右旋或左旋动作(图 2),并配合大钮进行进镜,即使遇到直腔,也应将其调为「斜腔」,旋转通过。旋转时,切记角度尽量不要超过 180 度,如果超过了,可考虑换个方向进行旋转。旋转过程中,角度大小以达到操作目的为准,勿过大或过小。
如进行去角度化操作时,以内镜前端稍越过肠管皱褶即可,即在看到前面肠腔的同时又能够压迫内角的皱褶,以利在后续实施勾拉操作(图 3)。

图 2 A为右旋,B为左旋(图片来源于《结肠镜插入法》工藤进一 著)

图 3 A图示为向右弯曲的肠腔,B内镜先端以右旋+向上打钮的方式通过(本图来源于《结肠镜插入法》工藤进一 著)
2. 回镜子---回转复位
回镜子是转镜子的补充,当旋转角度>180 度时,可考虑把镜子回到中间状态(图 4),重新调整方向,旋镜操作。其目的在于防止肠镜在向某个方向过度旋转时偏离轴心,影响自由度。此外,通过回镜子,还可防止镜身在体外结圈造成反弹,影响术者操作,并因肠管扭曲给患者带来痛苦。

图 4 A图示为「中间状态」即无需施加外力的「自然状态」,即具备「自由度」的状态。B、C图示为体外结圈状态,应尽量避免(本图来自于《结肠镜插入法》工藤进一 著)
3. 拉镜子---短缩取直
拉镜子为短缩肠管的关键,即时常所讲「以退为进」的状态。从局部讲,拉镜子可将固定角度的肠管去锐角化,有利于通过弯曲。从整体讲,拉镜子可将肠管整体走行弧线化、无袢化,使到达终点的距离缩短,是「做到头」的关键(图 5)。
在实际操作中,拉镜子可分为上、中、下策。上策为向后拉动镜身的过程中,镜头视野不退反进;中策为向后拉镜过程中,镜头视野保持不动,镜身可拉出一段距离,镜身自由度常能有所「恢复」,此时常为「解袢」的过程;下策为向后拉动镜身过程中,镜头视野随之后退一段距离。上、中策为有效拉镜过程,利于操作,出现下策时,应退至镜身恢复自由度时,重新短缩进镜。
需要指出的是,拉镜子应从进入直肠时开始,通过小幅度的拉镜(小拉)可减少后续操作的难度和患者的痛苦,并且安全。如只在「大弯」(直乙结合,降乙结合、脾曲、肝曲)等处进行大幅度的勾拉(大拉),不仅成功率有限,且患者痛苦。
此外,拉镜子过程中应配合大钮勾拉,原则上勾拉幅度越小越好,可增加安全性,在拉动过程中,肠管缩短如同蓄势弹簧一样,在拉到极限位(即将滑脱)时,通过调整视野方向,使镜身借助肠管自身势能继续前进,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图 5 通过短缩,使肠镜最终近似一条弧线,到达操作终点——回盲部(图片来源于《结肠镜插入法》工藤进一 著)
4. 抖镜子----前后快速移动内镜(Jiggling 手技)
相对于前三者来说,此手法为补充手法,通过前后快速地移动镜身,可使肠管收缩套叠于镜身上(图 6)。个人体会此法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有效,但遇到上述手法无效或疑难病例时,尝试一下,未尝不可。

图 6 Jiggling 手技示意图(本图来自于《结肠镜插入法》工藤进一 著)
以上四种基本手法(转、回、拉、抖)为单人肠镜插入法重要技术「轴保持短缩法」的简要总结。在实际操作中应综合应用,如转动镜子(右手)时应配合角度钮(左手)实施勾拉操作,二者应同时进行,这也正是单人肠镜精髓所在,即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最大化的通过左右手配合,实施精确操作。除以上基本理念和手法之外,下面我将给大家介绍相关辅助措施和注意事项。
辅助措施
1. 气量控制
曾有人说过「做肠镜就是做气量控制」,虽有夸大之嫌,但也不无道理。原则上,气量以小为好,恰能分辨肠腔走向即可,此种状态下,不仅相对缩短了插入长度,并且使肠管易收缩、套叠于镜身之上。过量充盈气体可膨胀肠管,增加长度,还可使后续弯曲处发生人为「锐角」,造成取直困难。
少数人肠管对气体敏感,会产生「痉挛」和肠道蠕动加速的情况,不利于进行腔方向的判定和肠管套叠,甚至增加患者疼痛感,使操作难以继续。因此,要善于利用肠镜的吸引和充气功能,控制好气体量,为基本手法的运用提供便利条件。
2. 体位(翻身)
大部分患者能在保持左侧位时顺利到达回盲部。少部分弯曲较急或肠管过长的患者在进镜困难时可尝试变换体位,充分利用重力作用来改变肠管走形,使肠角钝化,通常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图 7 常见体位变换(图片改编自《结肠镜单人操作与技艺》陈星著)
临床上,我们最常见的体位变换是左侧与平躺位之间的变化(俗称出小招),此外还有向右侧卧位的变化(俗称出大招),为备选体位。俯卧位(俗称终极招),因姿势变换不易及不雅观,罕见使用。在这里笔者插句题外话,最近,红遍网络的自己给自己做肠镜检查第一人,采用的检查姿势是坐姿,也充分说明体位只是影响操作的一个因素而已,只要基本手法运用得当就能成功。
3. 体外压迫(压肚子)
做过一段肠镜人都知道,压肚子是个技术活,按压有效时,肠镜通神。笔者曾观摩工藤大师操作视频时,发现每在老先生操作困难处,旁边护士主动上前按压。难怪老先生在其所著的《结肠镜插入法》一书中,写下了这句话「用手压迫的操作的确是一门深奥的手上功夫」。因此也不是我在这里三言二语能解释清楚的。
我们可记往下面三个代表性的压迫位点,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施力点,通过改变施力大小进行按压。还是那句话,作为医生,如果你经验丰富老道,你可以指挥护士按压,甚至无需按压。如果你初出茅庐,那护士就是你老师。

图 8 常见的三个压迫点:A. 脐下、耻骨联合上方 2 cm;B. 脐中央;C. 脐上 2 cm 正中位(此图改编自《结肠镜单人操作与技艺》陈星著)
最后编辑于 2022-02-11 · 浏览 5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