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整理】便秘 诊疗方案
便秘是因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表现。常指“习惯性便秘”。
一、疾病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排便间隔时间延长,3日以上1次,粪便干燥坚硬。
2、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
1、肠道实热: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或口臭。舌苔黄燥,脉滑实。
2、肠道气滞:大便不畅,欲解不得,甚则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舌苔白,脉细弦。
3、脾虚气弱:大便不畅,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舌苔薄白,脉弱。
4、肾阳亏虚:大便秘结,面色萎黄无华,时作眩晕,心悸,甚则少腹冷痛,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舌淡,舌苔白润,脉沉迟。
5、阴虚肠燥: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少津,神疲纳呆。舌质红,舌苔薄,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中药辨证施治
1、肠道实热:治则清热润肠,方如麻子仁丸加减。
2、肠道气滞:治则顺气行滞,方如六磨汤加减。
3、脾虚气弱:治则益气润肠,方如黄芪汤加减。
4、肾阳亏虚:治则温阳通便,方如济川煎加减。
5、阴虚肠燥:治则滋阴养血润燥,方如尊生润肠丸加减。
(二)针灸辩证
1、肠道实热证:清热润肠,取天枢、内庭、足三里、曲池等穴。
2、肠道气滞证:顺气行滞,取支沟、天枢、行间、大肠俞等穴。
3、脾虚气弱证:益气润肠,取章门、下脘、脾俞、足三里等穴。
4、脾肾阳虚证:温阳通便,取脾俞、肾俞、大横、复溜等穴。
5、阴虚肠燥证:滋阴养血润燥,取照海、支沟、三阴交、上廉泉等穴。
(三)其他疗法:
1、灌肠:承气汤或盐水灌肠或开塞露纳入肛门等,以缓解重症便秘的痛苦。
2、耳针:取直肠、大肠、皮质下等穴,以针刺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3、电针:取支沟、上巨虚、天枢、大横、腹结等穴。
4、穴位注射:取支沟、上巨虚、下巨虚等穴,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6注射液,也可用注射用水等穴位注射。
5、推拿:施摩法于天枢、大横、下脘等穴。
6、针灸: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及左水道、左归来各旁开2寸处。手法:均施捻转泻法,腹部穴进针2.5-3寸,下肢穴进针1.5寸,操作时患者仰卧施针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
(四)注意事项:
1、便秘伴有腹痛、腹胀、呕吐者,提示肠梗阻可能,X线摄片检查对诊断肠梗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单纯性急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可用胃肠减压、补液及中药内服、灌肠治疗,狭窄性肠梗阻则必须立即手术。
2、调整饮食结构,多食麦片、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也可服用蜂蜜等。
三、疗效评定:
1、治愈:2日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软,解时通畅,短时无复发。
2、好转:3日以内排便,便质较软,排便欠畅。
3、未愈:症状无改善。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