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六重境”第九讲

上一次我们讲了经方六重境里的第五重燮理焦腠境,燮理焦腠境主要的结构基础可称之为“肌腠焦筋膜”,肌是肌肤,腠是腠理,焦是三焦,膜是体内的整个膜系统。这个体系很大,也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基础平台,所以说我们将它命名为弹性自适应系统。所谓弹性自适应系统,简单说就是我们人体除了各类功能细胞之外,还有细胞外间质,以及由弹力纤维、纤连蛋白等等组成的支架结构,支架结构里灌注并流动着组织液,组织液在人体中并不总是液态的,而是呈一种类似液晶态的形式存在。所谓液晶态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在温度升高或者运动增强的时候他会偏于液态,在温度降低或者运动减少的时候则它会偏于固态。
液晶态的组织液,充塞在人体的纤维和膜系统中,就构成了整个人体的一个间质和支架结构,我们的无数的功能细胞,就镶嵌在这个结构中,共同够了了我们的身体。我们以前学的解剖学、组织学,都说人是由一个个的细胞组成的,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如果说人体内只有一个一个的细胞,而没有这个弹性自适应系统作为基础平台,那么人就是一滩到处流动的细胞,就像撒在地上的一滩绿豆一样,到处滚动,根本不能构成人形。只有有了这个弹性自身系统作支架,我们人才能保持特定的形态和功能。就像向日葵,它是由一个圆盘状的花盘或花托,,上面倒插着一个个的瓜子。如果没有花托,这些瓜子就不能有序地排列起来,它也就不是一个组织有序的结构了。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的电脑有硬盘,有c p u,有风扇,有内存条,有显卡,有声卡等等各种部件,但所有这些部件能正常运行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由主板把它组织起来,只有把这些部件安装在主板上才能运行。同理,我们人体所有的细胞也必须安插在这个弹性自适应系统上。就像我们上次举的橘子的例子,橘子剥开以后是一瓣一瓣的橘瓣,橘瓣之间和内部有许许多多的膜和丝形成无数的间隔,间隔里面是充塞的果汁,这个就可以类比人体的弹性自适应系统。人身上的细胞,就相当于橘子里面一个一个的籽。
基于弹性自适应系统,我们总结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有阻遏熵增、激发太过、受激反动、厥闭必热、内传化热等,还有气机升异常当中的当升不升和当降不降。正常情况下,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的能量运行在身体后面是逐步上升的,能量在身体的前面是下降的,这是我们经方体系所涉及的主要的气机升降规律。所以,太阳主表,病位在头项背腰,气机运行升散为主;少阳主半表半里,病位在胸胁,气机在偏半表则升,偏半里则降,故少阳同兼升降;阳明主里,病位在身前和胃肠,气机运行以敛降为主。而温病体系一是与手经和肺密切相关,二是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温病病性偏浊,故治疗以清肃为主,从伤寒六经辨证中,当以阳明病统之。
我们今天要进一步的讲弹性自适应系统,要想很好地运用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相关原理指导医学研究、临床实践和经方应用,还有一些理论体系我们是需要掌握的。现在好多人说中医不科学,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中医确实有不科学的地方,大家不要着急听我慢慢讲。我在浙江中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节课,老师上就跟我们说中西医在思维模式的本质上就有很大的差异。西医是因果思维,中医是类比思维。西医,甚至整个现代的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理、病理、解剖等,整个贯穿的是因果思维。所谓的因果思维是什么呢?就是有了a这个原因,就一定会产生b这个结果,中间有严密的因果链,要通过严密设计的实验过程得出相应的结果。比如吃饱了不饿,睡好了不困,都是严格的因果关系。西医所有的科学问题都是一个一个的因果的问题,所以说西医的思维特点就是因果思维。
那么中医是什么思维模式呢?中医不是因果思维,所以尽管你总想往科学上靠,但一直免不了有人反对。中医是什么思维呢,是类比思维。这个类比思维我们在中医界也叫比类取象,比如《内经内经》“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这之间怎么生啊?酸怎么就把肝生出来了?肝怎么就把筋生出来了?但中医不研究这个。中医思维是对事物进行分类比附,东方生风它是把风的特性和东方的特性进行类比,跟树木的特性类比,跟酸味的特性类比,跟肝的特性类比,跟筋的特性类比。整个从东、南、西、北、中到肝、心、肺、肾、脾都是这样依次类比,分到同一类的,就认为彼此之间有某种联系。毛主席曾经说过“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的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人朝气蓬勃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就是用“青年人”和“朝气蓬勃”进行类比,但毛主席他老人家并没有论证青年人是通过什么科学原理就变成了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或者八九点钟的太阳怎么样就变成青年人了,是质变还是量变,是物质方面的变化还是精神方面的变化,他都没有讲,也无需讲。毛主席只是从青年人和八九点钟的太阳共同具有的朝气蓬勃的特点,就对他们进行了类比。这就是类比思维的特点。
中医整体上是一种类比的思维模式,这种类比的思维模式跟现代科学的因果思维模式有本质的不同,所以说你不管怎么搞它都搞不到一起,说中医不科学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这就导致从本质上,中医和西医就是两个存在一定对立的阵营,即使中医有些细枝末节的部分被现代医学所证实,但无论中西医两界都会一致认为它们不再是中医本身。在这一点上,中西医两大阵营倒是空前的一致,中医认为它不再是纯正的中医,西医也认为这部分被科学证实的中医并不能说明中医本身是科学的。
那么中医真的不科学吗?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不是的。为什么呢,因为之所以说中医不科学是因为西医目前还不够科学,她看似强大,但事实上还只是科学里的一个幼儿园水平,还只是科学的混沌状态和萌芽,它没有进入科学的高层次水平。这种科学体系,如果以咱们经方六重镜类比的话,它还处于理事未融境,最多是方证相应境。因为它理解不了更高层的救逆降龙境和燮里焦腠境,更不用说奇恒涤络境。因为它的境界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所以说它就无法理解中医的类比思维,理解不了就觉得你不科学。事实上是目前的科学水平需要发展,而不是咱们中医的科学性要去适应目前目前的科学层次。
郭德纲老师讲过一段话,他说“比如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再比如,中国古代有“牛嚼牡丹”和“焚琴煮鹤”的成语,再美的牡丹,不管有多天香国色还是千娇百艳,如果你把它给一头牛吃的话,它也只能得出这东西好不好吃的结论,最多就是吃了长胖了说明这次的牡丹营养丰富,长不胖说明没营养。之于说牛吃不出牡丹的美感,这你还真不能怪牛。牛的脑子里就没有欣赏牡丹美不美的这一部分功能,当然他就感应不到牡丹美不美了。但牡丹就因此不存在美不美吗?显然不是,如果让我们人看,结论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不能以牛的标准,去评价超出牛欣赏范围的东西,否则也太欺负牛了。
西医目前的科学水平没有办法验证中医的科学性,它自然说中医不科学。经方六重境认为,弹性自适应系统是确立中医基本理论的物质结构前提,现代科学要理解中医,只能从研究弹性自适应系统入手。事实上,所谓现代科学无法解释中医,主要是指线性科学,中医的本质更多倾向于非线性科学。目前科学界在非线性科学领域也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接下来我就结合目前非线性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就我的了解谈一谈弹性自适应系统真正涉及的科学科学原理。
科学分为线性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线性科学就是我们当前所认为的经典的科学,它是指在一个直角坐标系中有两个变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是线性,a的变化一定引起b的变化,正方向的变化称为正相关,反方向的变化称为负相关,这种两个变量的线性关系其实也就我们前面说的因果关系,即变量a的变化一定引起变量b的变化。所以线性科学认为,再复杂再难以认识的变化,也一定是由可以认识的简单线性变量关系叠加起来的变化,它不承认世界上存在不能分解为简单线性关系的复杂变化,这是线性科学的最主要特点。
著名此反中医斗士方舟子有一个反中医的例子:他认为,著名的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中,“乌鸡主要成分是是鸡肉和鸡骨,其主要化学成分和一般的鸡并无差别,99%以上都是水、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据此方舟子推断出乌鸡营养价值和治疗价值与普通鸡的区别也不超过百分之一,这就是典型的线性科学的思维。但显然事实不是这么简单,也许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那百分之一。你比如说,鹿茸和犀牛角都是动物的角,也许它们的成分不超过差别也很小,但懂一点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鹿茸是大补的,吃多了要上火流鼻血,而犀牛角是清热热凉血的,二者作用正好相反,也许就是那百分之一起作用。再比如西施的隔壁住着东施,一个是绝世美人,一个奇丑无比,你如果体重的话,二者即使有差别也差不了多少。你要检测电解质,氨基酸,蛋白质,微量元素的含量,两人的差别就更少了。但这两人要真往你面前一站的话是啥感觉?一个看见想犯罪,一个看见想反胃,对不对。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但又不能用线性科学来解释,所以就产生了非线性科学。这里说明一下,这个非线性科学也是目前公认的东西,大家不要以为是我在这里杜撰的或者说是民科,如果不相信你也可以百度去,“外事不决问百度”嘛!
比如说经典力学理解不了的东西,促使后来出现了相对论,但这两门学问都是研究宏观世界的。但是进入到微观世界的量子水平后,又发现宏观的这些理论似乎又都解释不了了。量子是指一个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单位称为量子,描写微观物理世界的物理理论是量子力学。在微观世界里,粒子不是一个个连续运动的小球,而是起伏不定的概率云,理论上任何一个粒子可以在不同位置同时存在也可以同时不存在,区别无非是它们出现概率的大小,从来不存在同一个粒子从点A到达点B的单一的运动路径。总而言之,微观世界里,粒子变成了穿越时空的幽灵,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只有概率,没有轨迹。比方说,我们学过的原子的结构,原则核的周围有电子围绕,并分布于不同的电子层。我初中学这个知识的时候,理所当然地以为这个结构大概就像太阳和它的九大行星一样,电子围绕着原子核一边公转一边自传。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我们描述电子层的轨道只是它在某个地方出现的概率大小,电子并不是真正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它从一个地方消失又从另一个地方突然出现,根据出现概率而描述为轨道,而不是粒子真的在训着轨道跑。
在微观世界里头,粒子是然消失又突然出现,它横跨时间和空间,所以本质上就是个非线性的东西。怎么解释这种现象,于是人们引进了宇宙的十一维理论,就是说另外不同维度的世界不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头。这个像什么呢,假设我们的屋顶是透明的,有人在屋顶上面走来走去,而我们又只能通过透明的屋顶看见他的脚底,而看不见他身体的其他部位。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在屋顶上有好多脚底板子,在这而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我们就会觉得很奇怪,这个脚底板的出没它没有任何轨迹,此地突然出现,彼地又突然消失。两个脚板印怎么就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不知道。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脚板子上面还有个人,我们只看见脚板。在这个假设中,这个人就是相当于一个另一个维度,而脚板底就是高纬度映射到我们这个维度的东西。因此,在我们这个维度看这个脚板子就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它貌似穿越了时间和空间。这是多维宇宙理论,在量子力学里面,有这样的理论将宇宙分为十一维。
我举量子力学的例子,就是要引入非线性科学的理论。当然非线性科学是非常难以理解的,科学家还是在努力地用线性思维去解释这个东西,所以他们假设了一个多维的宇宙,但多维宇宙和弦理论目前还仅仅是假说,并未得到任何实验所证实,是一个偏于哲学和数学的科学假设。
接下来我们讲与经方六重境与弹性自适应系统密切相关的非线性科学理论,非线性科学包含三大基本理论:一是孤立波理论;二是混沌理论;三是分型理论,这三大理论同时也是我们弹性自适应系统发挥作用主要理论基石。
但弹性自适应系统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三大理论,其中的阻遏熵增原理中熵的概念是描述一个孤立系统的无序程度的,因此主要与系统论有关。经方六重境的第四、五、六重境中,会提出药物在不同的理论体系指导下会携带不同的调控信息,真正起调控作用的是药物所携带的信息,用药建立于什么理论架构就会遵循相应的调控原理去发挥作用,它就会用什么理论体系在特殊的体系去调控,这又属于信息论的内容。
现在我们先讲混沌理论。混沌一词古已有之,所谓鸿蒙未判,混沌初开,本来是指宇宙形成之初天地未分,清浊未判的一种状态。现代科学的混沌理论,主要是指一个系统中,一个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经过一系列因素的叠加影响,会产生非常巨大或难以预测的后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都知道蝴蝶效应,说“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是一种混沌现象,说明了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
以弹性自适应系统为例,也许我们最初只是感受了一下风寒,或者只是稍微焦虑了一下,或者我们仅仅是想到了某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但这个初始条件就有可能给我们弹性自适应系统的某处产生一个冲击,在应对这个冲击的过程中,弹性自适应系统会把这一信息传遍整个系统并调动整个系统作出反应,而最终这个系统在什么部位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个反应的强度有多大,单纯依靠初始条件的是不可预测的,这就是一种混沌效应。所以,西医经常说中医认为的受风寒会发生感没有科学道理,病毒感染才是真正的原因。房劳伤肾也没有科学道理,消耗的物质和能量远远比不上一次长跑。得出这些结论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考虑到混沌效应,它只承认直接的因果之间的线性关系,而没有发现考虑到感受风寒和感冒之间,房劳和伤肾之间,还有许许多多的中间环节,目前尚未知但却实实在在发生叠加效应的中间环节在起作用。因为我们人体是一个弹性自适应系统,你只要在一个地方施加一个刺激,整个身体就要做出一系列的复杂反应,最终输出即即可千遍万千,也包括各种病理状态。
简单说风寒暑湿燥火吧,这是中医认为的最主要的六种外感致病因素,叫外感六淫,淫在古代是过度的意思,就是相对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能力而成为致病因素。弹性自适应系统对外感六淫做出反应,遵循的就是混沌效应,只有立足于这一点才能让西医明白他们对我们中医病因学术的质疑是多么无聊。
针灸为什么在某个特定的穴位刺激一下就会起到治疗作用,还有人为了验证针灸的效果,选择在穴位附近针刺作对照,企图以此证实或否定针灸的疗效。事实上,无论你在穴位上刺激,还是在穴位附近,他们产生的作用都是多重而复杂的,二者疗效无论有无差异, 都无法否定针灸本身的原理。
针对中药穴位敷帖,也有人仅仅从所用药物透皮的多少,药物吸收以后的代谢过程,来分析是否有效果,这也是典型的线性思维。当药物外用到穴位上的时候,它起作用的模式就和内服与注射截然不同,敷贴这个治疗行为本身,不同药物成分对局部产生的不同刺激效应,弹性自适应系统受到刺激后作出的系列反应,这些完全和药物的吸收量没有关系,但着完全有可能是穴位敷贴起效的重要机理。
现在也不乏好多渴望破解中医原理的科学工作者,但由于他们不了解中医理论赖以建立的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的混沌特性,总是希望用线性科学的思路来逐步破解,这本质上是南辕北辙的。混沌系统的特点是,在初始条件和最终输出结果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未知因素,因为这些未知因素的存在,就不能用施加的因素来直接判断最终输出的结果。初始条件和输出结果之间,无论你如果穷尽探索手段,始终都会存在未知的影响因素个未知的影响途径,这恰恰的混沌体系的特点。不是说努力去探索这些中间的未知效应不对,而是不能只把已知的效应作为全部的影响因素而忽略未知效应的存在。
在气象学中,混沌效应已经被作为一个实用的理论被广泛应用,根据混沌效应建立的数学模型也已经运动到实际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么既然混沌理论能用到气象学中,为什么不能引用到我们中医中呢?中医的理论体系,就相当于是针对弹性自适应系统这混沌体系的运作规律建立的一套数学模型,它能高效地把人体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过程和输出结果之间的复杂变化准确地表述出来,并运用一套可供医者直接感知的中间变量系统(症候)使这个混沌体系的整体内在变化具有可感知性和可调控性,这才是中医理论的真正高明之处。
非线性科学的第二大特征是孤立波理论。混沌效应的特点是初始施加的因素可以被无限放大,而孤立波是指一种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特点的波动现象。由于孤立波具有单峰、匀速、不变形、相互作用时不受破坏等特点,所以它虽然是波,但同时又有粒子的特性。因为如果一个波只具有波的特点的话,它在传播过程中能量只能是越来越衰减直至消失,且在它前进的过程中只要受到任何阻碍就会变形,但孤立波不同,由于具有准粒子的特点,所以它在运行的过程中理论上可以一直保持不变。1895年,数学家科特维格与得佛里斯从数学上导出了有名的浅水波KdV方程,此时距罗素发现孤立波已经过去60年,从此孤立波的存在到普遍承认。比如我们现在宽带用的光纤,由于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这个光线即使在铺设的过程中有弯曲,即使传播的过程很长,但信号依然可以完整无损地高效传播,这就是孤立波理论的巨大实际应用价值。
孤立波理论在中医体系中与某些特殊病理产物的致病原理有一定关系。经方六重境体系中,有些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它就会一直深伏在体内,这主要指干血,宿食、伏饮、顽痰等。这些病理产物一旦形成,他们在跟正气相搏的过程中,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治疗手段,很难被机体自身的机能所修复。对于这种病邪,你不能用我们常规的思路去解释,为什么伏邪伏了多久还没有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所吞噬?为什么脑子里的瘀血服用去祛瘀血的药大便排出污血后脑子的症状却好了?为什么幼儿时期吃东西不慎积食了,过上几十年成年了,运用化宿食的药还能有效?还能拉好多粘冻样的东西病救好了。其实这些,都与孤立波的的原理有关。这些致病因素到了体内后,其实传达的是一种孤立波的信息,因为它的不衰减性,所以可以同一性质保持好多年。也因为它传播的不衰减性,所以这一部位受病,其他部位攻邪也能攻出同样的病邪并且治疗有效。其实攻出的是它的波,而是这个邪物本身。
孤立波的原理更多地体现在脉诊中。你比如说,怀孕的时候,这个胎儿是在肚子里,为什么还能被寸口脉所诊断出来?就算怀孕有整个身体的血流动力学是会有一定的变化,但那只体现在脉搏的强弱上,如果通过它感受具体的信息?其实整个脉诊体系的建立,都是基于孤立波理论,病变引起的局部异常,通过其形成的孤立波,不衰减、不变形地传播到脉搏波上,这才使通过脉搏波诊断病情成为可能。我们前面讲的肌筋膜系统的生理病理特点,只有结合今天讲的非线性科学中的理论才能自由应用。
分型理论:分型理论是七十年代一个法国的数学家Mandelbrot提出来的,他在《science》发表了一篇文章叫《How Long Is the Coast of Britain? 》,前半句翻译成汉语就是“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大家一听这名字感觉很无厘头啊,一听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它要么是一个讲解地理知识的东西,介绍讲英国海岸线的,要么是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但很显然,如果是这样的文章,也不能在世界顶级的杂志发表,测量英国的海岸线毕竟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东西。但事实上,这篇文章为一门新的学科叫分型几何学奠定了基础。因为这个文章还有一个副标题《Statistical Self-Similarity and Fractional Dimension》,翻译成汉语就是“统计自相似和分数维度”。
我们想象一下,英国的海岸线首先它是个自然结构,它一定是曲曲折折的,不可能是一条平滑的线条,一定是坑坑洼洼的。就像一张纸,如果不用剪子,用手撕的话,这个边缘就有点像英国的海岸线了。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接下来就有意思了。当你测量英国的海岸线的时候,假如以1公里长的尺子进行测量,最后得出一个数值,然后再以0.1公里的尺子测量,最后也得出一个数值,那么这两个数值会不会一样呢?显然是不一样的,因为当以1公里长的尺子量的时候,海岸线上小于1公里的皱褶就会测量不到,而以0.1公里的尺子就能测量到小于1公里但大于0.1公里的皱褶,这样理论上0.1公里的尺子量出来的海岸线会长一些。也许你会说,你那指的是硬尺,用软尺量就不会有差别。但真是这样吗?再软的尺子,总有比它更小的皱褶量不出来。因此以此类推,主要尺子的精度能无限小,这个海岸线的长度就会变得无限长。如果这个精度增加到纳米,纳米英国的海岸线的长度就可以到无法想象的程度,就这还不是最长,仍然有可能更长。
我再举个例子,我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然后以每条边的中间三分之一为底边再接上一个等边三角性,形成一个六角形。再取六角形的每条边为底边再接各接上一个等边三角形。以此重复,直到无穷,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面积有限却边长却无限长的图形。之所以说面积有限,是因为这个图形的面积永远不会超过以最初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顶点所成的圆的面积(如下图)。

以上即为有名的Koch曲线,这一发现是对我们常识的颠覆。在我们以前学习几何学时,总是觉得周长和面积是有一定比例的,在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周长可以无限增加总是觉得不可思议。但这个图形却偏偏是周长无限,但面积却永远不会超过它们的外接圆。当然,其中有一系列复杂的计算过程在这里无法详细讲述,现在我说结论:在分型几何里,物体存在非整数维度。我们大家多少都听说过多维空间,也知道零维是一个没有大小的点;一维是一条线;二维是一个平面;三维是存在长、宽、高的立体形状。至于四维,有的人说是三维立体再加上时间维度为四维。但单纯就空间来说,四维是由无数个三维组成的,已经完全超出了人类的形象思维所能理解的范围。
但如果单纯从数学的角度理解,则可以轻易扩展维度至n维。四维以上我们无法想象,但通过数学原理以一个方程式去理解还是不难的。
但在分形几何中,不单有n维,而是这个n维还可以是非整数维,比如说3.1415926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英国的海岸线就是一个非整数维,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它不是一维的,如果是一维那就是一条确定的线段,但我们前面已经论证过它不是固定的长度,而是可以无限长。但它是二维的吗?二维是一个面,面积是确定的,也与它的无限长不相符。所以最后认为它应该是非整数维,即分数维。
分数维是分形几何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他认为英国海岸线存在不同的维度,而不同的维度存在于不同的观察于测量层面。比如,我们分别用1000米、100米、10米、1米的尺度观察和测量同海岸线,最后得出的长度虽然不同,但其扭曲的形状却大体一致。在海岸线上用相对较小的尺子量取一段放大,就会得到和整条海岸线大致相似的形状,这就是分形理论的基本思想。
分形理论认为客观事物具有自相似的层次结构,局部与整体在形态、功能、信息、时间、空间等方面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似性,称为自相似性。当然这个自相似性,不是指具体细节上的完全相同,而是局部与整体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似。这种相似也许是结构接近,也许是轮廓接近,也许是功能接近,也许是只是一个概率的接近。
我以前看过故事,有一个很封闭落后的农村,村里人从来没有进过城,也没有见过任何现代化的东西。有一天突然村里来了一辆摩托车。整个村子的人都来看热闹,但最后都不能说出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于是就找来了村里年纪最大最德高望重的老者,这位老者饱读诗书,在村里人眼里老人家应该什么都知道。老人来了,围着摩托车转了两圈,最后把抓住摩托车的排气管,信心满满地告诉全村人说:“虽然我不认识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但我敢肯定它的性别一定是公的”。你看人家这分形理论应用的那是一个溜啊!
当我们看见对面开过来的车辆前面亮着的两个车灯,我们会本能地觉得那就是车辆的两个眼睛。面对发动机在前面的老式汽车前面那个长长的凸出部分时,我们把它叫做车的鼻子。而对汽车前保险杠上面那个发动机散热的栅栏,们就觉得那是它的嘴。这就是潜伏在我们人类基因中的分形思维在起作用。为什么当我们看见一堆密集排列的小洞,里头还有亮晶晶小东西的时候,很会本能地寒毛直竖,说不上的不舒服,出现密集恐惧症呢?那是因为在我们远古进化的过程中,凡事有这个结构的不是猛兽的眼睛,就是严重的皮肤病,这些都曾经在我们的基因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再比如说你看我们中国人啊,祖先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同理,美洲人,欧洲人,非洲人都有各自的先祖。不同的人种起源于地球的不同区域,但为什么他们除了肤色不一样,却都是两个眼睛,一张嘴,两个耳朵,两条腿,为什么谁也没有多出一只来呢?为什么不出现三条腿或者两个头的人种呢?两条腿的动物,比如鸡,虽然是两条腿但是他还两个翅膀,算起总数来也与人类的四肢一样。分形理论目前已经不是一个单纯数学的问题,而是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解决好多现实的问题。
好多年前,我曾问过我的老师一个问题:我是中医诊脉,左右手的寸关尺要分配脏腑,左手寸、关、尺分别对应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对应肺、脾、命门。而且上竞上,下竞上,就是说这种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桡动脉从远端到近端分别对应人体的从头到足。这样有什么一个科学原理呢?老师的回答是全息,这是根据全息理论定的。但为什么会存在全息?生物全息究竟是科学还是玄学,本身还是一个问题。
科学上有全息理论,但它原本指的是全息成像。我们小时候那个买西瓜霜含片,药盒子上面有个激光镭射防伪商标,从正面看是一种颜色,换个角度就是另一种颜色,这就是一种全息成像技术。全息摄影指的是把一个物体表面对光反射的各种信息全部制作成一个图像,它可以反映这个物体三维表面的信息。但生物全息理论却并非如此,这在科学界本来就不是公认的理论,而是由山东的一个叫张颖清的哲学教授创造的。生物全息学描述了生物体从细胞到整体之间存在的大量内在联系,但要将其上升为理论却主要是靠联想,故目前该学科还存在巨大的争议,与学术界公认的全息理论也有本质的不同。
在咱们经方六重境里头,没有采纳生物全息理论,而是应用了公认的分形原理。根据分型理论,探测一段桡动脉的信息,就相当于探测了我们整个弹性自适应系统,从而探测全身的健康和疾病状况。
大家想一想,人体的整个弹性自适应系统实际上就是有膜和纤维构成的无数的管道,其中流动着液体,而人的血管也是类似的结构,脉管就相当于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纤维管道,里面流动的血液就相当于弹性自适应系统里的组织液。所以根据分形原理,我们探测一段能搏动的血管也就相当于探测我们整个弹性自适应系统的一个分形。比如我们探测心脏的信息,并不是直接探测心脏,而是通过心脏的活动传播到整个弹性自适应的的信息,再通过脉搏的搏动来感知。我们手指尖朝上举起来,桡动脉在寸口的这一段,从上往下所对应的整体分形结构就相当于我们人体的从头到脚,摸左手的寸口脉就相当于摸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的左半部分,而右手的寸口脉就相当于摸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的右半部分。我们从寸口脉体会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状态的时候,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我们摸的是整个人体的弹性自适应系统。暂时不管人体的其他特征,只想象摸着人体的弹性自适应系统。然后,从脉搏的弹性大小,局部的寒热,软硬,鼓起还是塌陷,充实还是空虚,流动的快慢等这些状态,把它们直接理解成我们这个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状态。再结合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生理病理特征,来分析经方方证的应用,最终指导我们开出相应的处方。
我们将来分析各种症状、方证、药证的时候,要主动地去用弹性自适应系统的各种状态去解释它们,这样有便于将来我们用药的时候,把每个方症直接对应到对弹性自适应系统的调节作用上,根据用药后的脉证变化进一步来优化方证体系。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使我们的经方应用水平即使在无人传授的情况下,也会不断提高。
摸脉的时候,一定要形成一种感觉,就是我摸的就是他这个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状态,而不是这一段血管,也是这个人的体表或内脏。摸着粗糙的感觉那就说明他的弹性自适应系统是粗糙的,摸到细的感觉就说明他的弹性自适应系统是细的,以此类推。至于说具体的脉象名称,是弦、是涩、是沉、是浮,这只是我们记录下来防止我们下次遗忘,或者我们将来教徒弟的时候为了方便教学给他们起的名字,在摸脉的时候你要尽量忘记这些术语,因为一个脉象名称能表达的信息远远小于实际触摸到的信息。
比方说,我以前就见到书上说“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但对其实际感觉始终没有认知,有意在患者身上体验也无功而返。后来在以此偶然的机会我真的在实际摸脉中遇到过这种感觉,才心有所悟“哎呀,我体会到了”。当时我还让我们科的其他人也体验这种脉象,他们也说感受到了。你是这样的,先有感觉之后再在书上找对应的脉象名称,而不是照着书上描述的脉象脉搏上找感觉。因为这种模式既不符合我们的分形理论,也不符合我们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特点,所以你才学不会号脉。所谓的“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就是因为书本上对具体脉象的描述远远没有包含一个真正脉象的全部信息。再对应到我们的舌上也是这样,也是个分形理论,舌尖就相当于脑袋的部位,舌尖红就说明你这部分的弹性自适应系统的血供充足,舌尖胖就说明弹性自适应系统水分多,舌尖瘦就说明弹性自适应系统水分少,等等。就这么个东西,很简单。
所以说我们用的孤立波理论、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合起来就是非线性科学。
另外我们将来用药的时候,方证相应境和经方扶阳境的时候,还它不涉及到这个信息论。一旦到了后面的几重境的时候,我们用药就是用信息。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理论体系下用一个药,就是依靠这个药携带的什么信息起作用。所以说一个药在不同的层次里就可以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作用。大家都很奇怪吧,这是信息论。
所以说,咱们经方六重镜这个东西,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完整的,新鲜的,不需要向任何事务妥协的体系,是一个完全建立在实用上的体系。
我们判断一个理论中医理论好不好,怎么判断?标准即使真、善、美。什么是真?第一介绍这个理论的术语要有明确的定义,并且在参与讨论的人中形成共识,这叫真。比方说,我要讨论“阴火”,结果参与讨论的每个人心里想的阴火的概念各不相同,这还讨论个啥?这就说明理论不真。为什么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争议多,就是因为他就没有给阴火下一个很明确的定义,都让大家猜。首先是讨论的对象的概念不明确,或者解释这个对象用到的理论中的概念不明确,大家都各有各的理解,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呢,它没有真实反应我们人体的这个弹性自适应系统,或者说没有真实反映真正的生理病理状态,各种症候都是坐到书房里头按阴阳五行推演出来的,你怎么用它治病。
比如恶寒轻、发热重,舌边尖红,苔薄黄,鼻流黄涕,咳黄痰,脉浮数这就是风热。相反恶寒重,发热轻,舌淡苔薄白,鼻流清涕,咳白痰,脉浮紧,这就是风寒。二者对仗工整,分的清清楚楚。但这些一看就是书房里弄出来的,遇到个病人既鼻流清涕,又咳黄痰的,就傻眼了,这就是不真。
再一个与真有关的是,在我们引用西医理论的时候你不能跟人家现行公认的理论起冲突,或者断章取义曲解人家的思想,这也是不真。明明是西医很明确的知识,你应用过来以后把人家篡改了,然后用这个篡改过的东西去论治你自己的中医理论,这就是不真。举个例子,我以前跟过一个老师,病人问我为什么会头晕,他说你脑袋里不是有个脑垂体嘛,脑垂体一摆动,你就感觉头晕了,不摆动的时候就不晕。病人听了蛮信服的,但事实是这样吗?脑垂体能随便摆吗,头晕是脑垂体摆动导致的吗?好多人引用西医的理论,术语一大堆,听起来满热闹的,但就在关键的地方他杜撰,这样的理论也是不真。
除了真之外,好的中医理论还需要善。中医理论首选的是善,如果不善,再真也没用。善是什么呢?是能解决实际问题,能提高我们治病的效果。比如说我不要中医的“心主神志”了,我新创一个理论“大脑皮层主神志”。这个理论很真啊,现代科学证明它太真了。但是我创了“大脑皮层主神志”理论以后对你的遣方用药起什么作用呢?如果还是原来那一套,开窍醒神冰片、麝香,那还是不善,因为对治疗没有指导意义。再比如,治病啊有隔二隔三的治法,什么叫隔二隔三呢?比如说“治疗脾虚应该滋肾阴”,脾虚能不能滋肾阴?不能啊,吃了又拉肚子又肚子胀的。但他有理论,他说肾属水,水能生木,木又能生火,火旺了就能生土,脾属土嘛,所以补肾阴就能健脾胃。这倒是挺真,因为理论推演确实没有问题,但是这样很显然治不好病还会害人,这就叫不善。以前中医界的隔二隔三治法的问题就在这儿,用五行生克理论这么一转,似乎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能转到他要治病上,最后就会出来一些明显违背常识的结果,这就是不善。
还有是不美,不美是什么呢?简洁为美,在任何科学的原理上都是简洁为美,如果一个理论不需要引入新的概念就能说清楚,但他非要引进大量的新理论去解释,你向他请教引进的这个理论,结果他说要解释这个理论还得再引进两个新理论才和你说,而解释这两个新理论又需要引进五个理论。这叫什么呢?这就叫不美。越直接,越大家公认,中西医都承认,越受到正视,越不用引进新的东西来就能解释清楚一个事实的理论为美。也就是说,参数越多越不美,参数越少,术语越少越美。
利用上述标准大家可以去衡量一个中医理论的优劣。为了说明问题引进新理论当然可以,但必须符合真善美的标准。比如咱们这个经方六重境,不引进弹性自适应系统,不引进混沌理论,这个体系你就建立不起来。衡量理论呢,大家以后不管是衡量我的理论,衡量其他地方学到的理论,衡量其他任何的东西,一切以这三者为准,真了,看它善不善,善了看它美不美。在真善美之间,以善一锤定音,就是看对效果有没有帮助,如果你说的挺好,但对提高治疗效果没有帮助,甚至误导临床,那就一票否决。或者说说的挺好,但在效果上不用这个理论一样能解决问题,甚至还更简单,那也一票否决。咱们构建这个体系的目的是为什么什么,一切都是指向新的、更好的诊断和治疗的思维和方法,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那创建任何理论体系就没有意义。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