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经方六重境”第七讲

发布于 2022-01-20 · 浏览 1231 · IP 山西山西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11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四川-海天 推荐

救逆降龙境主要是在厥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到此阶段,基本上已经涵盖了伤寒六经病证。我到这个阶段后,又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依然有一些问题解决不了。有一个小伙子,肠胃一直不好,经常肚子疼,有时候也拉肚子。人呢,是比较高瘦的一个小伙子。舌苔也不厚,脉稍无力,综合各方面的指征,都符合小建中汤证。我给他用小建中汤为主的方子进行治疗,也有一定效果,其间也随证用过一些扶阳的方药,如理中汤。但是这个小伙子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第一个就是他的嘴唇一直很红,刚开始以为是太阴病中焦的运化升降失司导致虚阳不能下行,但是按这样的思路调理一直没有达到目的。第二个是他的脉并不是总是弱,有时候还相对有力。还有就是他的舌色也不淡。这个人治了很久,虽然有效果,症状有减轻,但还是没有达到彻底治愈的程度。当然病人本人对疗效是满意的,毕竟我给他治疗的效果,比其他地方治的时候,感觉还要好很多。尽管如此,我自己感觉还是有些问题,总是觉得解决的不是很理想,这是一个病人。

还有一个女病人,青年女性,咳嗽、咳黄痰,舌红,苔黄厚,时有胸闷、心慌、气短半年,时轻时重,多方求治不缓解。我一开始用了麻杏甘石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这样的方子,略有效果但不是很理想,后来加用控涎丹,还用过小陷胸汤,虽然也有效果,病情也改善了,但还是不很理想。这个人舌红苔腻,脉有点滑,自诉平常只要吃点感冒类中成药,就会感觉好受一点。

这样一些病例经历多了,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温病学。本来我走到方证相应境、经方扶阳境、救逆降龙境的时候,内心里还是排斥温病学的。好多学习经方的人,走扶阳路线的人,一开始的时候总是会对温病学产生一种天然的排斥,表现对突出的大家如黄元御、倪海厦等。到极致的时候,倪海厦甚至认为,汉唐之后就没有真正的中医了,温病派就是庸医的代名词,温病学得诞生是中医。黄煌教授,在最初的时候接受的孟河医派的学术,但因自觉疗效不理想,然后机缘巧合在日本学习了经方方证。从事经方医学和扶阳医学的医家,在他们从医生涯的某个阶段,都经历过对温病学派的一种本能的排斥。所以,遇到这些困境的时候,虽然我想到了温病学,但还不足以让我真正产生深入研究的动机。

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是后来的一个病例对我有很大的触动。这个病人是一个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咳嗽,咳黄稠痰,痰中带血,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滑。这种脉有些滑的感觉,但又不是很有力,按之甚至有些柔软的感觉,我把它称之为濡滑脉。对这个病人,我刚开始想的是用《伤寒论》中的麻杏甘石汤以此为基础和桔梗汤入手治疗,正要拟方的时候,突然想探究一下,这个病例她的病灶、病性到底是什么?因为有之前的部分教训,我就想能不能从温病学中借鉴一点思路来进一步提高疗效。温病学派中,针对治疗肺系温病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理念,就是讲究清轻宣透,加一些清轻疏利的药来治疗,于是我就用竹茹、杏仁、瓜蒌皮、连翘这类型的药加到原来的方剂中。没想到这个病人效果出奇的好,自从服药以后,症状一天比一天缓解,基本一星期左右就没有明显的症状了,而且这种缓解状态一直持续了好了几年。

再说慢性咽炎,咽部有异物感,可导致的长期的干咳,频频做清嗓子的动作,但往往无痰或少痰。这样的病人,经方学者往往最容易想到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来治疗。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紫苏、茯苓、生姜组成,我最早用这个方子的病人和我同村的一个中年妇女,大约40来岁。当时的症状就是咽喉堵的感觉明显,痰多,腹胀,白胖大苔腻,脉弱。辩证大概就是脾虚痰湿为主,另外有些肝气郁滞,用半夏厚朴汤合理中汤治疗,效果就特别明显。但是大部分的慢性咽炎,主要表现是嗓子干、少痰,舌苔也不厚,嗓子里总是感觉到干,但不清爽,要频频做清嗓子的动作,脉也不是很弱。也就是说脾虚湿盛的症状不是很明显,相反,还有些阴虚津亏的表现,这种情况下,半夏厚朴汤效果就有限,我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反而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有一年我到一个县中医院下乡,第一次去的时候,那个医院的院长跟我说他手头正好有几个病人,你给它们看看。其中有一个女的就是一个咽部、颈部异物感的病人,另一个男的主要是耳鸣耳聋。这两个病人均已在其他地方看过,无明显疗效。耳鸣耳聋的,我根据脉证以五苓散为主;咽部颈部异物感的,我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最后这两个人效果都不错。院长对我的疗效有了信心,以后病人陆陆续续就多起来了。但后来在进一步运用的过程中,我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缓解颈部的异物感似乎更明显一点,但是用于缓解咽部的异物感总是感觉不太理想。特别是对于那种慢性咽炎,但是又没有多少痰,咽部就是感觉特别干,粘膜都要贴住的感觉,对这种情况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效果还是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最后,我在《温病条辨》中看到一个焦宣痹汤,由郁金、射干、淡豆豉、通草、枇杷叶五味药组成,你看这些药,平常我们都不怎么重视它们,都是比较轻的药,但用到这个病上,再根据辩证进行加减,实际效果就有了很大的突破。能想到用这个方子治疗慢性咽炎,我还同时受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刘英峰老师的启发,他是姚何生的弟子。之后我治疗咽炎,就经常用这个方子,效果比较理想。

对这个方子深入思考后,我不由得想既然方名叫“上焦宣痹汤”,那它到底宣的是哪个部位的痹,上焦的本质又是什么?

还有,在治疗外感咳嗽的过程中,我自己总结了一个方子,我把它命名为“麻杏散三三汤”,主要由《伤寒论》中的麻杏甘石汤加三仁汤中的杏仁、白蔻、薏苡仁和三子养亲汤中的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用了好多年,总体上效果还不错,但有些情况下效果会差一点,一是冬天刚来暖气那几天发病的咳嗽,而是暑天,七八月份不恶寒,发热汗出的咳嗽。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人总感觉到上肢、手指憋胀,头部憋胀,胸部胀闷,同时两个手的寸脉特别滑大,滑而有力。治疗上我用过葛根汤、竹叶石膏汤、苓桂术甘汤,也用过柴胡桂枝干姜汤,但最后我发现不管用什么对证的方子,只有加上指迷茯苓丸后才有特别明显的效果。只要是两手寸脉特别滑,又有上焦憋胀为主的症状,就用指迷茯苓丸。但不是单用,往往是有表证的时候配葛根汤,有肝郁的时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前两天就有一个病人,就是早上起来两个手发胀几乎握不回来,怀疑他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但类风湿因子化验是阴性。就用葛根汤加指迷茯苓丸,吃完几付症状就缓解了,昨天来复诊还是原方继续服用。

指迷茯苓丸的成分是茯苓、枳壳、半夏、芒硝、生姜。这个方子的方歌为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这个方子最好使用丸药,用姜汁为丸。用中药配方颗粒的时候,可以折算剂量用汤剂,但最好不用水煎剂,若用水煎剂,则风化硝、姜汁等使用皆不如法,故疗效不佳。

所有这些情况都指向一个问题:这类症候的病位在哪儿?病机本质是什么?经方、时方以及个人经验方在处理这些情况时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多,后来终于有了一点思路,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经方六重境里中的燮理焦腠境。我们知道,人有十二经脉,分别是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有人认为,伤寒六经病,每一经都包含同名的手经和足经,比方说太阳病包含手太阳和足太阳,其他五经也是以此类推。我们看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显然说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头项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手太阳小肠经就涉及的比较少,因为手太阳小肠经走的是手小指的尺侧、上肢外侧后缘、肩后及肩胛部、颈部、面颊。再比如太阴病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也主要讲的是足太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与手太阴肺的关系甚少。

伤寒六经病重在足经而不在手经的具体原理,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仲师《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其为足经、手经亦皆未明言,而以《内经》之例推之,其确为足经无庸再议。诚以人之足经长、手经短,足经原可以统贯全身,但言足经,手经亦即寓其中矣。”

这种认识我们用来研究《伤寒论》基本是够用的,但是温病家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人显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温病重在手经,而伤寒重在足经。比如《温病条辨》载“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热论》载“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首先犯肺,就是说温病首先侵犯的是手太阴肺;逆传心包是指高热引起的窍闭神昏、惊痫抽搐、高热惊风等,涉及的是手厥阴心包。这和伤寒初起太阳病“头项强痛”和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明显不是同一类病证。

再比如,少阳病,伤寒少阳病除“口苦、咽干、目眩”外,多有胸胁苦满、胁下硬满这些表现,明显与足少阳胆经关系密切。但温病整体以三焦为纲,如《温病条辨》就是将一切温病按“上、中、下”三焦温病进行分类的,也就是说手少阳三焦在整个温病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温病虽然也涉及脏腑,但均与三焦有关。

那么,三焦的实质是什么,就成了最首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上焦是什么,是它对应的脏腑吗?有人说上焦对应心肺,那直接说心肺经就行了,为什么又有上焦这个说法?中、下焦也是同理。而且三焦是六腑之一,一个腑不可能仅仅是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的一个抽象的术语,三焦这个腑到底有没有特定的部位、组织和结构,这些都是问题。

类似的结构还有很多,比如柴胡达原饮主治邪伏膜原,那么膜原到底对应什么生理结构?再比如膏肓,古人以病入膏肓指代不治之症。《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那么,膏肓具体指什么部位。所有这些,与三焦又是什么关系?

在2000年新冠肺炎的中医药干预方案中,该病曾一度被定义为“寒疫”。好多治疗寒湿证的方剂里用到了达原饮的主要成分:槟榔、厚朴、草果,以除寒湿之邪,这个寒湿之邪所伏的部位与膜原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的话,为什么邪入了膜原的危害这么大?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导致我在经方六重境中引入燮理焦腠境的原因。

要探索燮理焦腠境,就需要我们重新反思人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这一结构是一个在中医界从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人体物质结构基础,是我们经方六重境赖以建立的基本人体基本解剖结构和生理病理基础。有人曾经问我,学习经方六重境,还要不要学习一些中医基础理论。如果你本身就是中医科班出身,已经有中医基础,那当然也不需要放弃,但我要把你学的这些知识落实到具体的点上,让你能真正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如果本身就不是在中医科班出身,那你就可以直接学习我们经方六重境自身独特的焦腠学说,这个理论体系就足以构建我们自己的中医基础理论、生理、病理、藏象学说。在此基础上,我们独特的药证、我方证等学说,就可以让你实现方药的自由应用,而无需补学中药、方剂等课程。

我们经方六重境有自己独特的病理生理学,相当于我们自己的中医基础理论和藏象、经络学说,结合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方证、药证,就构成我们认识疾病,解决问题的整个学说体系。

在开讲燮理焦腠境之前,我先给大家看一个切开了的橙子,这是我今天要讲课的道具。通过这个橙子要表达什么呢?大家看,这个橙子上有一层一层的膜,这些膜橙子分为一瓣一瓣的结构。每一个橘瓣之间和橘瓣的内部,又有许多白色的筋络,这些筋络是有许多的丝和膜组成,把橘瓣分为无数个小小的隔间。在这隔间里是一种半凝固的液体,它们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类似于冻胶一样。它处在液体和固体的一个交界状态,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和运动等因素。如果压力高,运动快,温度高,它就向偏液态转化;相反如果如果温度低、压力小、运动慢,它就偏固态。比如,你拿着一个橘瓣,如果用手慢慢揉搓,果汁就全流出来了;相反,你把橘瓣放那里一动不动,它就保持的时间长一点。我们生活中是不是有好多类似的现象?比如皮冻,温度高就融化了,温度低了,就凝固了;相同的温度受到的撞击多了,也可以转化成液体。如果要举一个物理学上的例子,就是液晶态,液晶态是结晶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形态,是一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呈现既不同于固态、液态,又不同于气态的特殊物质态,它既具有各向异性的晶体所特有的双折射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超出一定温度范围,热致液晶就不再呈现液晶态,温度低了,出现结晶现象,温度升高了,就变成液体。

其实我们体内也有这样的物质,就是组织液,对组织液的认识虽然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将其独立命名为一种组织,则见于2018年发表于《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篇文章《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an Unrecognized Interstitium in Human Tissues》,该文将其命名为 interstitium(间质组织)。并将其描述为“一种以前从未被认识到的,组织和组织之间的模糊空间,它们是细胞之间的充满流动着的组织液的一种动态伸缩、宏观可见的窦状空间”。组织液的分布,在体内既有一定的流动性,又保持相对固定,这是因为一方面是它不是完全的液体,它可以在液体和半固体之间的互相转化;另一方面组织液会被身体内大大小小的组织纤维和膜状的东西分隔并限制。这一组织遍布人体上下内外,在经方六重境的创立过程中,也曾分别使用过多个不同的名字。

肌筋膜:肌筋膜的命名可以很好地反映这种组织的张力属性,在《解剖列车》中,也采用了这一命名。但这一命名缺陷,它只是着重强调了这一组织中膜和丝状等纤维成分分,而没有体现充斥于其间的组织液。而且,筋膜是解剖学中已有的术语,包括浅筋膜、深筋膜,不能很好地体现“间质组织”作为细胞间质得属性,也不包含组织液。此外,将肌筋膜理解为肌腱和筋膜时,直观上让人觉得它主要与形体训练、运动医学、推拿等学科关系更为密切,从中医角度讲似乎与经筋的概念更为接近,而不容易似人联想到三焦、腠理、六经辨证等中医相关领域。

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液态、胶体状或固态的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结缔组织基本上可以描述间质组织所涉及的所有成分,但运用结缔组织描述“间质组织”这一概念时,需要注意需将广义结缔组织中的骨、软骨、血液等成分除外。

间质纤维系统:这一描述既包含间质,又包含纤维。人体遏任何器官,都是在这一系统的基础上镶嵌了各类功能细胞而形成,不同的器官组成系统,由系统进一步构成我们的身体。可以说,这个间质纤维系统才是构成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成分,如果没有这个体系,而只有一堆各类功能的堆细胞的话,可以想象这一对细胞随时都可能到处流散,遍地都是,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间质系统形成的支架,才使得我们的身体能保持特定的形态,有各种功能,我们的身体才能形成一个整体。

我们以前学习解剖学的时候,为了研究的方便,往往是用融化脂质的方法,用化学物质把我们认为不需要的部分全部溶解掉,溶解不掉的,还要用手术刀把这些东西全部刮掉,然后一根一根的神经、一块一块的肌肉分离开来供学生看,这个过程称之为制作标本。这种标本便于学生观察人体内的各种结构,但偏偏完美地去除了这个遍布身体的间质纤维系统。因此,相比于其他组织器官而言,现代医学对间质纤维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这个系统,却恰恰是我们中医赖以建立其气血精液、脏腑经络体系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正是因为现代医学对它研究的不够重视,导致了目前中西医沟通的困难。西医认为中医中医体系缺乏物质基础支持,不够客观化,而中医则认为西医不懂气化,特别是实现不了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尤其是围绕着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一直没有形成定论。

伴随着国外开始重新重视这一结构,我们中医界也开始试图用这个结构来解释我们自己的一些传统的东西,未来针对这个平台的研究,有可能是将来中西医从理论层面真正结合的一个切入点。但对这一体系的研究,目前仍重在肌筋膜系统,倾向于指导形体训练、筋膜疗法、针灸推拿及整脊等领域,翻译到国内的著作也主要是针对这方面居多,很少用来阐释中医基础理论,最早运用间质组织来阐释六经辩证体系的就是我们经方扶阳学派。

焦膜学说:姚荷生教授曾专门提出来“焦膜”病理论,“焦”指三焦,与传统上认为三焦“有名而无形”不同,明确提出“焦膜”的概念就意味着否认了三焦不是实质器官的观点,其“通行元气和津液”的功能也就有了具体的组织结构来承担。其实,早在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时就指出“脐下脂膜惟系下焦耳…由此推之,则包脾络胃之脂膜即中焦,心下膈膜及连络心肺之脂膜即上焦矣”。张锡纯还提出三焦就是我们身体的板油,但是板油在人体内是有特殊的含义的,主要是指大网膜和小网膜,就是腹腔里面的网膜结构。唐容川和张锡纯都属于衷中参西派,他们的好多观点可以互相借鉴的。腹腔里大网膜和小网膜,胸腔里有脏胸膜和壁胸膜和心包腔,张锡纯其实是将这些组织当作了三焦通信元气和水液功能承担者。心包属手厥阴经,既属于上焦的焦膜系统,同时自身也作为心脏之宫城,代心受邪,因而与少阳三焦互为表里。

张锡纯把胸腹腔的脂膜系统当作三焦,对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三焦不是实质性器官的观点是一大进步,毕竟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却是一个没有实质的腑,没有物质基础,却要形式其“通行元气和水液”的功能是匪夷所思的。在认为三焦没有实质的时代,要解释三焦的功能,就只能通过上、中、下三焦所包含的脏腑的功能来解释,这样就导致三焦这一最大的腑,在诊断和治疗实际中失去了实用性,有没有它一个样。事实上,《难经》称“三焦有名而无形”,其无形并非一定是指三焦有理论而无实质,完全可以理解为三焦有实质,只不过是无固定的形状。张锡纯、唐荣川等将三焦确定为胸腹腔的脂膜组织,虽然解决了三焦无实质的问题,但却又使三焦局限于胸腹膜(油膜)这一具体解剖结构,在无形方面则较为勉强。事实上,胸腹膜也不可能完全行使整个三焦的功能,以此为三焦,只有象征意义而无科学意义。

让我们再回忆一下张仲景是如何论述三焦这个结构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腠理均指皮肤和脏腑的纹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整个人体,内而脏腑,外而皮肤,表里内外均布满纹理。何谓,纹理即空隙,空隙中通行元气津液,形成微循环。这一结构就是三焦,就是腠理,元气津血均在此通行汇聚,此为三焦腠理之真意。相比于用板油、脂膜、胸腹膜解释三焦的比较牵强,《金匮要略》中的解释显然更为让人信服,由此可见,所谓三焦的无形,并不是它无实质,也不是一定要找出一些组织结构来强指为其实质,而是指“无定形”,它内深入于脏腑,外达于皮肤,有独特的功能结构却依赖于脏腑器官而成形,这只能是遍布全身的纤维间质系统。

在间质纤维系统中,膜和纤维系统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组成的,他们之间充塞和流动着组织液,活性的组织液就是元气或者说阳气。这种结构与《金匮要略》中对腠理三焦的描述相对一致,因此是我们经方六重境的物质和结构基础。间质纤维系统一方面可以完美解释了三焦通行元气和津液和津液的问题,因为元气的本质就是活性的组织液,同时也解决了三焦无形而有功能的问题,因为该系统其大无外,其细无内,随脏腑组织器官而成形,故无定形。

接下来我们分析这个结构的特点,津液在纤维和膜系统中运行,该系统中有些膜特化而变得粗厚坚韧,就形成了肌腱和深筋膜,他们与骨骼肌一起负责运动功能,目前的肌筋膜学说主要研究这一部分的功能。而我们经方六重境,侧重的是它被相对忽略的另一部分的功能,那些比较细薄但分布更密的纤维和膜组成的结缔组织网,以及充塞于网中的组织液。这个系统本身有一定的张力,同时又有一定的弹性,靠这种张力和弹性把我们这个由各种细胞组成的身体充填、连接起来,给了我们的身体一个支撑。同时依靠其精密的协调功能,使我们的体型、姿态、动作进化到越来越完美,越来越适应我们生存的世界。

随着长期的进化,古代类人猿从开始直立行走到现代人逐步进化出的各种功能,间质纤维系统也在逐步适应,慢慢形成了它特有的分布规律。这一分布规律使得我们体内形成了大量相互传导的张力线。这些力线在体内彼此拮抗有彼此协调,构成一个精妙的张力体系。而据国外研究(《解剖列车》),这一张力体系传导的重心,恰恰与我们武术家所讲的丹田完全重合,这一点也为传统武术所讲的气沉丹田,丹田发力提供了科学佐证。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中,这些纤维力线不断被重新排列,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引导着其间津液流的运动,并在不断的进化中相对固定下来,刻在人类的基因中。这些有序津液流,就形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现在医学对经络、穴位的本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的发现经脉循行路线有低电阻的特点,有的发现经络循行路线能发出特殊的光谱,还有大量诸如此类的研究,总之采用声、光、热、电等任何手段检测,均能在经络的循行路线上有阳性的发现。但这就面临更大问题,如果每一种发现都声称是经络的实质,那么经络岂不是有无数个实质,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但凡一个实际存在的东西,总是能用不同的方式检测到它发出的信息,但若说这些信息的任何一种是其本质,显然是十分可笑的。因为这些路线本来就是人体内客观存在,就像黄河、长江、珠江一样,体内的津液循着膜系统形成的通道循行,这些通道上津液的液化程度高,流动快,那它的导电性自然就高,反射的光谱自然就不同于其他部位,其他方面的发现也与此同理。

经脉现象中,还有一个重要反应是循经感传,这有可能是古人发现经脉系统最直接的证据之一。所谓循经感传,指刺激穴位时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出现的一些特殊感觉传导现象,循经感传现象发生时,酸、胀、麻、热、冷、痛等感觉可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那么经脉为什么会发生循经感传现象?这也很好理解,组织液在纤维间隙流动的时候,会带动周围的的纤维系统产生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纤维及膜系统相互摩擦形成的感觉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就会有循经感传的现象发生。我们正常有是有也能感觉有时候皮肤的某些部位会有和脉搏不相关的跳动,这种跳动的感觉还会循证一定的路线延伸,其实这也是一种循经感传,只不过这种感传现象一般传导不远,时间也很短暂。

建立在间质纤维系统基础上的经络系统,可以完美解释我们经络穴位的一切现象,如为什么取穴位既可以近取,也可以远取,而且还都能取得疗效。所谓针感,或者说得气,其实就是针刺穴位后,通过提插捻转等操作,针身会有纤维组织缠绕,缠绕之后对纤维组织的摩擦就会加强,进而对整个筋膜线形成牵拉。纤维线受到牵拉以后,会有反应性的回缩,这个时候这远取效应就发生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间质纤维系统会发生阻塞呢?弹力纤维和肌肉不一样,它的特点是自身有张力,也有弹性,因此它虽然不能象肌肉一样主动收缩,但却能被拉伸,拉伸后能被动回弹。就像橡皮筋儿,被拉长后会自动回缩,但若未被拉长则它自身不会主动收缩。而且如果承受的拉力过强,拉伸的长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或者虽未超过一定的限度但拉伸的时间过长,那么就永远无法回缩到原来的长度了。纤维系统也是这样,如果我们长期心情不爽,精神不振,每天垂头丧气,这样时间太长的话,项背部的筋膜就会被拉长,而颈胸部的筋膜就会逐渐挛缩、黏连,这样足够长的时间后我们的体态就很难复原到原来挺拔的状态了。而这种不良的体态,通过压迫植物神经纤维,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心情,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间质纤维系统还有一个特点,津液运行通顺的地方,间质纤维系统的调控功能就好,能及时把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毒素运走,同时把细胞需要的能量传输过去,把各种调控信息、神经递质、各种免疫因子、细胞因子传递过去,这就能维持机体正常的功能。相反,如果这个地方老不运动,温度过低,或者这个地方老是紧张,纤维系统就会发生挛缩黏连,其间的组织液就会由液态转为固态,甚至凝结为坚硬的没有功能的物质。此时就不但不能排除毒素,它本身的还要产生毒素,这种状态就叫阻滞。所以说,间质纤维系统阻滞是万病之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体内归根到底只有一种病,那就是阻塞,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不通则痛”。

那么治疗上该怎么办呢?当然是从阳气下手。阳气有趋病性,哪儿阻塞了阳气就往哪儿跑,阳气过去了就要发挥祛病性,也就是努力打通阻塞。在打通阻塞的过程中,阳气受到阻遏,阻遏就会产生熵增现象,就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如疼、热、胀等。这种感觉一直要持续要阻遏被阳气彻底打通才会缓解,同时伴随着病痛的痊愈。

如果阳气最终未打通阻遏,那么之前消耗的阳气也会逐步凝固,就会形成新的痰饮水湿,这就是一些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在调动阳气祛病的同时,结合扶阳的方法,确保有源源不断的阳气不断地发挥趋病性和祛病性,确保最终打通经脉的阻滞,这就是经方扶阳境治病的真实意义。

在打通阻滞的过程中,黏连挛缩的筋膜本身会产生剧烈的自身调节反应,因全身的纤维系统通过经脉系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故自身调节反应往往会形成全身性反应,此时就会发生明显的瞑眩反应。因此瞑眩反应并不是与我们所用药物的作用趋势相关,有时候是不可预测的。比如我们本身用的药是有泻下作用的,但服用后的结果却是出汗,药物本身是清热,但服用结果却是呕吐,这些都有可能发生,也正是瞑眩反应的特点。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我们能接受的,喜欢的反应称之为瞑眩反应;而把不喜欢的,不接受的瞑眩反应称之为毒副作用,这都不符合瞑眩反应本身的特点。所以判断是否瞑眩反应,最终的的金标准,就是该反应是否与打通阻滞有关。

经方六重境第一讲        

经方六重境第二讲

经方六重境第三讲

经方六重境第四讲

经方六重境第五讲

经方六重境第六讲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231

1 12 9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