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经方六重境”第五讲

发布于 2022-01-10 · 浏览 810 · IP 山西山西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12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四川-海天 +1丁当

先看一张组织胚胎学课本中的图:


img


img


胚胎发育,实际上演化了人类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人类为三胚层动物,成体的构造来源于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三个胚层。与广义的体腔动物是一致的,其来源相当古老,能追潮到前寒武纪。

外胚层:分化形成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感觉上皮、表皮及其衍生物、消化管两端的上皮等。

中胚层:分化形成肌肉、骨路、真皮、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器官、体腔膜及系膜等。

内胚层:分化形成消化管中段的上皮、消化腺和呼吸管的上皮、肺、膀胱、尿道和附属腺的上皮等。

人体由最初一个接近圆形的受精卵发育为一个倮虫状个体,其根本原因是三胚层发育速度的不均等。胚盘卷折主要是由各部分的生长速度差异引起,由于外胚层的生长速度快于内胚层,使外胚层包与胚体外表,内胚层卷到胚体内部。随着胚的进一步发于,胚的边缘即外胚层的边缘逐渐靠拢,最终在胚体腹侧中心汇聚。简言之,就是人体前、中、后三层,慢慢像卷桶一样,后面会逐渐的把前面包起来,形成外、中、里三层。

img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讲,人体的气机是左升右降的一个循环,是一个冠状面的循环。在我们经方六重境中是后升前降,表升里降,如表证不解,头痛、身痛、腰脊疼痛、恶寒、发热、汗不出、脉浮,这些症状是阳气要散散不出来,要升升不上去,治疗都是用解表升散的药治疗,带动脾胃的阳气从后背上升散发出去,从太阳膀胱经散出去,这是后升。里的时候痞满燥实、大便不通、用的是大承气汤承接胃肠气机的下降,用的是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都是以白色为主的药物,秉承秋天的肃降之气清肃下来。

所以,作为一个整体而言,“里”的典型代表是阳明,是肃降;表的典型代表是太阳,是升散。里代表前面、表代表后面。

侧面是半表半里,是少阳,重点在胸胁部位,既有后面的太阳升散的特性为半表,又有前面阳明肃降的特性是半里,有升有降,故说少阳同兼升降。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条里面柴胡汤发挥升的作用,并不是柴胡汤只升,而是这个病的起因是用了下法,气机下陷,虽然阻挡的还是少阳这个部位,但是气机偏于下陷,用柴胡汤那就发挥他偏升的一面,病人“蒸蒸而振”,蒸蒸发热,然后战栗,最后汗出而解,这是走了半表升散出去了。当然柴胡汤也有降的时候,治疗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的大柴胡汤证,病人既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的少阳病,又有呕不止、恶心,心下急迫,这个时候是降不下来,那么用大柴胡汤发挥了他下降的作用。所以说少阳居于体侧,属半表半里,都是既有升又有降的,如果病邪要从表而散就以升为主,如果病邪要朝里而泄就以降为主。

表、里、半表半里各有阴、阳就是六经,反应亢进的,趋病性和祛病性强、正邪交争剧烈的就是阳,相反趋病性不足,祛病性差,正邪交争不剧烈的叫阴。在每一个层面上都有一阴一阳两种现象,合起来就是六经辨证。

如在表部阳气升不上去、散不出去,郁遏住了,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身体年轻力状、抵抗能力强,阳气能过去,我们用药是协助阳气进一步打通同时抑制过强的正邪交争反应,我们叫太阳。太阳的太是大,太极、太公、太姥爷都是大的意思,太阳为什说大?

1、表里上说,太阳是人体的最表层,接触外界所有的刺激,最表;

2、从阳气的范围来说,体表面积有多大它就有多大,所以它是范围大。但范围大了,单位面积上分布的阳气并不是最大,所以在阳气的浓度或者说密度方面并不是最大。因此,伤寒外感最容易从太阳开始,就像国境线分布的士兵一样,分部范围越广,分布密度就越低。

里是阳明,阳明是两阳合明的意思。明代表明亮,阳代表亢奋,亢奋的东西不一定明亮,明亮的东西不定亢奋,如电炉子很热但是炉丝的亮度却不如白炽灯,LED灯很亮但是摸起来不热。如果亮度和温度同时很高,就叫两阳合明。又亮又热这叫两阳,两阳合明成为阳明。太阳面积大但是密度不大,所以说只是大;阳明是消化系统胃肠本身的气血最丰富,血液循环、血供最丰富,胃、小肠黏膜上都有大量的血供帮助消化吸收,所以气血最丰富,叫多气多血之经,这是阳的一方面。第二,邪气入里后是浓缩的,不像体表是放散的,慢慢的由全身的发热逐渐发展到大便干,不大便、舌苔黄,一点一点的浓缩,把津液耗干,把肠道内的东西耗干,是逐渐浓缩加热的,两个原因合起来叫两阳合明即阳明。

侧面来自阳明胃肠内的热能,血液循环、淋巴循环、体液循环,一点点向外推动,往太阳走的过程中,走到半路的阶段为少阳。此处有好多组织,比如淋巴组织、腹膜组织、胸膜组织、各种微循环组织,通过这一系列地方走到体表,既有血循环流动的形式,又有微循环渗灌的形式,来自脾胃的热能迅速衰竭,循环管道迅速变细,这个时候热能在衰退,是因为他分布的范围越来越大。在阳明的时候很集中,分布到半表半里范围越来越大,但是还没有扩到体表,这个时候呢,阳还不强,既比不上阳明的热度高,又比不上太阳的范围大,所以叫少阳。

所以说从外向内,人体分三层,表---太阳,里---阳明、中间--少阳,从后往前分,后面--太阳、侧面--少阳,前面--阳明。

六经病位分部

img

三阴病:三阴病的部位与三阳病的表、半表半里、里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具备一一对应的关系,二者具体的区别与联系参见本书的其他章节。和三阳病相比,三阴病是阳气不足、功能低下,祛病性不足的病理反应。

如果表部的阳气升不上来,散发不出去,但导致阳气不能升发的原因不是表部被郁遏,而是阳气本身的力量就不足,那这就不是太阳病,而是少阴病。比如说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高烧39℃,寒战,但同时有昏昏欲睡、精神不振,摸脉也没有力量等“脉微细、但欲寐”的表现,这个时候就叫少阴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还有一种情况,是病人没有恶寒发热的外感表证,但是有怕冷、后背发凉,畏寒肢冷或肢体冷痛、精神不振,脉沉微细弱等表现,这是属于表层和半表半里层的功能都低下,这也是一种少阴病,属于附子汤证。

少阴病的病位很有特殊性,它相当于表+半表半里的病位,对应于太阳和少阳的这两个部位的功能不足都是少阴的问题。所以少阴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表现为阳气趋病性不足抗邪能力低下的外感病,另一种表现为机体功能衰退、代谢低下,以畏寒肢冷、肢体疼痛、精神不振为主的阳虚证。这两种少阴病,在病位上都兼具表和半表半里,因为少阴病的本质是正气不足,正气向上向外抗邪的能力低下,一有外感,病人难以在表部形成有效抵抗而直趋于里,故一发病就兼具表和半表半里两部。这也是为什么少阴病,即使是初发的外感表证,也会出现虽发热而“脉反沉”的现象,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主要体现的是虚,从阴阳的角度上说,太阴比少阴阴气更盛,这里的阴更盛主要指与阳气相比阴液的病理性增多。少阴病阳气和阴液都虚,二者低水平的脆弱平衡很容易被打破,且总是被打破,所以很容易出现少阴寒化证和热化证。而太阴病则阴液总是比阳气相对过剩,相对过剩的阴液总是保持着转化为病理性水液的趋势,所以名为太阴。

太阴与阳明病在病位上是一致的,都与胃肠功能有关,但阳明主实,太阴主虚,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太阴病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这些症状都是脾胃功能低下的表现,平素爱肚子胀,有时饮食不慎就想吐、恶心、纳差,大便次数多、不成形。如果把这种腹满误认为阳明病的痞满燥实,用了攻下的方法,那么肚子就更硬了,“胸下结硬”的同时还下利,这种情况就叫太阴病。为什么叫太阴,是因为这个病阴分很足,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整个这一系列症状中脾胃里的水分是很充足的,经常下利稀水,经常吐清水,吃不下饭肚子还胀,胃肠里面也是水,水分虽然很充足但是病理性的,是阴病,与阳明病津液耗干正好相反,所以这个病叫太阴。

少阴病的病位同时包含三阳病中的太阳和少阳,太阴病的病位相当于阳明病的病位,但阴阳病性相反,这种看法是吉益南涯的独特观点,厥阴病则不以病位划分,而是根据其“厥”“逆”的特点而自成一篇。

厥阴病: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厥逆是指四肢厥冷,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何谓阴阳气不相顺接,人手(足)背循行的经脉是阳经,手(足)掌循行的经脉是阴经,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手(足)指交接而循环往复,这样就保证了四肢血液循环,就能保证肢体末梢的温暖。如果肢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微循环痉挛,气血运行就会出现障碍,阴阳就不能顺利交接,这就叫阴阳气不相顺接,这是四肢厥逆最早的解释。厥阴的另一种含义是“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少阴已经把身体“表”、“半表半里”部的功能低下全部囊括;涉及到腹胀、拉肚子、消化功能低下、脾虚湿盛的“里部”病症被太阴病所囊括。那么事实上“太阴”、“少阴”这两部病已经全部囊括了全身功能低下的情况,少阴、太阴同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两阴交尽”情况,这是一种特殊的病理反应,叫做厥。厥就是逆,全身血管从末梢发生向心性的痉挛、挛缩,把血液从末梢挤到大血管以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形成一种事实上的血液和能量向心性分布。

人的心脏泵血产生的脉搏波是从心脏往全身冲击的一个波动运动,这种血液和能量是远心性的趋势。“两阴交尽”循环痉挛产生的是一种从末梢向心脏的向心性血液和能量波动。反应到主动脉上,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到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然后分出左右髂总动脉。主动脉和其各级分支动脉的运动趋势就形成了正常情况下人体物质和能量的输布趋势。当两阴交尽,引起全身的能量逆向运行时,主动脉也会承受逆行向上冲击的力量,这个向上冲击的力量,反应到经脉上就是引动冲脉气机上逆,或者叫“冲气上逆”,就产生了厥阴病特征性的提纲证“气上撞心”。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两阴交尽一阳生,此向上逆冲的能量和腹主动脉向下波动的能量互相冲击,就会产生出热来。这个热是实热,不是虚热,是血管挛缩的逆行能量和主动脉脉搏波的正行力量互相撞击后形成的,这就了产生了厥阴病提纲证的第二大症状“心中疼热”。

虽然太阴和少阴均属阴病,都是功能低下,能量不足的表现,但两阴交尽,能量逆行时,则会因两股能量撞击而形成实热,这就是“经方六重境”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理论“厥逆必热”的主要机理。

厥阴病的提纲中“饥而不欲食”,“饥”是因为两股力量撞击产生的扰动所致,“不欲食”则是原本的太阴、少阴本身内脏能量不足,功能低下所致。

厥阴病提纲中“食则吐蛔”如何理解?蛔是厥阴风木的扰动,蛔在五行上属于风木,厥阴的病机引起风木的扰动则吐蛔。但那是古代由于卫生条件差,肠道中本来就有蛔虫,若是现代人肠胃中本来就没有蛔虫寄生,则即形成了厥阴病的病机,也不会吐蛔,但也同样会出现吞酸、嘈杂、心下急迫等表现。

“下之利不止”太阴、少阴同病的时候,本身就及其容易下利,若是发生厥逆,气机向上冲击的情况下,可能暂时没有下利。但若是你没有正确解决冲逆的问题,而是采用了泻下的办法,那么气机向上冲击的趋势可能立即翻转为向下冲击的趋势,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下利不止的现象。由于这种利不止本身是隐含在厥阴病的病机之中的,所以误用下法极易出现利不止,所以误下仅仅是诱发利不止出现的一种因素,而不是造成利不止的全部原因。

厥阴病提纲证中,还有一个主要症状是“消渴”,此消渴和五苓散证水液运行障碍的消渴,白虎汤证热盛伤津的消渴均有不同,此消渴是气机撞击,冲撞后形成的一种迅速消耗津液的现象。

厥阴病的这种冲逆、冲撞、动荡的特性,是迥异于其他五经病的,是厥阴病的本质反应。厥阴病不宜将其归属表、里、半表半里的某一特定病位,但于血液循环系统的关系较为密切。

让太阴和少阴占据满了三阳病对应的阴病的所有病位,把厥阴单独提出来,就是要给他赋予“逆”和“动”的概念。所谓逆就是血脉从末梢往中心痉挛,而心脏泵血是从中心往末梢泵血,这两个趋势是相反的,所以叫作逆。第二个概念叫动,太阳病表郁、少阳病半表半里郁,阳明病阳气降不下来也是郁,太阴病脾胃功能低下,少阴病全身功能低下,这都是相对静态的表现,唯独厥阴病是动态的表现,他要产生一种冲撞现象,所以说厥则生风。

为什么厥阴会动?气机的摩荡,正向的血液动脉系统向外循环,逆向的痉挛两者冲击产生的动,这就是厥阴病,厥阴病是能产生实热的,不单有虚寒,所以乌梅丸里有芩连。本身是阴但还在是产生了阳,这就是厥阴所谓的“阴尽阳生”。厥阴病的冲击、冲逆、动荡有两种趋势,向上的冲击以冲击心包为主,即所谓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以乌梅(丸)为主药。向下的冲击以冲击肠道、子宫、会阴、尿道,以白头翁(汤)为主药,这里都有热的因素。所以说,两阴相交就能生热(阳)。

白头翁汤主治厥阴热利,主要是两阴相交,风木之气向下焦冲击,《伤寒论原文》“热利下重,白头翁汤主之”,但临床中并不局限于热利,只要病机相同,都可以运用白头翁汤。

厥阴病主要研究心包和肝的相关病变,这里头变化非常多,一切厥逆生风的问题,包括温病中热盛生风的羚角钩藤汤证、逆传心包的高热神昏证、冲气上逆的火邪、惊怖、吐脓、奔豚,杂病中最常见的中风、郁病等,都可以从厥阴病的角度去研究。

我们经方六重境的救逆降龙境就是研究厥阴病的本质以及各种方证变化,厥阴病由于其变化众多而复杂,与现代疾病谱高度契合,治疗的主要思路不仅仅是用扶阳来改善功能低下,而主要是解决冲逆的问题,因此必须把厥阴病从经方扶阳境中独立出来,单独构成救逆降龙境。

在《伤寒论》研究史上,自古以来围绕厥阴病的疑问最多。针对乌梅丸,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乌梅丸和厥阴病提纲证没有关系,只是一个治疗蛔厥和久利的方子。第二种观点以陈修园为代表,认为是厥阴病提纲证的主方,方解则主要采用《金匮要略》中“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的思路来解释。

第一种观点等于是把乌梅丸当做一首治疗蛔厥和久利的验方,乌梅丸治疗蛔厥当然疗效非常可靠,但现在普遍卫生条件改善,肠道寄生虫疾病越来越少。至于久利,若是不能掌握厥阴病的机理,泛泛使用本方治疗则疗效并不理想。所以若是持这种观点看待乌梅丸,则为屠龙之技,方虽好却无用武之地了。

第二种观点为乌梅丸作方解,倒是讲起来能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使用上却甚难。六经提纲,其余五经均能一眼看出其病机的寒热虚实及病位本质,唯有厥阴病提纲罗列诸证却纷繁错杂,若不能从两阴交尽、阴极生阳、风木妄动,厥而冲逆等角度认识其根本病机,则只能是望洋兴叹,无从下手。

事实上,厥阴提纲,虽貌似罗列诸证,实则点透厥阴病的根本特点,寒热虚实上下表里侧重的比例也有前变万化,但前述的核心病机“两阴交尽、阴极生阳、风木妄动,厥而冲逆”则无不包含其中。无论是叶天士提出的逆传心包,还是他谈到的“风者,阳气之变动”,再到《金匮要略》中的“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乃至于世张锡纯提出的冲气上逆及“镇冲”“降冲”等理念及镇肝熄风汤等方剂,都是从厥阴病扩展而来的救逆降龙境的范畴。

因此,只有把厥阴病从三阴病种单独提出来,开出救逆降龙境,才能把这一境界发挥到淋漓尽致,才能完美地融通古今的医学精华,并再次基础上更好地发展中医事业。

经方六重境之寒热的本质:

接下来说寒热,一旦把扶阳的理念提出来,那么有人会想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觉得扶阳法只能治寒证,不能治热证,所以有必要谈一谈人体寒热的本质。

经方六重境认为,人体产生法热发热的根本机制是能量运行受到阻遏后产生的熵增现象。

什么是熵,这是系统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状态函数,是一种测量在动力学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总数。通俗点说,熵就是用来描述一个体系紊乱程度术语,人体结构和机能越紊乱,越不健康,离死亡越近,熵就会越高。相反,描述一个体系非常有序、有组织、复杂化程度的就叫负熵。所以说生命体是负熵,人越健康,负熵值越高。有序性越高,就说明他的组织性越高,宇宙之中,星球上能孕育生命,也是因为它的负熵在增高的原因。当宇宙熵逐渐在增高,负熵逐渐降低,宇宙就会慢慢扩散,越来越扩散,宇宙之间的熵整个成为一个平衡的时候,宇宙就彻底死亡了,这种现象称为热寂。达到热寂时,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经全数转化为热能,所有物质温度达到热平衡,这样的宇宙中再也没有任何可以维持运动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

发热是能量运行阻遏引起的熵增现象,是说人体的能量流向上向外运行的过程中,因为感受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或焦膜腠理本身功能失常导致微循环、毛孔、汗孔有阻塞,阻塞之处受到能量流向外冲击、疏通的过程中消耗负熵,正熵增而伴随的产热增加的现象。

能量流不断冲击阻塞部位,也就是阳气发挥趋病性和祛病性的过程,阳气的本质就是一种负熵流。修复阻塞部位的过程中把能量流蕴含的负熵消耗了,不在有序的能量就表现为一种热运动,发热就是这么一回事。阻遏导致熵增,熵增就产热,所以治疗发热的大法就是打通郁结,让能量继续恢复有序流动就不发热了。

在经方六重境看来,采用遏制正气的手段治疗发热是不可取的,你去遏制正气有时候也能遏制发热,但遏制的过程中又会形成新的熵增,药物对正气的刺激又形成新的紊乱,这种紊乱最终会导致整个生命体的熵增,最终危害到健康和生命。

所以扶阳是什么?扶助阳气、打通郁结,就是在恢复负熵。发热是阻遏熵增,这是我们的基本理念,解除阻遏就是扶阳。《内经》里讲“火郁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都是讲的这个道理。阳明病的热怎么办,也一样,阳明病是阳气肃降不下来,所以说气分证的“身大热、口大渴、面大赤、脉洪大”相当于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极期,这个时候是全身的气机肃降不下来,用白虎汤中四个白色的药物把气机肃降下来,恢复阳气后升前降的循环,熵增问题就解决了。阳明腑实证阶段是燥屎把胃肠堵住了,胃气不能肃降就又熵增了,变成潮热、蒸蒸发热、手足濈然汗出,用大承气汤打通阻遏,负熵就又恢复了。

所以扶阳派不把发热当作辛温药的使用禁忌,辛温药宣通的特性正好是解决阳气升散受到郁遏的发热的,解决了郁遏,正好就解决了发热。那么凉降药是解决肃降不足的阻遏的,解决肃降问题也解决阻遏了,发热也能治愈。所以经方六重境看来,无论是温散还是凉降,用对了都是在扶阳。

经方六重境第一讲        

经方六重境第二讲

经方六重境第三讲

经方六重境第四讲

最后编辑于 2022-01-12 · 浏览 810

2 14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