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主任查房365问,第36问,不容小觑-肝囊肿

发布于 2021-12-27 · 浏览 2856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12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杭师大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img




img

主任查房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患者辅助检查资料:

入院当天:

血常规:

img


凝血功能:

img


生化检验:

img


CT:

img
img

B超:

img


入科时:

血气:

img


CT

img
img

引流液常规及细胞学检查:

img


引流液生化:

img


引流液NGS:

img


患者引流液NGS检查提示:具核梭杆菌。引流液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比例偏高,引流液培养未报阳性结果,结合患者病情及具核酸杆菌本身条件致病菌的特性,考虑为致病菌,根据G-厌氧菌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可以使用美罗培南,同时结合患者病情,经过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感染情况趋于好转,故继续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


BNP:

img


肌钙蛋白I:

img


PCT:

img


PLT:

img



SCRP:

img



WBC:

img


Lac:

img




img




肝囊肿,需要治疗吗?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是所谓的肝水泡,结构上是肝脏内不含实体组织的空泡、是一种肝脏良性的疾病。在临床上将肝囊肿分为寄生虫性肝囊肿和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后者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及肿瘤性肝囊肿,根据其数量又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


日常生活中发现的肝囊肿多为先天性肝囊肿,但是在临床上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较高的机会发现肝囊肿。肝囊肿以单发较多,可以见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一般多发生于20~50岁年龄段,男女比例大约为1:4。肝囊肿形状多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由囊壁和囊液组成,囊壁外层为胶原样组织,囊液多为澄清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一般不合有胆汁。通常单个肝囊肿并不会造成什么明显的临床不适,也不会导致肝功能的异常,大部分是在体检时意外发现的。


肝脏囊肿有大有小,小的肝囊肿,如直径小于5厘米是不需特别处理及服药的,目前也没有什么药可以让肝囊肿消失。随著年纪增长,肝囊肿可能会有数目增加或变大的现象,临床只需观察随访。只有当肝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因为肝囊肿压迫邻近器官组织,出现饭后腹胀、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不适等消化道症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肝囊肿发生感染时,可能出现发热、畏冷等症状,而当外力撞击肝囊肿部位造成囊肿破裂出血,则会发生急性的腹痛。


肝囊肿囊内出血少见,通常发生于中老年患者,男性较女性多见。出血多发生于单发的较大肝囊肿(文献报道均>8.0 cm)。可能与囊肿的过度增大和挤压使囊壁及其血管更加脆弱而易于出血有关。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患者可因急性或慢性上腹部疼痛就诊。或在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亦有部分患者冈肝囊肿囊内出m引起的并发症而就诊。


如果是以下几种肝囊肿,则应及时进行治疗:(1)巨大肝囊肿:少数肝囊肿生长速度较快当囊肿直径超过10厘米,称之为巨大肝囊肿。可采用超声引导下进行囊肿穿刺抽液,囊腔内注入适量无水酒精.可使囊腔闭合。此方法安全精准、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成为许多人首选:单发性巨大囊肿也可考虑切除。多发性囊肿可考虑部分肝切除术。(2)肝囊肿继发感染:患者可有肝区疼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炎症表现,应及时到医院治疗。(3)囊肿继发出血:少数肝囊肿的囊壁血管可自发破裂导致囊内出血,有的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但也有的患者肝区剧烈疼痛,酷似急腹症,如保守治疗无效应进行手术治疗。(4)囊肿扭转者:指悬垂型囊肿,扭转后因缺血坏死会产生剧烈疼痛。对此,手术可能是唯一有效治疗方法,然而这种悬垂型肝囊肿临床甚为罕见。


对于该病的治疗,可采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E)、经皮肝穿刺引流并注入无水酒精以及非侵人性保守治疗等。以上治疗方法创伤小,适用于诊断明确的高龄和一般情况较差患者,但有时疗效不确切。因该病术前确诊困难,往往难以排除肝胆管囊腺瘤(癌)等肿瘤性病变;出血增大的囊肿尚可能发生破裂、感染、压迫下腔静脉引起静脉回流障碍甚至血栓形成、压迫胆管或门静脉引起相应症状以及恶变等严重并发症,故原则上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①肝部分切除术。对于囊肿局限于某一肝段或肝叶,肝功能良好的患者,可选择此术式,以取得最佳疗效。文献报道中以此术式应用最多。②囊肿切除术。囊肿壁与正常肝组织之间有一界限,若无法施行肝部分切除术.可沿囊壁剥离切除囊肿。若能完整切除囊肿,可取得与肝部分切除术相同疗效。本组病例l采用本术式,疗效良好。③囊肿开窗术。术中若发现囊肿切除困难.可行此术式.有时亦可取得较好效果;但应注意防止再次出血。




具核梭杆菌


img


具核酸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简称F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和多种动物体内的无芽孢G-专性厌氧杆菌,常可在牙龈上、下菌斑、牙周病灶及感染根管内检到。最早1893年Van Leeuwenhock从牙菌斑中分离到梭状微生物,1894年Plaut和1896年Vincent分别从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和文森氏龈炎中检测到这种细菌。1898年Veillon和Zuber纯化了这种细菌并命名为梭杆菌。过去Fn抑制被视为人体尤其是口咽部的正常菌群之一,近年来其从临床标本中被分离出来,并且发现其在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已被证实为一种条件致病菌且其检测意义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Fn是口腔中的常见共生菌,在口腔生物膜中起整合作用,可通过多种黏附素桥接生物膜中的不同微生物;Fn也可作为致病菌,引起口咽部和口腔的多种感染性疾病。


具核梭杆菌(Fn)分泌具有淀粉样特性的粘附素(FadA),增强其毒力;压力和疾病状态下,Fn产生淀粉样FadA,但在健康部位或组织中不产生;细胞外FadA可结合刚果红、硫黄素-T和抗人淀粉样蛋白b42的抗体,同时作为生物膜形成的支架,具有耐酸性,介导Fn与宿主细胞的结合;FadA诱导小鼠牙周骨丢失,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其毒性可被淀粉样结合化合物减弱;FadA中未清除的信号肽是成熟淀粉样FadA原纤维形成和稳定所必需的。具核梭杆菌大概是近年来变得“臭名昭著”的细菌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具核梭杆菌可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和进展,但同时这种菌也是人体中的共生菌和机会致病菌。


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富集,可影响CRC进展中的多个阶段,促进癌细胞增殖、肿瘤免疫逃逸、复发和化疗耐药性等;Fn可作为潜在的标志物用于CRC诊断和预后评估,也是治疗CRC的潜在靶点。


img


img


img


img


img


该帖还没有疾病标签去添加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856

3 101 13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