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科研路上的追梦少年-我的科研成长记


很久没有来园子里逛了,很感谢丁香园给医学界的有志青年们提供这么个交流的信息平台,也感谢许久以来对我关心的园友们的信任与支持,让我能够在读博的路上一路高歌。回首往事,不知不觉间,从2017年6月30日离开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已经博士毕业4个年头了。毕业后就职于读博之前工作所在地的一个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回首这四年以来的工作经历,内心有成长的激动与快乐,也有壮志难酬的心酸与苦楚。总之,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与竞争,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在斗争中磨砺与成长。
博士毕业后的就业之初,科主任想安排我值老总班,被我拒绝了。原因是我在读博士之前至少干过两年多的住院总了,其中包括在原来的那所三甲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进修时的老总经历。我的理由是这个单位把我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过来不是干那些一线医师的活儿的,如果是那样子的话我可能会选择一个非教学医院直接做科主任去了(当时我的职称已经是副高了)。后来主任就让我自己带治疗组并参与排一线班,虽然管床的患者病人不多(方向是呼吸危重病与病理产科),在床病人差不多有6-10人,最多的时候13人,下面带教1-2名主治医师,规培或者进修医师大概有2-4人。5-6天轮一个夜班,带治疗组加一线班的临床工作还是蛮辛苦的,再加上自己一直想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所以比科室的其他同志都要辛苦。每天差不多7点钟就要到科室,晚上都要加班至凌晨一两点钟才能够回家,鸭梨山大。好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顺利发表了几篇SCI文章,也拿到了两个小课题,经费大概有10多万的样子,第二年顺利晋升了硕士研究生导师。刚到科室那会儿主任待我的确挺好的,她自己招生的一个统招的科研型的研究生和一个在职研究生都交给我让我给带教。那个统招的研究生经过半个学期的修学分的学校生活结束后很快就被我从学校拉过来搞起来了科研与论文撰写的培训,第二个学期开始之前让她写了两篇META分析,之后都陆续发表于血液病的一个三区的SCI期刊,当时的影响因子只有3分,后来涨到了3.74分。第二个学期给她设计了一个临床课题,是有关超声引导的液体复苏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后来这个课题就给了我的治疗组的一个主治医师申报了省教委的人才课题了,得了6万元经费。但是这个课题由于投入的人力资源及成本不够,所以最后没有全部做完,我们设计的重要研究结果没有呈现出优势来,但是有两个次要结果是阳性的,即便是这样子也足以保证这个研究生毕业了。课题设计完之后,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主任让我退出了这个研究生的指导,结果在中期汇报时出了很多问题,很多专家给予了很多批评意见,我就把这个研究设计的主要思路和想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做了说明,很多在场的专家才给通过了。毕业后,她自己尝试了很多杂志的投稿都无果而终,后来我下乡帮扶回来后又问起她的那个研究生课题的文章的事情,她说已经决定放弃了,不打算再投了。我就说既然这样子你就把文章和数据都发给我吧,我来修改和投稿。就这样子,我把所有的数据重新分析后将文章推倒重来,写完后又润色。先投了NEJM,结果不到一周就被拒了,后来又选择了ICM,幸运的是,ICM的编辑说我们的学术论文样本量太小了,确证力不足,但是研究设计的思路挺好,建议修改成Research Letter发表。接到通知后小激动了一段时间,后来就经过反复四个轮次的修改后就被正式接收发表。文章发表后紧接着杂志又发来了一个邀请函,针对研究中有些学者提出的反对意见,让我写一篇Correspondence,结果我又开始组织我的研究生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现在终于将稿件返稿给杂志了。另外一个在职研究生做的是我的一个人才项目的小课题,其中也是曲折重重,因为是原创性的动物模型,所有的困难都要自己面对,最后历经万难后终于将动物模型制作成功,我们也顺利申报了一项发明专利和几项实用新型专利,后来在这个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又相继拿到了省科技支撑计划的40万和省重点自然科学基金30万的经费支持。现在这两个课题都进展的比较顺利,目前已经发表SCI论文1篇,在投Chinese Medical Journal(即时影响因子5分多了)学术论文1篇。我的第一个招收的研究生因为参与了这个课题的原因,也顺利拿到了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三好研究生和校级一等教学金等奖励,科研成果也在欧洲重症医学年会上被选为口头壁报发言。
去年新冠期间,基于自己在学术方面的积累,尽管贵州受疫情波及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在我们医院收治第一例患者开始,我就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从第一例患者的胸部影像学特征入手,我分析了新冠肺炎早期影像学特征的成因机制,总结了一篇Case Report投稿Intensive Care Medicine(危重症一区,影响因子18.967分),从投稿到接收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进展期的胸部影像学特征又被我总结了一篇投稿到该杂志后接收也没有超过24小时。这两篇文章的成功对我触动很大,感觉自己还是能做很多事情。于是我申请了去贵州省将军山医院参加抗疫,亲自参加临床一线的救治工作,结合自己的学习及工作经历,我游说通了分管领导的工作,带领了一帮研究生同学构建了贵州省新冠肺炎数据库,并撰写了英文学术论文10余篇,尽管由于国家搞数据管控不让发表了,但是通过这件事情还是让我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事情。其中最接近四大医学核心期刊成功的是那个全球第一例“物传染人”的病例个案报道,当时我总结了那个家族的流行病学病史发现,那个家族中没有与感染病例直接接触的证据,仅有的传播途径是通过从湖北鄂州网购而来的食品,最后JAMA给的反馈意见是让我给那个家族中患病的患者取咽拭子和血清样本做病毒的基因测序,但是因为我们单位没有3P级实验室,病毒的基因测序难以完成。实际上,当时我们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一直合作来着,当时没有想到这个环节。后来与中科院的一个研究员提起这件事情来,感觉特别遗憾。JAMA的编辑提出的8个问题,前7个都解决了,只有最后这个问题没有被解决而被拒稿了。实际上,最后证明了我们的推断是正确的,这个病毒的确可以通过物传染人。这也是我们的团队距离四大医学核心期刊最接近发表的一次了。但是这篇文章在当时如果要发表的话的确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这将是改变国家乃至全球防疫策略的一次标志性事件。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发表,但是我还是让自己认清了自己在做科研方面的潜力所在。研究者对一些事物的洞察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决定一个研究者以后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走多远的核心要素。所以我跟很多人说,以后我可能会拿“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或者晋升为“院士”的,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我是在痴人说梦,但是,对于每一个从事科研的人来说,给自己定个目标然后去努力实现它有什么不好呢!再后来,在将军山医院工作的期间我的能力逐渐被领导们发掘,让我带领着一帮研究生在一位省医的老师带领下,我们相继拿下了贵阳市政府的一个5000万的课题,后来又参与了钟南山院士的一项国家重大项目的子课题。再后来,省委省政府对将军山医院在抗疫中的表现给予嘉奖,我也顺利被选为医师代表发言。
时至今日,参加工作四年以来,我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共发表SCI学术论文13篇,累计即时影响因子已经达到了171.079分,在JCR引证报告中被引100余次,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被引超过150次,共获得资助课题7项,累计直接资助金额103万,间接资助金额300余万。共申报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5项,获批12项。主编医学专著3部,副主编2部。2020年顺利晋升主任医师,今年顺利转聘四级教授并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我的目标是用3年的时间拿下科技部重点项目,未来的路很长,我愿意与园子里的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道努力前行,为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张伟:收稿于2021年12月21日 冬至)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