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从中医小白蜕变为经方大师之路,经方医学的大一统体系——经方六重境第一讲

发布于 2021-12-03 · 浏览 2077 · IP 山西山西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16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chenboDr、四川-海天 2人推荐
iconchenboDr +1丁当

第一部分是经方六重境,即经方从低到高的六重境界。

第二部分是焦膜病理学,用三焦、腠理和筋膜理论来阐释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人体生理、病理的一门学问。

第三部分是六经导论。

这三部分讲完后,我们就可以正式进入《伤寒论正义》学习。现在我们正式开始讲经方六重境。

经方六重境分为:理事未融境、方证相应境、经方扶阳境、救逆降龙境、燮里焦腠境和奇恒涤络境。

这就相当于我们看武侠小说里武功的分层,而我的经方体系就分为这六种境界,每突破一层就是一片新的天地。把六重境界全部突破了,就可以突破经方的境界,进入修道、证道、仙道的境界。所以说呢,我把它经方的境界分了六层,但是一旦进入修道、证道、仙道的境界,就不是我们研究经方所讲的内容了。所以,这六重境是进入修炼内丹、修炼仙道之前的步骤。

以前有一本经方的书,叫《辅行诀》,“辅行诀”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一个叫陶弘景的老道士,他在经方里面找了一些方子写到这本书里,辅助于修道的人调理身体,让身体完全没有毛病,为修道筑基奠定基础,所以叫辅行诀,所以《辅行诀》就是辅助修道的一本书。从这本书来看,研究经方的最高境界就是修道的入门境界,二者之间是衔接的。因此,如果将经方的六重境界全部突破了,就可以把身体一直炼到返璞归真、返老还童,然后就具备修道的基础了。

延缓衰老,返老还童的入口就是奇经八脉和奇恒之腑,这是经方的最高境界和修道的入手境界的衔接处。奇经亏虚了,人就会衰老,调补奇经能治疗一些衰老性疾病,人体机能恢复正常,人也就年轻了。这个理论有没有效果呢?最近我们在一些病人身上得到了验证。通过调补奇经的方法,一些年老耳聋的病人逐渐能听到了,获得很好的效果。经方六重境每一层都有针对性,这属于第六重奇恒涤络境。奇经空虚人会衰老,把奇经补起来就能使一些与功能衰老有关的疾病逐渐得到恢复、一些与衰老有关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年轻。

那“涤络”是什么含义呢?人体的奇经与十二正经之间的连接不是只有经脉的直接交叉与连接,经脉和奇经各自有无数像毛细血管一样的细微分支,这些分支交织成络,络之间相互渗灌连接,形成了经脉和奇经之间更深层次的交融。经脉空虚,附着于经脉的络脉就会失于濡养而慢慢挛缩失去功能,从而阻塞正经与奇经之间的能量传递。这种阻塞就相当于现代一些慢性病中的纤维化和微癥瘕,微癥瘕积聚日久就会形成肿瘤,这就是正经与奇经之间络的阻塞导致的。《神农本草经》是最老的一本本草的经书、中药的书,这本书对我们领悟一些特殊的医道非常有帮助。《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好多药有去死肌的作用,去的其实就是络脉瘀滞形成的纤维化和微癥瘕导致的肿瘤。所以好多去死肌的药有治肿瘤的作用,其深层次的原因在这里。

我们说有补奇经虚、补肝肾的药,但是为什么虚的人反而不能补呢?奇经一虚,连接奇经和十二正经的络脉就会阻滞,所以有时用补奇经的办法一补就会郁滞生热。这个时候不能补,一补就上火了。所以说,治疗奇经和奇恒之腑的方法要和荡涤络脉、荡涤血络的方法配合——通过补充奇经填补精血、增加能量,同时要抓住时机,荡涤脉络,让能量运行开,往络脉里渗灌,再反过来滋补正经。因此涤络非常重要,不懂得涤络,就不会补奇经,一补就上火了。

在经方体系里,虚劳跟血痹是相连的。血痹是血瘀、血脉不通的实证,虚劳是虚证,二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有一个方子叫大黄蛰虫丸,里面有大黄、蛰虫、黄芩、桃仁、虻虫、水蛭等,好像都是破血之品,它怎么还缓中补虚治虚劳呢?根本原因是络脉里面有了干血,干血是瘀血的一种。瘀血分好几个层次:

一、如果瘀血还没有完全的瘀结死,正气不停的冲击它,病人就会疼痛,就像下瘀血汤有肚子疼痛;

二、如果瘀血里有热,病人就会烦躁如狂,因为热在瘀血里。

三、瘀血变成干血,完全凝结,没有任何功能,正气不与之相争,正气推不动它,它也不能把正气怎么样,瘀阻在络脉上就是络脉瘀阻。此时病人表现没有疼痛,而是多吃不长肉,这叫“饮食不壮精力”,就是光吃不长精力,肌肤甲错,肌肤特别粗糙,不光滑不细腻;两目黯黑,两个眼睛眼圈发黑发暗等等。它的症状不是疼,而是一些营养不良的症状,这说明干血阻滞到络脉里头。它的病因是干血阻滞络脉,但产生的病理表现是一派营养跟不上、血液里的营养不再供养机体的一个症状,这个就叫血痹虚劳。这个时候虚在奇恒,实在络脉,所以叫奇恒涤络境,治疗用大黄蛰虫丸。

那么为什么体内有一点干血就会造成全身性的缺血、营养不良呢?原因在于只要机体内任何地方有一点干血,干血瘀滞到机体的焦膜系统上后,会让一大片的络脉系统的功能下降,乃至失常,而不仅仅是它粘附的那一点地方。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以便理解:一、子宫里的避孕环,它会影响到输卵管里边受精卵的着床,这就是一个局部的刺激会影响一大片器官功能的下降;二、如果你背上有一个跳蚤,怎么也挠不着,你很快就会感觉到整个背部不舒服。这就是局部的刺激导致整个功能的不正常,也是干血致病的特征。干血不引起疼痛,就像肚子里放个环也不引起疼痛,但是整个功能已经失常了。人身上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比如看电影,有个人小的时候因为得了什么病痴傻了,在某个阶段突然摔了一跤,流了一股鼻血又变正常了,这也是因为干血在在体内导致脑的功能失常。因此大黄蛰虫丸通过荡涤干血,使之不再刺激络脉而恢复机体功能。但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荣养不足的反应,不是干血的直接特征,而是其继发反应。教材上把肌肤甲错、两目黯黑、面色黧黑等当做瘀血的特征,这个是不对的,因为这不是瘀血的直接特征,而是干血粘附到体内导致整个营卫系统的功能失常,不能荣养体表而产生的荣养不足的表现。

这是从最高的奇恒涤络境来解释这种方法为什么能延缓衰老。在实践中,年老失聪、老年性尿失禁、性功能低下的老年患者,都能通过奇恒涤络境的方法获得疗效。通过涤络的办法能治疗多种疾病引起的营养不良。

那么现在开始正式讲经方六重境的第一重——理事未融境。

我们好多人是从学校开始学中医的,学习的是阴阳、五行、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经络等辨证方法,到了内科学不管什么疾病都分了好几个证型,每一个证型后又有治法,例如感冒分为偏实的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风燥感冒、暑湿感冒,还有偏虚的气虚感冒、血虚感冒、阴虚感冒、阳虚感冒。分型之后,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寒热的特点罗列症状。就像做题一样,看见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脉浮紧、舌淡苔薄白,一定是风寒感冒;看到发热重恶寒轻、流黄涕、脉浮数、舌边尖红苔薄黄一定是风热感冒。好像每一个病的辨证,根据我们学的中医基础理论的证型特点一推理就出来了。气虚也是如此,一有倦怠乏力一定是气虚;一有口干不欲饮,一定是阴虚;面色无华,唇舌淡白那就是血虚;畏寒肢冷,那就是阳虚。证型确定后就是病因病机的分析,都是朗朗上口的四字表述,如“风邪袭表,表卫不宣”等,分析的头头是道,四个字念着还挺顺口。接下来是治法,治法也是顺理成章推理而下,如风寒的宣肺散寒、风热的疏风清热、暑湿的清暑、阴虚的滋阴解表、血虚的养血解表、阳虚的温阳解表、气虚的益气解表。在治疗上,开始列方子,风寒的荆防败毒散、风热的银翘散、温燥的桑菊饮、凉燥的杏苏散、气虚的参苏饮、血虚的葱白七味汤、阴虚的加减葳蕤汤、阳虚的再造散。如此一罗列,真是好说、好学、好记、好考。

我们如果用这种推理方法来应付考试做题是没有问题的,但临床中很难具备这么对仗工整且典型的症候,这就导致学校的学生一出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证候不典型。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病人到药房抓药,拿了四个方子说每个方子各抓三副。药店的人就很好奇,问你给几个人抓药啊?结果呢病人说就他自己一个人吃。店员就问他一个人为什么要吃四个方子?这病人说他找了个大夫,大夫看了内科书说他这个病分四型,每个型都不典型但每个型都像,大夫辨不出证来,就四个证型的方子各开了三副轮换着吃,哪个方子效果好就接着抓,别的方子就不要吃了。

这种就是典型的理事未融境,也是科班出身的中医普遍的要面临的问题。理事未融境的问题表现为书本知识头头是道,考试也很厉害,给学生讲课也是满腹经纶,大家很佩服,但是真正见了病人不会用药,感觉每个证都像,所以要么用排除法挨个吃找一个最像的,或者把最不像的排除了,要么一个一个的试。这些办法都不灵怎么办,又开始找找老中医验方,如《千家要方》、《中华传世医方》等,寄希望于秘方验方了。

我的书柜里有《中华传世医方》、《老中医千家妙方》、《百年百名老中医经验》等等。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以为这种方法可以,但用了十多年,依然看病没把握,辨证时哪个都像,开药时觉得辨的挺对,但不知道病人吃药后是否有效。一旦有效,怎么用都能讲出有道理,都能自圆其说;如果没有效果,那也只是责怪自己辨证不准,而从来不会对自己知识体系的问题产生质疑。我就这样痛苦地走了好多年,在这期间让我讲课没问题,考试没问题,但是看病的时候就是对疗效没把握,不敢带徒弟,不敢当着学生的面看病。看病时自己感觉辨证正确,也能讲清其中的道理,但一旦病人吃了药症状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重,就会对自己的辨证准确性产生怀疑,这样的情况当然不敢带学生。

我想几乎每一个人走上临床后,虽然理论掌握的很透彻,但看病的时候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学习方法造成的,更是教材体系造成的,其结果就是理事不能相融。理就是理论,事就是治疗具体的病人、实际的疗效。理论和事实不能相融,没办法就去找老中医验方,治好了觉得老中医经验厉害,治不好就认为老中医也不行。这样的人做科研没问题:如某方治疗某病某证188例,有效率98%,显效率多少,其实他自己心里都不信;也可以写论文;活的年纪够大也能当名老中医。为什么呢?只要名气够大,年纪够老,记录下来的病例都是有效果的。这种情况用一句话概况就是理事没有交融——理是理,事是事,二者之间的交界点没有找到,这就是我们经方学派的第一重境界理事未融境。这一重虽然我们不欣赏,但是每个人都要走过,这是不可避免的。

在第一重里头,有好多科班出身的医生,好多科研的大拿,乃至于晋升副高、正高,成为名医的。这种人理论学的很多,但独自出门诊打不开局面,只能到病房管病人,让老中医开方子。等到熬上好多年,晋了中级、晋了副高,然后开始出诊,名气也大了,头衔也有了,自然有了很多患者,他就觉得终于得道了。他们的一生就是这样,终生在这个境界的人,学了好多东西,也进行过大量的实践,但是没有真正迈进中医的大门,他身上没有建立起中医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所以说叫理事未融境。

第一层可以说是教材派、科研派、论文派、住院医师派、老专家的也有。只要他治好了,他用什么理论都能说通,治不好了就是辨证不对,重新辨,总有对的时候。所有证型都不对,那就说这个病本来就病程长,有器质性病变了,短期内不能见效,或者说这是中医本身的局限,或者说这个病不是中医的优势病种。甚至说中医在医疗体系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中医应该发展治未病。等等,不一而足。

从理事未融境走出来能初步尝到中医甜头的就是方证相应境,一旦进入方证相应境,虽然不能治好所有的病人,但是确实能比理事未融的人多治好一大批病人,这就相当于中医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就会对中医产生真正的自信、真正的热爱,这就是方证相应境的作用。方证相应境能让人真正的在中医中安身立命,得到病人群体的认可,找到对中医的自信。从进入方证相应境那一刻起,你就敢在学生面前展示治病过程,就能很有把握的知道病人吃完药以后是什么反应。

从方证相应境开始,每一层又是一个横向的层面是无限大的,值得终生去完善,终生去学习。方证相应境后面的三层是三个维度、三个境面,是个立体的系统,多一个境界就多一个维度,从低维到高维,每一个维度又可以无限扩展。

方证相应境中不再在之理事未融境,理事未融就不会方证相应,一旦迈入方证相应境,即使方证相应做到不好,但已经是理与事开始融合了。而且真正的方证相应境是一个很广阔的层面,现在好多名医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就在方证相应境里头,所以下一次我要抽出大块时间来给大家讲方证相应境。

经方六重境第二讲

经方六重境第三讲

经方六重境第四讲

经方六重境第五讲

最后编辑于 2022-01-13 · 浏览 2077

14 40 1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4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