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整理|管型专题—透明管型(口诀+思维导图)



各位DXYer萌好,本期开始呢,我们梳理一下那一堆管型。
管型的重要性不用多说。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这句话是概念,请一字不落的背会!那个……背不会也没关系,因为背会也没什么卵用)。
在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软骨素硫酸酯的存在,蛋白质在肾小管腔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 看是否有管型尿宜采取清晨标本做检查。
当然,管型尿只代表肾小球或肾小管存在损害,但不一定都能代表肾脏病的严重程度。换句话说,管型尿只是肾脏病的一个临床表现。

(重点来了,请全体起立!!!)
管型形成应具备 3 个条件:
1.原尿中有蛋白(尤其是 T-H 蛋白),这是构成管型的基质和首要条件。
病理状态下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血液蛋白(清蛋白)从肾小球滤出后进入肾小管,过多的蛋白质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积聚;而肾小管病变则导致蛋白质重吸收量减少,同样使得肾小管内的蛋白含量相对增高。另外,尿中电解质、蛋白质浓度增高等因素又使肾单位髓袢上行支及肾远曲小管分泌T-H蛋白含量增加。T-H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易聚合成大分子聚合体,在高浓度电解质、酸性和浓缩尿时易聚集沉淀,在肾小管管腔内形成管型。

2.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功能。
这些存在于肾小管中的蛋白质由于浓缩,进一步提高了蛋白质的含量,而尿液酸化后又促进蛋白质凝固和沉淀,由溶胶状变为凝胶状并进一步固化,致使肾小管内尿液流速减慢,促使其在肾小管远端和集合管内形成管型。

(不要让我讲解这个图具体啥意思,我也说不清。我放这里只是觉得这里有点空白,填个图像而已)
3.肾脏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正常人两肾约有200万个肾单位,处在交替休息和工作的状态。病理情况下,管型形成于处在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尿液在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可有足够停留时间,蛋白质等物质有充分的时间达到浓缩、酸化、沉淀而形成管型。形成管型后,当该肾单位再次处于工作状态后,新滤过的尿流将形成的管型冲向下面,随尿液排出。

(人也是这样,所以说不能闲着,一闲下来就TN出事)
管型的演变:
在远端肾小管内形成的透明管型,此管型可吸附或包裹来自炎症或损伤部位渗出的各种细胞成分。若管型在肾脏停留时间过长,所包含的细胞成分会退化变质,崩解或形成细胞碎片,逐步形成粗颗粒管型或颗粒管型,在长期无尿或少尿情况下会进一步演变形成蜡样管型。红细胞管型可因红细胞破坏而形成血红蛋白管型,或在急性血管内溶血时,大量游离的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滤出,也可直接形成血红蛋白管型;包含有脂肪变性能力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管型可出现脂肪变性,形成脂肪管型,脂蛋白进一步变性后可形成蜡样管型。

(经费有限,别指望给你看那种彩色高清无码图,只有这种!)
本期我们来看第一个,【透明管型】
(图我就不配了,因为这个配图不用配。大家都认识,如果你不认识,你也不配配配图)
透明管型又称玻璃管型,是各类管型的基本结构,主要由 T-H 蛋白构成,也含有白蛋白及氯化钠。在碱性尿液中可溶解消失。无色透明的圆柱体,通常两边平行,两端钝圆(一端可稍尖细呈尾形),质地均匀,偶见少许颗粒或细胞。大小、长短不一,折光性差,易漏检,应在弱光下观察。
注意,一定要和粘液丝和假管型区分开,虽然我知道很难区分,但也要区分开,因为只有区分开这两个,我们才算真的区分开了这两个(靠!真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啊)。
临床意义:
健康成人尿液中偶见(0~偶见/HP)。
当肾脏有轻度或暂时性功能改变时(剧烈运动、长期发热、心衰、麻醉或服用利尿剂后)可见少量出现,老年人尿液中也见增多。
明显增多见于肾实质性病变,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盂肾炎、肾瘀血、充血性心衰及恶性高血压等。
【记忆口诀】
管型诞生3 条件,蛋白浓缩单位换。
透明又称玻璃型,各类管型的基建。
肾脏微损有少量,健康成人可偶见。
肾炎肾综肾瘀血,充血心衰血压窜。
【思维导图】

掌握了本期的透明管型,你就掌握了管型世界的半壁江山。我们下期再见!不见不散,,,不对,不见就散,,,也不对,,,,,,见不见反正我写完就撤
。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