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17-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患儿男,12岁10个月,因“肢体活动障碍5天”入院。患儿5天前奔跑后出现双上肢无力伴麻木感,双臂无法上抬(右臂为著),握持无力,有触觉,无温痛觉,当地医院查胸片、血常规无殊。2小时后出现双下肢无力,伴麻木感,有触觉,温痛觉丧失,无法站立,伴大小便障碍。5.31于安徽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查全脊髓MRI:C4-T5水平段脊髓腹侧纵行T2W1高信号,考虑感染;头颅MRI: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考虑诊断:急性脊髓炎,遂予甲强龙20mg/kg*4天,丙种球蛋白20g/天*4天(6.1-6.4),阿糖腺苷抗病毒及维生素B1、B12营养神经,甘露醇减轻脊髓肿胀,6.1患儿双臂可稍上抬,可握持,但无法握紧,6.3患儿自诉觉骶尾部不适感,双下肢觉酸痛感,双脚可稍移动,考虑病情较前好转。今为进一步治疗,患儿由安徽省儿童医院转入我院。患儿发病来,精神胃纳可,反应可,意识清,大小便障碍。患儿发病前数天曾有鼻塞流涕,住院期间有流涕打喷嚏,无发热咳嗽。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殊。
查体:神志清,精神反应可,面色红润,全身皮肤未及皮疹及出血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呼吸平稳,咽无充血,无渗出。心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罗音,腹软稍胀,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四肢活动障碍,上肢肌力3-4级,右侧较左侧略低,握力差,下肢肌力1级,左侧较右侧略低;双下肢肌张力略高。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未引出,膝反射(++),布氏征(-),克氏征(-),双侧巴氏征阳性。末梢循环良好,CRT<3秒。共济运动未查(患儿无法配合完成)。
辅检:
安徽省儿童医院:
全脊髓MRI:C4-T5水平段脊髓腹侧纵行T2W1高信号,考虑感染;
头颅MRI: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腺垂体薄,空泡蝶鞍可能。
我院:
钠 131↓,肺炎支原体抗体 1:160阳性 P,单纯疱疹病毒IgM >3.50 ↑
胸椎MRI(增强):椎管内胸髓异常信号影。
颈椎MRI(增强):颈髓异常信号影。
膀胱残余尿量测定:膀胱尿量251ml。
头颅MRA:双侧侧脑室旁异常信号影,脑白质髓鞘化不良待排,建议增强MRI+T2-Flair检查。
甲状腺B超:甲状腺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颈部淋巴结可见。
血常规、PCT、生化、心肌酶、心肌标志物、腰椎MRI、心超、上下肢动静脉超声、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无殊。
甲功:游离T3 4.70 pmol/L,游离T4 12.80 pmol/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0.60 nmol/L↓,甲状腺素T4 105.38 n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 0.40 uIU/ml↓,甲状腺球蛋白 0.41 ng/m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69.10 IU/m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34.7 IU/ml↑。
内分泌科会诊意见:1、目前甲状腺功能轻度异常,甲状腺抗体轻度升高,考虑与原发病相关,无家族史,暂时无需治疗,1-2周后复查。
患儿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予I级护理,心电指脉氧监测,继续留置导尿,予甲强龙(90mg/d;6.4-6.7,6.9至今),6.8予甲强龙1g/d冲击治疗。期间予贝科能保肝、口服补钠、阿昔洛韦(6.6-6.14)抗病毒,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维生素B6等营养神经治疗。6.15患儿自行排尿可,予拔出导尿管。期间予完善康复科会诊指导康复训练。患儿入院后体温平稳,肢体运动、感觉逐渐好转,双上肢肌力(3-4级→4-4+级),双下肢肌力(0-1级→2级),自行排大小便,现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可,经上级医师查房后予出院,门诊随访。1月后于我院再次行免疫治疗。
总结:
1.急性脊髓炎的临床特点:急性起病,前驱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最常发生在胸段脊髓,病变以下肢体运动和感觉均有障碍,病变以上运动感觉功能不受影响。起病前常有严重背部疼痛向四周放射,以后很快进展成弛缓性瘫痪,脊髓休克期后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可有括约肌失控,早期可有尿储留、便秘,后期有大小便失禁等表现。免疫治疗可缩短病程和改善症状。该为12岁10月男患,因“肢体活动障碍5天”入院;患儿存在C4以下感觉运动障碍,发病前曾有数天鼻塞流涕、发作前数小时有奔跑不排除上感及劳累前驱史;目前实验室结果回报提示近期单纯疱疹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全脊髓MRI:C4-T5水平段脊髓腹侧纵行T2W1高信号,目前诊断“急性脊髓炎”,且患儿累及颈、胸、腰段受累及;患儿目前有初期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进展为完全性截瘫,即两下肢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及病理反射阴性,考虑处在脊髓休克,积极大剂量激素冲击及丙球封闭抗体、营养神经等治疗患儿逐渐出现上肢肌力及肌张力好转,患儿膝反射阳性,双下肢浅感觉存在,导尿夹闭训练时有憋尿和尿意,大便可自解出,提示处在恢复状态。加用阿昔洛韦抗病毒;且患儿生化提示低钠血症,予口服氯化钠补充;患儿心电监护下心率偏慢,肌酸激酶偏高,今起予贝科能营养心肌治疗;拟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明确有无心脏传导异常,余关注患儿有无及休克恢复过程中出现的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等表现;有无上升性脊髓炎发生,从而出现四肢瘫痪、呼吸肌麻痹等,必要时按需转PICU治疗。
2.该患儿还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格林巴利综合征:是引起急性弛缓性瘫痪最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的弛缓性瘫,免疫治疗可缩短病程和改善症状,该患儿病程短,双下肢无力呈对称分布,故暂不除外,进一步观察病情及完善肌电图、脊髓增强MRI、腰穿等检查协诊。2.脊髓压迫症:是一组具有占位性特征的椎管内病变,以肿瘤最为常见,有明显的进展性的临床表现,随着病因的发展和扩大,脊髓、脊神经根及其供应血管遭受压迫并且日趋严重,最终将造成脊髓水肿、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从而导致脊髓功能的丧失,出现受压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反射、感觉、括约肌功能以及皮肤营养障碍,分早期(根痛期)、脊髓部分受压期和完全受压期,该患儿表现为双下肢肌力下降,故需警惕,但感觉及括约肌功能正常,可查脊髓增强MRI协助鉴别。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常发生于病毒感染后或预防接种后,可同时或先后累及大脑,脑干,小脑,脊髓或周围神经,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意识改变、惊厥发作和运动症状和体征,CSF可见轻度淋巴细胞增多,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患儿仍应警惕播散性脑脊髓炎。
3.这是我去年收的病人,有两个姓赵的小孩十分难搞,这是其中之一,印象深刻,这个孩子进展挺快的,出现上肢无力后立刻去医院看了,在门诊问个病史的功夫就站不起来了。当然孩子也是幸运的,安徽省儿童医院的医生诊断明确,用药果断,为病人的恢复起到了主要作用,致敬。因为是感染引起的且用药果断,孩子康复过程十分顺利,1个月后就可以自己拄拐来了。
4.相比于感染,外伤相关的ATM同样应该引起重视。上个月床上来了个跳舞下腰后引起的ATM,来的时候是感觉平面消失在脐部以下,住院1周不到,左边到了脐上3指,右边到了肋下,基本属于预后很差很差了。这个外伤相关的ATM有几个特点,第一、外科会诊包括影像学表现不考虑脊髓脊椎及软组织外伤,就是说虽然是下腰后10分钟出现瘫痪,但瘫痪的原因不是外伤,而是ATM,外伤是诱因,这一类孩子可能本身就存在脊髓的问题,外伤导致了影像学表现为脊髓内的高信号,但周围没有损伤。家属反复问医生是不是外伤导致的,但确实解释起来挺矛盾的,这其中又涉及到家属和舞蹈机构理赔的问题,由于我们认为是ATM而不是外伤,这意味着大部分的费用可能需要家属自己承担了。第二是进展的问题,由于这个孩子是2个截断出现的高信号,C7-8和T10-12好像,那么如果出现蔓延是向那个方向?上级告诉我向上走和向下走都有可能,这就说明即使是1个截断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蔓延到颈胸部从而引起呼吸肌麻痹,这也是最危险的并发症。第三是预后的问题,上级告诉我这个孩子预后不好,我们给了治疗后感觉障碍平面还上升了。同时文献上说一般脊髓休克高峰后的恢复期在第9天。所以临床上面对家属的询问要降低预期,起效时间起码说个2周以上,留个余地。
5.再说几个治疗中要注意的问题。
压疮与活动:压疮只要多翻身就没问题,前提是一定要外科会诊排除外伤。翻身不会导致蔓延。
肺炎:坠积性肺炎我没遇到,一般位置靠下也不太可能引起,位置高也可以摇高床或翻身避免。
尿潴留和便秘:ATM基本都有尿潴留,尿管插上基本免不了感染。注意观察尿管有无絮状物,以及尿量和膀胱情况,因为感觉消失,孩子不会讲的,所以每天查体都要注意检查,及时更换尿管。没有便意,长期卧床,得用开塞露通。
肌萎缩:这个也是重点,我看文献上没有提到这个。处理方法就是脚底垫被子,踩在上面脚面与腿呈90°,此外按摩下肢肌肉,活动踝关节与膝关节
电解质紊乱:因为二便无感觉,饮食不规律。及时检测电解质。
如何判断恢复:关注患儿有无及休克恢复过程中出现的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等表现,比如膝反射亢进等;查体及询问感觉平面、便意、腹胀等。
6.最后这孩子的甲功和ATM到底有没有关系我就不知道了,等待大佬解惑。
附上几篇文献,供大家交流。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