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灌肠液
病例简述:
患者男性,76岁,因咳嗽、咳痰、胸闷、气喘5天,于2021-05-0612:10入住我院呼吸内科。因“呼吸困难”于2021-05-0901:20由呼吸内科转入重症医学科。入室后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禁饮食,胃肠减压,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患者既往便秘病史10余年,平素口服各种通便药物治疗。2020-12再次出现排便困难,辗转多地进行治疗,效果欠佳。2021-03-24于我科住院治疗,给予通便、促进胃肠蠕动等对症支持治疗。2021-04-27日转至北京301解放军医院,考虑慢性免疫介导周围运动神经病变可能性大。
治疗护理过程及转归:
2021-05-09 01:45护理查体:患者腹部膨隆,叩诊鼓音,予留置胃管,于55cm处固定,接负压盒持续胃肠减压。其后多次灌肠均未解出灌肠液及大便或解出少量灌肠液。
于05-13 15:10患者出现躁动不安,给予镇静治疗。16:30责任护士为患者查体:患者腹部膨隆,再次灌肠后仍未解出灌肠液及大便。17:55责任护士寻求责任组长帮助,责任组长再次为患者查体:视诊可见腹部膨隆,肠型明显,听诊无肠鸣音,触诊腹壁可触及大量大便硬结。
责任组长考虑患者无胃肠蠕动,肠道内有大量大便硬结,迅速查找文献,建议主管医师下达肛管排气医嘱。选择使用6.5号气管插管导管代替肛管为患者行肛管排气、排便。予石蜡油棉球充分润滑气管插管28cm后,轻轻插入24-27cm,打开负压吸引调节开关,将压力调至10mmHg(1.33kPa)后与气管插管导管后端连接,可见黄色粘便吸出。排气、排便过程中遇到吸引不畅,予调整患者体位、变换气管插管位置,同时按摩腹部,增加刺激,加速蠕动。为患者吸引出大量黄粘大便约700ml后,予拔出气管插管,清理肛周皮肤。
负压排气、排便后责任组长再次为患者查体:视诊可见腹部膨隆减轻,触诊柔软,大便硬结减少,患者烦躁减轻,予停镇静药物。
分析问题:
此患者考虑为慢性免疫介导周围运动神经病变。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类慢性进行性加重的以脊髓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脑干受损为特征的疾病,常见临床症状为肌无力、肌肉震颤、肌肉萎缩、构音不清、含糊、吞咽困难、呛咳、情感障碍,而复视、视物模糊、便秘、四肢酸痛较罕见[1]。
有研究表明:自主神经受损引起肠道蠕动及结肠排空时间延长或出口梗阻,使肛门括约肌无自主收缩,完全失神经都会出现便秘;同时,自主神经受累引起胃排空减慢及结肠传输时间延长,也可能发生便秘[2]。
虽然小量不保留灌肠是临床上促进患者排便,缓解患者便秘症状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对于自主神经受损,无胃肠蠕动、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患者,单纯的小量不保留灌肠达不到缓解患者排便困难、便秘的目的。
因此,患者即使进行灌肠治疗,仍无法将灌肠液及大便排出。且灌入的灌肠液未及时排出,造成患者腹胀加重,腹内压力增高,膈肌上升,从而使患者呼吸困难加重,引起患者躁动不安。
解决问题:
笔者查阅文献获取解决方法:负压肛管排气可有效帮助患者减轻腹胀。负压肛管排气法是在传统的肛管排气装置上连接负压吸引器,应用负压原理,持续放出肠道内气体,负压吸引器慢慢胀大,等到胀到最大值时,关闭负压吸引器开关,将负压吸引器内气体放出后,继续循环这样的过程,以最短的时间,有效地排除肠腔胀气,减轻患者腹胀,降低胃肠道内的压力,改善肠壁的血液循环,恢复肠蠕动,清除粪便,解除肠梗阻[4]。
患者存在大量大便硬结,极易堵塞肛管,因此笔者进行改进,使用6.5号气管插管导管代替肛管为患者行肛管排气、排便,使用石蜡油棉球充分润滑气管插管导管28cm后,轻轻插入24-27cm,打开负压吸引调节开关,将压力调至10mmHg(1.33kPa)后与气管插管导管后端连接进行吸引,动作轻柔,配合按摩腹部,增加刺激,加速蠕动,反复多次吸引后,患者腹部张力明显下降,触之柔软,大便硬结减少,患者烦躁减轻。观察患者肛门无出血情况,未见肠道黏膜损伤及穿孔。
反思总结:
1、传统的肛管排气法是利用胃肠道与体外大气的压力差进行排气。当体内外压力相等时,气体就不能排出体外。即使调整肛管位置,按摩腹部会增加气体的排出,但因为它是动态的,所以在短时间内很难有较好的排气效果[4]。而且此患者多日未解大便,大便硬结易堵塞肛管,造成排气、排便不畅,因此需要采用负压肛管排气法治疗患者腹胀。
2、负压肛管排气法的优点:
(1)
负压肛管排气以最短的时间,有效地排除肠腔胀气,减轻患者腹胀,降低胃肠道内的压力,改善肠壁的血液循环,恢复肠蠕动,清除粪便,解除肠梗阻[4];
(2)
负压对肠壁的直接刺激作用,可以引起和加快肠蠕动,促进自行排气,使排便功能恢复,从而减少腹胀复发及重复排气次数[5];
(3)
可选择使用负压引流器(胃肠减压盒),负压值为1kPa;或使用负压吸引装置,将负压吸引压力控制在10mmHg(1.33kPa),该压力值与肠道内压(静止状态为1.33kPa[6])接近,不会引起肠粘膜损伤或穿孔[3]。
3、责任护士要学会做病情观察的“哨兵”,在日常护理患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反应,评估并判断患者病情的发展,及时发现问题,为医师的诊治提供依据。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潘亦博)
最后编辑于 2021-11-04 · 浏览 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