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继发于过敏性鼻炎
儿童抽动障碍(TD)曾被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2015年出版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8版)》将其定义为: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对于发病原因则认为可能原因为:遗传因素、神经生理性因素、轻微脑损伤、神经生化因素、神经解剖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其他因素。
但是,这种病因分析很难解释为什么抽动障碍会从40年前的罕见病,成了现在的常见病,难道在仅仅40年间就有为数众多的儿童发生了群体遗传基因的显著变化?难道今天的儿童受到的外部伤害大大超过了40年前的水平?难道今天孩子受到的心理精神创伤空前的严重?这显然不是事实,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发病率逐年增高的疾病的致病原因,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在日常的儿科门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几乎所有的的患儿均存在鼻梁发青,下眼睑发黑的现象,并且会出现揉眼睛、抠鼻子、便秘、口臭、脾气大等特有的症状,还可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变应性结膜炎、腺样体肥大、咳嗽变应性哮喘等上气道疾病,而这些疾病都与过敏相关。因此,有理由假设:抽动障碍就是一种继发于过敏性鼻炎等变应性疾病的免疫性疾病。
对于下眼睑发黑,西医将称之为“变应性黑眼圈”或“熊猫眼”,认为是由于鼻部充血、鼻粘膜出现肿胀,血管引流会因此变得不顺畅,从而使眼睛下面出现血管淤积而导致的。但也有一部分医生认为这是由于局部肥大细胞受到外部刺激分泌组胺,导致血管扩张所致。而中医则认为这是“脾虚”证的表现,且多与食积有关。
对于抽动障碍发病率突然增高的现象,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口服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就有科学家将其与肠道菌群失调联系到一起,认为这类疾病与肠道内微生物种群的丰度减少,肠道微生物屏障受到破坏有关连。
根据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感染科的张婷医生在名为“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讲座所提供的资料:有研究者通过对美国14,572名儿童进行的调查,发现其中70%儿童(10220人)在2岁前均服用过抗生素,随访这些早期抗生素暴露的儿童,发现其患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超重、肥胖、注意力缺陷、抽动障碍等疾病的风险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地增高,这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居住条件、医疗条件、教育水准都比在农村生活的人群有显著地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更少了,而被不恰当地使用口服抗生素或者食用含有防腐剂的食品的机会更多了。
如果儿童肠道内大部分细菌都被杀灭,而又不能及时地使肠道菌群生态得到恢复时。除会使肠道生产分泌型IgA的能力下降外,还会使分泌型IgA的丰度也降低。因为,我们日常摄入的绝大多数食物都是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半抗原要变成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完全抗原,必须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这有两个途径,一是与被称为“载体”的大分子蛋白质或多聚赖氨酸交联,另一种方式则是经过肠道内细菌分解成分子量足够小的微粒后,肠黏膜上的M细胞通过内吞、吸附或胞饮等方式摄取肠腔内反应原性物质并以囊泡形式转运给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从而让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分泌相应的分泌型IgA。
由于肠道黏膜的表面积占比很高,大部分的分泌型IgA都是来自肠道,当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无法分泌丰度和数量足够多的分泌型IgA,就会使人体黏膜的保护屏障受到损害,黏膜的通透性升高。如果发生在肠道,就会导致本来不能通过肠道黏膜的大分子物质进入血液,出现“肠漏”。其中如果有过量的脂多糖(LPS)由肠管进入血液,其产生的内毒素可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
如果发生在鼻腔,寒冷的空气会不受阻拦地直接刺激黏膜下的组织细胞,导致肥大细胞分泌组胺,局部感觉神经受到激惹,出现打喷嚏;血管充血,出现腺体分泌;这个过程通常是不需要通过IgE介导的,因此,在医学上现将其称为“Ib型超敏反应”,并将这种鼻炎称为“血管运动性鼻炎”。这种无菌性炎症表现为鼻痒、喷嚏、鼻塞、流涕、咽痒等,严重时还会出现以身体上部为主的多个部位的抽动,甚至口中发出异样的声响。
神经递质是另一个与肠道菌群相关的因素,人类的主要神经递质中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对抽动障碍的影响最大。所以,现在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基本都是从这个角度来寻找药物的靶点。如氟哌啶醇、匹莫齐特(哌迷清)、舒必利等都是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胍法辛、可乐定则是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有研究表明微生物自身会产生神经活性物质,如短链脂肪酸、γ-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比如:50%的多巴胺和90%以上的5-羟色胺是在肠道产生的;γ-氨基丁酸也主要是经由肠道菌群途径产生的。抽动障碍之所以产生诸如注意缺陷、强迫症、学习障碍、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很可能与肠道产生神经递质的功能失常,中枢神经递质失衡有关连。
目前,治疗抽动障碍的药物多数都是借用精神科用药,多数药物在说明书上并没有将抽动障碍纳入适应症范围,从临床疗效来看,这些药物在治疗方面的作用也并不理想。因此,不少患儿家长认为现有的治疗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在主流医学对此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都没有重大进展的情况下,不少家长便转而寻找中医的治疗方案。目前,大多数的中医均将这种疾病的认定为“肝风内动”,除了采用“镇肝熄风”的治法服用汤药外,还有运用针灸来进行治疗,这些疗法对一部分患儿的症状控制有帮助。但是,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加强“健脾”的力度,同时,选用一些具有敛疮生肌功效的药物来修复“肠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