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贵要静脉尺动脉内瘘——头静脉桡动脉内瘘后的次选?


以往,要使用前臂贵要静脉建立动静脉内瘘时,往往会选择将贵要静脉全程游离后向桡侧转位后,再与桡动脉吻合,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透析穿刺,但不足的是手术创伤较大,而且转位后的贵要静脉相对容易出现狭窄,尤其是在肘部静脉转位的根部位置。

那么有没有可能不进行转位而建立贵要静脉内瘘?
实际上前臂的贵要静脉-尺动脉内瘘已经逐步开始在临床上应用。
首要的问题是透析穿刺怎么做?
当上肢掌侧朝上的时候,贵要静脉在尺侧下方,穿刺是很困难的,但是将手适当内旋,贵要静脉就可能向上,如下图。

这样就可以在这个体位下先穿刺,再将手恢复成自然位置进行透析。
当然,也有的贵要静脉本身较靠近手臂掌侧面,较容易穿刺。比如下图。


最近在AVD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有关于贵要静脉-尺动脉内瘘的,他们提出这种内瘘是否可以作为头静脉-桡动脉内瘘之后的次选。

这是来自印度的一篇研究,2016-2018年他们为42例头静脉-桡动脉内瘘(RCAVF)建立失败的患者建立了贵要静脉-尺动脉内瘘(UBAVF),并进行了随访,回顾性分析了他们的情况,并与同期建立的480例RCAVF进行比较。
他们选取的患者是桡动脉和尺动脉内径小于1.5mm或者双上肢(或非惯用手)RCAVF建立失败的患者。
术前对贵要静脉和尺动脉的要求均是大于1.5mm,且贵要静脉具有良好的可扩张性。(关于静脉直径,我个人认为这个研究没有提出是否使用压脉带,如果使用压脉带后只有1.5mm,似乎是太小了,个人认为2mm以上还是要的。)
这是手术中的图片

建立的基本方法与RCAVF相似。
结果上,UBAVF和RCAVF比较如下,在成熟时间、初级通畅率等指标上均无差异。


18个月UBAVF的初级通畅率是73.8%。
窃血症状、尺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未发生。(但我想前提应该是桡动脉应该还是通畅的。)
以下是UBAVF的其他研究的结果。

因此,文章的结论认为UBAVF与RCAVF效果相当,可以作为其后的次选。
个人认为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比如贵要静脉和尺动脉内径合适、桡动脉通畅、静脉穿刺是有可能的),这种内瘘确实可以考虑。
手术难度因为手术体位的关系,可能略大,但只要耐心一点并不会非常困难。
另外术中要注意尺神经的保护,其常在尺动脉周围,尺神经不同于桡神经,它对肌肉运动的支配更多,如果损伤,可能造成手部活动障碍,需谨慎。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