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urticaria 荨麻疹

发布于 2021-10-30 · 浏览 1668 · 来自 Android · IP 辽宁辽宁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20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概述

荨麻疹( Urticaria)俗称风团、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似,但却非同一疾病)。荨麻疹是皮肤黏膜较为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主要是皮肤黏膜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即风团。风团可以伴有明显的剧烈瘙痒和搔抓。此病的皮疹表现就像人接触了植物荨麻(Netle),所导致的皮肤损害相似,故称其为荨麻疹。荨麻疹的发生没有明显的种族及性别差异,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

病因

常见的导致荨麻疹发生的病因有如下

1.食物:以鱼、虾、蟹、蛋类最常见。其次某种香料调味品亦可引起。

2.药物: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血清疫苗等,常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而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维生素B1等药物为组胺释放物,能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荨麻疹。

3.感染:包括病毒(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细菌(如金葡萄)、真菌和寄生虫(如蛔虫等)。

4.动植物:如昆虫叮咬或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等。

5.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和压力等都可引起。此外,胃肠疾病,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和精神因素亦可引起。

发病机制

荨麻疹发生的机制可分两类:变态反应与非变态反应两种,

1.变态反应型

(1)变态反应型主要是第Ⅰ型,是抗原与抗体IgE作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白细胞,使它们的颗粒脱落而产生一系列化学介质(组织胺及组织胺样物质包括慢性反应性物质、5-羟色胺、缓激肽与激肽类、前列腺、肝素等)的释放。从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等。产生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症状。

(2)有的属于第Ⅱ型,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形成过敏毒素,即C3与C5及釋出趋化因子,吸引嗜中性白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与组织胺类物质而发病,例如痢特灵或注入异种血清蛋白引起荨麻疹等反应。

2非变态反应型

非变态反应型由某些生物的、化学的及物理的因素可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白细胞、使其释放颗粒而发病,皮肤胆碱能神经未端兴奋性增强,大量释放的乙酰胆碱可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扩张与通透性增强而发生。激肽与缓激肽也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与其通透性增加,和寒冷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与压力性荨麻疹等发病有关。5-羟色胺、前列腺素E等可与荨麻疹的发生有关、慢性反应物能引起哮喘,但是否与荨麻疹有关还未证实。

治疗

首先应找出病因,排除发病因素。介绍几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中以药物治疗最为常用,效果也最为迅速。

1.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是治疗各种荨麻疹病人的重要药物,可以控制大多数病人症状,抗组织胺药物虽不能直接对抗或中和组织胺,不能阻止组织胺的释放,但对组织胺有争夺作用,可迅速抑制风团的产生。抗组织胺药有各种副作用,最好选用副作用较少者,尤其高空作业的工人、驾驶员等职业要慎用,易因昏倦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常用的抗组胺药物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有嗜睡作用(扑尔敏等),酮替芬也是一个效果较好的药物,副作用也是嗜睡。患者可酌情选择。

(2)拟交感神经药物:主要用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特别是有喉头水肿及过敏性休克的患者。肾上腺素常用1:1000的浓度0.5-1.0ml皮下注射。高血压患者应慎用。

(3)抗乙酰胆碱药:常用阿托品、普鲁本辛和莨菪碱。主要是缓解患者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4)其他尚可选择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钙离子拮抗剂等。

2.非药物治疗

(1)自血疗法:可分为全血及溶血两种。全血疗法是从患者静脉内抽血即刻注射于臀部肌肉内,每周2-3次,首次为5ml,无不良反应,以后改为每天10ml,10次为一个疗程。溶血疗法是抽取静脉血5m后加入5m注射水,轻摇混匀使溶血,经2-3分钟后注入臀部肌肉中。

(2)血浆交换疗法: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和血浆浓度不同,通过离心可分离血浆,并对血浆进行交换,祛除血浆中某些与发病有关的物质,从而减轻症状或缓解病情。但由于条件要求高,并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故使用受限。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668

回复12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