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培小收获——斑块表面血栓形成
患者女,52岁,既往体健,于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左上肢无力为主,持物不稳,行走尚可,偶有头晕、咳嗽,无头痛及恶心呕吐,无视物不清。
超声图像如下:




超声表现:于颈总动脉近段及中段探及长约36mm,最厚处约3.6mm的血栓形成,血栓上缘及栓体游离于动脉腔内,血栓下缘附着于颈总动脉下段斑块上肩部。
结论:右侧颈总动脉近段斑块表面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由细胞外脂质颗粒、泡沫细胞和碎片组成,它们累积在动脉壁内膜内,形成脂质或坏死核心。核心被一层富含胶原的基质和内皮细胞覆盖的平滑肌细胞所包裹,称为纤维帽。炎症细胞(主要是T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病变并参与斑块的进展和血栓形成,进而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形成的两个最常见原因是斑块破裂和表面糜烂。当覆盖坏死核心的纤维帽裂开时,斑块即破裂,使得致血栓形成能力很强的核心暴露于血流。
斑块糜烂是在纤维帽未明显破裂的情况下,由内皮损伤或剥脱及覆盖在上面的血栓形成所导致。易糜烂的斑块往往蛋白聚糖含量多而脂质含量少,通常无明显炎症浸润。如果斑块破裂或糜烂在促进血栓形成的环境下发生,则会导致亚闭塞(subocclusive)或闭塞性血栓形成,进而引起有症状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如果是在其他环境下发生,并且抗血栓因素占优势,则会抑制血栓形成,并且斑块愈合。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愈合是斑块破裂后发生的一个动态过程,可以防止血栓形成、促进斑块修复和恢复血管完整性。这一过程涉及循环血细胞、可溶性介质、局部斑块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包括三个主要且相互重叠的阶段:血栓溶解、肉芽组织形成和血管再内皮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愈合不同于斑块稳定;愈合是在斑块破裂后的有限时间内发生,而稳定则是富含脂质的斑块逐步转化为纤维性和钙化斑块的过程。
在斑块破裂或糜烂后,致血栓形成的斑块成分(如坏死核心、组织因子和胶原)发生暴露,进而强有力刺激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以及血栓形成,与此同时触发内源性纤溶,从而从生理上保持血管通畅。
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