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令人厌烦的黄褐斑怎样诊断及分型?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对称分布于面颊、前额及下颌深浅不一、边界不清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

引用自《临床皮肤病彩色图谱》
【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多种原因如紫外线照射、化妆品、妊娠、内分泌紊乱、口服避孕药、过度疲劳、种族及遗传等均可导致黄褐斑。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联合玻片压诊、Wood灯等无创检测技术可进一步分期、分型。
【临床分期】
(一) 活动期:近期有皮损面积扩大,颜色加深,皮损泛红,搔抓后皮损发红,玻片压诊大部分褪色,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下见表皮基底层较多高折光的、树突多且长的树枝状及星爆状黑素细胞,真皮浅层可见数量不等的中等折光的单一核细胞浸润,部分可见高折光的噬色素细胞。
(二) 稳定期:近期皮损面积无扩大,颜色无加深,皮损无泛红,搔抓后皮损不发红,玻片压诊大部分不褪色,RCM下见表皮基底层较少的树枝状黑素细胞,树突较活动期黑素细胞缩短,星爆状黑素细胞较罕见,真皮浅层浸润的单一核细胞减少。
【临床分型】
(一)根据血管参与情况分2型:
①单纯色素型(melanized type,M型):玻片压诊皮损不褪色,Wood灯下皮损区与非皮损区颜色对比度增加;
②色素合并血管型(melanized with vascularized type,M + V型):玻片压诊皮损部分褪色,Wood灯下皮损区与非皮损区颜色对比度增加不明显。
该分型对治疗药物及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三) 根据色素所在位置分2型:
①表皮型(表皮色素增多)
②混合型(表皮色素增多 + 真皮浅层噬黑素细胞)。
该分型对治疗效果判定有指导意义。
(四) 根据皮损发生部位分3型:
①面中部型
②颊型
③下颌型
该分型对中医治疗有指导意义。
最后编辑于 2021-10-29 · 浏览 3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