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第二十一期)进修日记之自体动静脉内瘘超声评估及内瘘流量测定(初级入门)

发布于 2021-10-25 · 浏览 9088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19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xiaospring 推荐
icon依书ATSJ 已点赞
iconxiaospring +10丁当

微信公众号: “陈医生谈肾内”

作者:科普chen医生

对于从事血液透析的医生,尤其是刚接触这个专业的新人,除了正常的透析接诊上下机,是不是常常遇到以下问题:某个刚开始透析的新病人,先插了临时导管透析,稳定后做了自体动静脉内瘘,内瘘预期1个月可以成熟,或者预期内瘘成熟>1月,但是患者出于费用或者不到临时彻底不能用的那一刻,拒绝临时管再更换长期管,或者有些是因科室还没有开展长期导管置管术,就只能临时导管先坚持用,常常面临颈内或股静脉的临时管侧翼固定的缝线已经断了又缝了,每次上机时导管位置调了又调了,导管口已经开始发红,每次“百多邦”涂了又涂了。。。

img

但是庆幸终于坚持到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锻炼术后1个月了。。。

内瘘终于可以扎针了。。。

img

大多数可能就是护士扎止血带后凭经验就开始了,有些可能一针没扎上,有些扎上了无法满足上机血流量,有些没有规划穿刺点,哪好扎就经常扎一个地方,导致内瘘血管的破坏、狭窄、假性动脉瘤等,那如何评估这个内瘘能不能扎针,有没有达到成熟的标准;又或者某某维持性透析内瘘老病人,突然上机流量不足,某某病人静脉压报警。。。

img
img
img

随着透析病人的日益增长,上述问题在透析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生,那么作为一名血透医生,内瘘血管的评估就显的尤为重要,除了物理评估(搏动、震颤、杂音、抬臂试验、搏动增强试验),超声机器的地位就格外重要,但是很多透析中心是没有超声机器的,那至少门诊彩超室是肯定都有的,我们可以不会自己用彩超,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需求是什么,需要从彩超里获得什么。。。(话说我尝试的第一例内瘘闭塞“手法按摩”再通的病人,就是自己全程推着病人,跟着跑到门诊彩超室,和家属沟通后,尝试“手法按摩”后,内瘘居然奇迹般的再通了,想看具体操作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下方专栏,在第一篇帖子里有视频介绍)

img

(上图为该患者手法按摩前的彩超图片,提示近吻合口血栓)

SOP或者专家共识上面写的很明确:内瘘成熟标准“555或556”,内瘘血管内径达到5mm,自然流量大于500ml,距皮深度小于5或6mm,内径这些都好测量,自然流量的500ml是从哪里来的?往往很多门诊彩超室是不给报流量的,也不知道我们需要的是哪里的流量,可能因为大医院血透中心的通路都自己用彩超评估了。所以作为血透医生,我们应该知晓,自己没有彩超机器,我们可以跟着病人去彩超室,告诉他们我们的需求,我们想要的是哪些数据。。。

img

上图为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二版)

下面开启今天的内瘘及超声基础知识及流量测量分享:

一般来说维持性血透患者,需接收每周3次,每次4小时的透析治疗,将透析间期2~3天的毒素净化和多余的水份排出体外,这就要求每次透析尽可能有更多的血液流入透析器,这就是血流量(QB)的体现。为满足透析期间所需的足够血流量,就需要建立血液透析通路,以达到肾脏替代治疗的目的。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由于使用寿命长,并发症相对少,易于维护和保养,是最常选用的血液透析通路。要想搞明白上肢AVF的彩超,首先要明白上肢动静脉血管的走形,常见的动静脉吻合的术式及吻合部位。。。

下图:常见吻合术式及部位

img

下图:包含了上肢的动静脉血管:

img

内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血管狭窄和血栓,狭窄的发生主要与内膜局部增生,生理状态下静脉壁本身就较薄,内瘘其实就是一个人为把静脉动脉化的病理过程,术后在动脉流入的血流压力阻抗下,发生湍流、涡流,造成血流压力,内壁会增厚,内膜的增厚本身就会导致狭窄的发生,吻合口附近及穿刺点部位血管最易产生血流压力改变的部位,因此最易发生狭窄。在狭窄基础上,遇到高凝状态、透析后低血压、内瘘下机压迫时间过长等诱因进一步导致血栓的发生。

内瘘术后的血流改变如下图:

img

狭窄发生机制如下图:

img

拿到超声探头首先要找好探头标记(mark点),要和彩超屏幕保持一致,不确定的时候可以用指尖朝探头碰一碰确定屏幕位置,就相当于你去上公交车前要先搞清楚这趟车的方向,不能坐反了。

img

超声探头mark点

img

( 探头mark点和超声屏幕方向一致)

其次调好焦点,增益,深度,因为我们看的是表浅的血管,尤其静脉很容易被压扁,所以拿探头的手法要轻,动脉形状相对规则,不能压扁,压之有搏动,不能确定的时候,可以进一步打出血流和频谱。掌握探头横轴切面(冠状切面)和纵轴切面(矢状切面)。

img

手臂模型上的横轴切面(冠状切面)

img

手臂模型上的纵轴切面(矢状切面)

问题:为什么选择肱动脉作为内瘘自然流量的测量部位呢?

img

答案:网上的很多通路大咖已经解释过了,因为上臂动脉血管粗,走形相对直,血流为层流,容易测量。吻合口动脉血管细,考虑到手掌弓的血流容易不畅,湍流情况较多,故不选择该位置。内瘘流出道静脉,湍流严重,血管扩张,多纡曲、分叉,故不选择该位置。因此常取上臂肱动脉的血流量(FV)代表内瘘的自然流量。

内瘘自然流量的测量,选择的部位上臂肱动脉,操作步骤:

1.先探头横切面(冠状切面)看肱动脉走形,显示肱动脉血管位于屏幕中央,然后转为纵切面(矢状切面)

2.使用脉冲多普勒测量频谱,调整入射角和SV

3.确定波形稳定后冻结图像

4.波形的跟踪

5.血管内径测量,确认FV(血流量)和RI(阻力指数)。

如下图:

AVF术后1月患者,内瘘穿刺前彩超评估血流量,彩超测量流速和内径,超声自动计算流量,肱动脉提示血流量685ml/min(机器自动计算)

img

(测肱动脉流量时注意取样容积SV和入射角度60度以内)

如机器无法自动测量血流量,可手动计算,肱动脉血流量计算公式=血管面积*平均血流速度(每秒)*60(秒)

同时测量上臂动脉血管阻力指数(RI),正常值一般0.65以下。

计算公式=(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

(点击关注下方专栏,分享更多肾病、血液净化、重症相关知识)

最后编辑于 2021-12-30 · 浏览 9088

17 468 9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7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