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分享15-殊途铜归

发布于 2021-10-21 · 浏览 6511 · IP 上海上海

患儿男,12岁8月,因“双上肢无力伴抖动10余天”入院。患儿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双上肢无力,伴上肢持物抖动,手中物体不会掉落,可自由取物持物不影响生活,动作不会停止,放下物体后抖动较前好转,可独走,可双脚跳跃。当地医院就诊,完善头颅CT提示双侧基底节低密度灶(未见具体报告),脑电图未见异常,未予特殊治疗。患儿自诉近期站立持续1分钟以上会有下肢无力感、跌倒感,需要扶持物体,但可以双脚跳,偶有咳嗽,饮水呛咳,程度不剧,病程中无发热,无声嘶,无吞咽困难,无呼吸异常,无抽搐,无外伤等病史,特来我院就诊,门诊完善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以“肢体无力抖动待查”收治入院。

近期患儿精神可,胃纳可,二便可,体重无明显改变。

追问病史:患儿7月底至8月初有咳嗽咳痰,外院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好转;8月及9月份各接种一次新冠疫苗。今年9月份开学新学校读初一。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殊。

 

查体:神志清,精神反应可,苦笑面容,动作缓慢笨拙,语言低沉,对答可,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咽不红,颈软,两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腹软不胀,肝脾肋下未及。双上肢震颤,肌力肌张力正常,双腿无压痛、无肿胀,双侧膝反射(++),克氏征(-),布氏征(-),双侧巴氏征(-)。可单、双脚跳动。

 

生化:葡萄糖 6.40 ↑。ALT 40 ↑,r-GT 72 ↑,总胆汁酸 18 ↑,肌酸激酶 219 ↑,白蛋白 37.91 ↓,肌红蛋白 30.35 ng/ml ,肌钙蛋白I <0.100 。

血常规、电解质、、血氨、乳酸、铁蛋白、微量元素、尿粪常规、甲功、血尿串联质谱、骨代谢、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因子无殊。

颅脑CT、肌电图、心电、心超、脑电图无殊。

 

考虑什么诊断?完善什么检查?

 

 

 

入院后:

眼科会诊:角膜周边有环,未见明显KF环

生化:铜兰蛋白 0.13 g/L ↓。

头颅MRI+DWI+MRA:1、双侧基底节区对称异常信号,考虑肝豆状核变性颅脑表现可能,代谢性脑病待排。2、脑MRA未见明显异常。

24小时尿铜:232.5ug/24h ↑。

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1. 这是我第一次遇到以神经症状起病的肝豆,如题所述,殊途铜归。在消化科轮转时遇到过几个肝豆,主诉包括(肝功能异常5人,面部浮肿1人,鼻衄1人),伴之以辅助检查只要发现肝功能异常,消化科住院病人常规查铜蓝蛋白,所以很少有病人是根据症状主动考虑肝豆的。同时肝豆早期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coombs阴性的溶血性贫血可能是其唯一的初始症状,比如鼻衄的病人,检查提示轻度贫血,胆红素升高,尿潜血阳性,脾大。当然如果有显著的溶血,那可能就肝衰了,因为引起了大量沉积铜的释放,进一步加重了溶血。在消化科,对于深度黄疸、低血红蛋白和低胆碱酯酶、转氨酶只轻微偏高且低碱性磷酸酶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肝豆。对于神经症状,可能表现很轻微,或者不出现。消化科遇到的病人很少有发现神经症状,而晚期肝病患者,其神经性症状可能被误作为肝性脑病。比如遇到的一例晚期肝豆,表现为烦躁、大喊“我要回家”、打家属,这应该算精神症状了。

2. 回到这个病人。开始我们的诊断是肌无力,患儿有双上肢抖动,持物抖动,放下物体后抖动较前好转,但后来上级的完整查体提示肌力正常,这就矛盾了,我想这孩子是不是装的。但上级发现孩子有频繁的苦笑面容(我单纯觉得孩子老是傻乐),动作缓慢笨拙,语言低沉(这个太难看出来了),不应该是肌无力导致的抖动,应该是震颤,完善铜蓝蛋白0.13,眼科会诊:角膜周边有环,未见明显KF环(那是啥,黑人问号?),最后的24小时尿铜一锤定音,ATP7B的结果未回。

神内写的肝豆诊断依据也侧重于神经系统的描述: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以肝硬化和脑部基底节变性为主的遗传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症状、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多于青少年起病,初起症状42%为肝病表现,34%为神经系统:常以细微的震颤、轻微的言语不清或动作缓慢为其首发症状,典型者以椎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强直性增高,运动缓慢,面具样脸,语言低沉含糊,而不自主动作以震颤多见,常在活动时明显。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型如下

1.肝型:①持续性血清转氨酶增高;②急性或慢性肝炎;③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④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贫血)。

2.脑型:①帕金森综合征;②运动障碍:扭转痉挛、手足徐动、舞蹈症状、步态异常、共济失调等;③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流涎、讲话困难、声音低沉、吞咽障碍等;④精神症状。

3.其他类型:以肾损害、骨关节肌肉损害或溶血性贫血为主。混合型:以上各型的组合。

3. 在治疗方面,大体上是驱铜及阻止铜吸收,药物两大类(络合剂和抑制吸收药),常用3种(青霉胺、曲恩汀、锌),一旦确诊终身治疗。而肝病为主和神经症状为主的治疗存在不同,下面附上的综述写了,青霉胺会导致神经症状的加重,因此多用在消化科。本例神内患儿用的锌制剂。

4. 最后提个问题和站友们讨论。21年的指南并没有提联合用药,而《治疗现状》这篇文献提到了联合用药弊大于利,但可能神经型WD可能从中获益,有老师有相关的经验么?

最后附上几篇文献,供各位战友参考。

 

   

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2021.pdf (4.16 MB)
结合临床实践解读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pdf (379 KB)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现状.pdf (2.45 MB)
该帖还没有疾病标签去添加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20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文侠 推荐
icon文侠 +2丁当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511

21 188 71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