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三)
六、弹簧圈突出及逃逸
弹簧圈突出及逃逸也是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4.2%,但多数患者不会引起明显症状。弹簧圈突出或逃逸的主要原因:①动脉瘤栓塞策略选择不当,没有选择合适的辅助技术。②弹簧圈选择不当,选择过大弹簧圈易导致填塞困难或突入载瘤动脉内;而在瘤颈口选择过小弹簧圈,在不能很好与之前填塞弹簧圈缠绕情况下,容易发生成“篮”不稳及弹簧圈逃逸。③未能选择合适的工作角度,清晰显示瘤颈及载瘤动脉的关系。④相对宽颈的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微小动脉瘤选择的支架网孔过大、栓塞结束后回撤微导管时微导管头端将瘤颈口的弹簧圈带出瘤腔。
预防的主要措施:①利用三维重建DSA图像,准确显示瘤颈和载瘤血管的关系及最佳工作角度,并仔细测量动脉瘤的大小及形态,根据动脉瘤形态和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及栓塞策略。②栓塞过程中注意调整微导管位置,使新填人的弹簧圈与先前的弹簧圈紧密缠绕。③在最大放大倍数下透视观察收尾时弹簧圈填塞过程,弹簧圈填塞完毕后造影确认弹簧圈与血管关系后再解脱。④在支架辅助栓塞的过程中,尽可能选用支架后释放或半释放技术。⑤使用球囊辅助栓塞技术中,应在路径图下泄球囊判断弹簧圈稳定性再决定是否解脱。⑥偏宽颈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时,可选择直径稍大些的成篮圈或事先将支架导管置入载瘤动脉远端以防万一。⑦宽颈动脉瘤尽量选择支架辅助栓塞;微小动脉瘤选择网孔小的支架辅助栓塞更可靠些。⑧在填塞弹簧圈时应动作轻柔,避免推送力度太大而将原有的弹簧圈挤出瘤腔。此外,在回撤弹簧圈微导管时也应谨慎,避免微导管头端将瘤颈处的弹簧圈带出瘤腔。⑨在最后一个弹簧圈解脱后,可将弹簧圈推送杆头端输送至接近微导管头端(切记不可盲目推出至微导管,否则可能直接刺破动脉瘤),将头端弯曲的微导管稍微顺直后再小心将微导管撤出,以免微导管带出弹簧圈的末端。
弹簧圈突出的处理原则:对于弹簧圈轻微突出,不影响载瘤动脉血流的情况下,可以暂时保守治疗,给予小剂量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生缺血症状,及时造影检查并治疗;对于突出严重的,可以应用支架将弹簧圈压入动脉瘤内或将弹簧圈固定在支架与血管壁之间。而对于弹簧圈逃逸的,条件允许时,可以使用拉锁将弹簧圈取出,或用血管内支架扩张后使弹簧圈固定在血管壁上。


七、弹簧圈解旋
弹簧圈解旋在使用非抗解旋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弹簧圈工艺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弹簧圈解旋的主要原因是弹簧圈选择不当,造成填塞困难需反复调整微导管位置,尤其是与先前填塞的弹簧圈或支架网丝缠绕,反复回收弹簧圈时张力大,容易引起解旋。
预防的主要措施:①根据动脉瘤大小,进行准确的微导管塑形并选择合适弹簧圈,术中尽可能减少弹簧圈回收次数;②回收弹簧圈过程中,应适当调整微导管张力,使弹簧圈回收阻力变小;③了解各种弹簧圈的性能,合理选择抗解旋弹簧圈;④在选择支架辅助栓塞时,尽可能选用支架半释放或后释放技术,减少弹簧圈与支架网丝交联的机会。
弹簧圈解旋的处理原则:弹簧圈解旋后如能完全回收至微导管内,则将弹簧圈撤出。若解旋后弹簧圈无法完全回收至微导管内,可尝试将弹簧圈填至动脉瘤附近或载瘤动脉内,再应用支架将弹簧圈固定在血管壁上。残留弹簧圈较长情况下,可将其连同微导管一起缓慢回撤再送至颈外动脉尽量远端,解脱弹簧圈使其尾端固定于颈外动脉,降低颈内动脉闭塞的可能性,或将解旋的弹簧圈尾端拉出体外紧贴皮肤剪断,使其留置在股动脉内。

请大家关注神经在线公众号!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