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中西医水液代谢小知识学习!

发布于 2021-09-04 · 浏览 2152 · 来自 Android · IP 四川四川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24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一:中医水液代谢的过程:

水液代谢,是指水液的生成、输布以及水液被人体利用后的剩余水分和代谢废物的排泄的过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水液来源于饮食,是通过胃、脾以及大小肠等消化吸收而生成。水液的代谢过程,则是以脾、肺、肾三脏为中心完成的。故曰:“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化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之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论》)。

中医认为水谷精微代谢责之于肺脾肾及大小肠之功能。水液生成以后,首先由脾通过升清作用,将其向上转输到心肺,同时一部分未被吸收的水液,则与食物残渣一起下传于大肠,从粪便中排出体外。

肺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接受了脾上输的大量水液,通过宣发肃降作用,将其敷布至周身。其中一部分水液经肺的宣发作用,随卫气而运行于体表,外达四肢官窍,以濡养肌肉,润泽皮肤,代谢以后的废料和剩余水分,又通过阳气的蒸腾,化生成汗液从汗孔排出(西医:从呼吸道排出水液及皮肤排出水液)。另一部分水液经肺的肃降作用,以心脏为动力,随营气循经脉而运行于体内,以濡养五脏六腑,灌注于骨节和脑髓之中,在被机体组织器官利用之后,又集聚于肾。另外,在肺的呼气运动中,也排出了少量的水气。

肾为主水之脏,集聚于肾的水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之下,被小肠道泌别成清者和浊者两部分。其清者,通过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又复上归于肺,由心肺再布散周身,以维持体内的正常水液量;其浊者,则通过肾中阳气的温化推动作用,不断地化生成尿液,并且向下输送至膀胱。当膀胱内尿液积到一定量时,就产生尿意,从而及时自主地经尿道而排出体外。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中医关于水液的运化、输布、排泄的认识全面而深刻。从脏腑来说,火液代谢与肺、脾、肾有关。脾主运化、升清,水或食物中的水经运化、升清,其中的精微物质上输于肺,经肺的宣发、肃降输布充养全身,外泽皮毛,这个输布过程离不开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的功能,因为肺的宣发、肃降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密切相关。脾气健运,运化水液功能健旺,水液代谢得以正常进行,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从而也就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如果脾虚健运失职,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则必然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从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水液中浊者或糟粕部分,一方面经胃的降浊随大便排出;另一方面,肺气宣发,不但将津液布散于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使汗液的排出正常。肺气肃降,可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所以,又有“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的说法,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这种浊气也应该包括水液中浊的部分。所以,中医认为水液通过呼吸、汗液、尿液、粪便而排泄,这是水液排泄的四条途径,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主宰着整个的水液代谢,肺、脾等内脏对水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肾的气化作用,对于肺、脾的功能活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只有在肾中阳气的温煦推动下,脾的运化水液,肺的通调水道方能并行不悖,协调一致,共同维持着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常,则既可以引起关门不利,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发生尿少、小便不利、水肿等病症,又可引起气不化水,从而发生小便清长或多尿失禁等病症。

二、西医关于水液代谢的认识

1.正常人体液总量:①新生儿占体重的75%-80%②成人为55%-60%,男性比女性高5%。

2.成人每日需水量约1500-2500ml,内生水300ml/d,水 摄入受神经调节(口渴中杻反射性调节),水的排泄受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和肾的调节,肾的日排水量约800-1000ml,皮肤排出量约500ml,肠道排出量约100-150ml,呼呼吸道排出量约350ml。

3.细胞外液(血管内液及组织间液)主要电解质有Na+、HCO3-;细胞内液主要维持细胞基本生理功能,主要电解质有K+和HPO4-。血浆渗透压(mosm/L)=2(Na++K+)+葡萄糖+尿素氨(mmo1/L),正常范围280-310m0sm/L,低于280masm/L为低渗透压,高310mosm/L为高渗透压,由于尿素氮能自由透过细胞膜不能构成细胞外液的有效渗透压,因此在计算时可省略尿素氮,故计算公式为:血浆有效渗题压(mOsm/L)=2(Na++K+)+Glu,Na+为血浆中的主要阳离子,占血浆阳离子总量的92%,为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的主要因素。

4.(1)高渗性失水:①轻度:失水量占原体重的2%-3%,病员尿量减少,尿比重增加。①中度:占原体重4%-8%,心率增快,皮肤干爆、头晕、烦燥等。②重度:占原来体重的7%-14%,并有中杻神经症状,甚至昏迷。

(2)、等渗性及低渗性失水:①轻度:每公斤体重缺Na+为8.5mmol/l/Kg,血清Na在130mmol/L左右,BP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口干舌燥,尿Na未测出。②中度:每公斤体重缺钠8.5-12.0mmol/L,血清Na120mmol/l左右,BP降至100mmHg以下,恶心呕吐及肌痛、手足麻木,尿钠未测出。③重度:缺12.8-21.0mmol/L/kg,血清钠110mmo1/L左右,Bp降至80mmHg ,有休克及神经症状,严重者昏迷。

5.补液总量计算:含已丢失液体量及继续损失液体量。①按失水程度算:轻度:失水量占原体重的2%~3%;中:4%~6%,即2400-3600ml;重:7%~14%,更重有者>15%。②按原体重估算:30-40ml/kg。③依血钠浓度计算:适用于高渗性失水。a.丢失量=正常体液量-现有体液量,其中正常体液量=体重kg×0.6,现有体液总量=正常血清钠÷实测血清钠×正常体液量。b.丢失量=(实测血清Na-正常血清Na+)×现体重×0.6÷正常血请Na+ c.丢失液体量=体重xK×(实测血清Na+-正常血清Na+),系数K男为4,女为3。d.依血细胞比容计算:适用干低渗性失水:补液量(ml)=(实测血细胞比容-正常血细胞比容)/正常血细性电比容×体重×200,男性0.48,女性0.42。(2)继续损失量:病理损失量(如大量出汗,腹泻、呕吐等),含体温、呼吸频率等因素动态变化而变化,含生理需要量(约1500ml/d)等。

6.低渗性脱水:1gNa=17mmol/L计算,①补Na量=(125-实测Na+)×0.6×体重。②补Na量=(142-实测血清Na)X0.2x体重。其中①表示体液运量。②表示细胞外液量,先给补总量的1/3-1/2量,其余在24-28小时补完。

7.成人需K+:约0.4mmol/kg,约需3-4g/d。细胞内液K+为细胞外液多30-50倍。见尿补K+,尿量30ml/h或>500ml/d时补K(可补达10-12g),1g氯化钾含0.52g钾,能升血中0.28mmol/L钾。

三、中西医关于水液代谢认识的异同

西医认为尿的排出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最终排出体外,而中医认为尿的排出不仅与肾有关,也与肺的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有关;西医认为水从粪便排出是通过胃肠道的作用,而中医认为与脾(胃)的运化、升清降浊有关;西医认为水以汗液形式排出是汗腺分泌的结果,而中医认为是肺所主。在水通过呼吸蒸发这一方面,中西医的认识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肺的呼吸运动来完成。由于中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的脏和西医的脏也不是一对一的。因此二者在水液代谢过程方面的认识有所差异,例如,中医认为水液以汗液形式排出的过程是肺所主,这在西医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医认为尿液的排出与肺、肾密切相关,而西医认为肺属呼吸系统,与尿液毫不相干;西医认为水的来源除内生水以外,主要是通过胃肠道饮入的水和食物中的水,跟脾无关,而中医却认为与脾(胃)的运化关系非常密切。这是因为中医的“肺”不等同于西医的“肺”,中医的“脾”不同于西医的“脾”,中医的脾的功能包含了西医的胃肠的部分功能。二者均认为水的来源有三条途径而水的排出有四条途径,即汗液、尿液、粪便、呼吸,这一点,中西医的认识是基本相同的。另外,发汗、利小便是中医的两大治法,临床在辨证基础上,经常使用这两种方法治疗多种疾病,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这里所说的“阴阳平衡”就包括了西医的水液代谢的平衡。

西医关于水液代谢的认识跟中医相比,大致相同,只是更精确、更量化一些。西医生理病理学讲到,正常人每天水的摄入和排出量保持动态平衡。可以看出,中西医在水的来源和水的排出途径方面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只是西医还认识到,水的来源还有一条途径是“代谢内生水”,拿糖分解代谢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为例,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麦芽糖、蔗糖、乳糖等。它们必须经过消化道的水解酶作用,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入血液,血糖进入组织细胞中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际上这个“内生水”的产生过程,从中医来看,仍然离不开脾的运化、肺的宣发肃降和主一身气机的功能及肾的蒸腾气化功能。

以上从水液代谢方面谈了中西医认识的异同性,旨在给广大中医同道一点启示,中西医各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有着不同的思维,但二者最终的结论有些方面往往是相通的,不可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也不可混为一谈,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二者应该取长补短,实现最佳融合或者结合,更好造福人类健康。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152

3 10 7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