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读博一年有感

发布于 2021-09-03 · 浏览 2.1 万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24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lm1971 推荐
iconlm1971 已点赞
iconlm1971 +10丁当

从2020年9月至今来中大读博刚好一周年,这一年来过的还算充实,有一些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借此机会分享一下一年来的感悟。

我读博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想以后能去本省省会最好的教学医院当一名外科医生并且能跟着大家一块卷到光荣退休,(医院入职的门槛是博士学历+相应的学术积分)。所幸,硕士+博士第一年的成果目前已经达到这个门槛了。通过我之前的帖子大家应该知道我是调剂上岸的,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目前的博士生活和课题组氛围也基本是我很满意的状态。虽然是专博但是不用上临床,也没人会要求你每天要干啥,充分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一般是9点)到研究所学习或做实验,然后午饭后午睡到15点继续学习,18~20点用来健身和晚饭,之后继续学习和做实验,凌晨2点准时睡觉。本人孤身一身在广州也没啥牵绊,周围师兄弟也基本和我一样大家一块学习一块玩耍扯淡。年轻的老板基本全职在临床但是临床研究和基础科研啥都门清,所以只每两周一次的组会能面见一下汇报这两周的进展并得到指导,但是老板提供了完备的平台,课题组成员从小老板到博后、博士、硕士、技术员、科研助理一应俱全,科研经费充足、也有专属的实验场地,有几个质量还可以的完整的国内外队列,包括生物样本和对应的临床资料和测序数据。课题组氛围特别良好,老板也不催实验进度和论文产出(因为老板觉得大文章主要靠博后和助理研究员,这些人都不用push自己心里有数,至于博士硕士们能接受系统的科研培训老板就觉得他的使命达到了)。我是被分配跟老板的亲师弟,也是我的小老板(擅长利用临床队列结合组织样本进行大数据分析,只年长我两岁,但是发过JCO快升副高了),在他亦师亦友的push下,一年时间目前已一作接收一篇4+分的article,另有3篇under review中。我们课题组的原则是所有学生入学先利用临床队列发一篇文章保证毕业再开始做基础课题,所以我是后半年才开始我的基础课题,目前表型实验初步完成测序数据已出接下来再慢慢探索下游机制。总的来说这一年过的还挺充实的,每天除了睡觉健身就是在办公室的卡座上学习或者在实验室做实验,虽然没法和真正的大牛相提并论但是自己已经比较满足了。正如小老板所说,我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优势是因为硕士期间写过几篇临床文章所以写文章套路熟悉上手快,基本他提出idea到我们讨论怎么做到我最后出定稿一个月左右最大的缺点就是以前没生信分析的基础,这也是我接下来要重点弥补的,因为对肿瘤研究领域这方面确实特别重要,干湿结合才是硬道理。经历介绍完了,接下来说说感悟吧。

1. 对于医生来说读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读博的平台也特别重要,这决定你能不能赢在起跑线上和能跑多快和多远。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大型医院需要招聘的是“学院派”的医生,文章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重要,基本主要是靠硕士尤其是博士这几年的基础就能决定你刚工作前几年能不能拿到基金,进而决定之后前途和钱途是否顺利。

2.对于我们临床医生来说,我们没法像专门做基础的基础医学岗位的人一样做科研做的那么深入。就我来说,我觉得实际上只有不到两年半的博士生涯,我希望自己能得到的是系统的科研培训,也就是自己全程参与过一个基础课题,能掌握或者见识过大多数的基础实验技术和怎么利用,哪怕最后的实验结果不理想,只能发个三五分也无所谓,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自己设计基础课题和写基金,哪怕是课题交给公司或者学生做也自己能主导不至于被忽悠或者被造假都不知道自己被坑了。

3.正如我老板一直强调的,最好的研究不管是临床的还是基础的最后都一定要结合临床才有意义。我个人觉得,临床研究其实才是最适合临床医生做的研究,短平快,但回首看我硕士阶段写的临床论文充满了套路和简单,左右注定只能停留在5分以内的水平。经过这一年小老板的亲手指导才知道,同样的临床研究idea,有的人只能三五分,有的人能让它升华到更高的水平,这不得不服。

4.生信分析的技能真的特别重要,不管你是做什么领域研究的。以前我很排斥生信分析的文章(主要是自己不会,哈哈),现在觉得这个非学不可,目的并不是为了去发纯生信的文章,而是能做到让自己的研究干湿结合,同时分析各种数据也特别有帮助。

5.我们这个行业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哪怕是在市级医院都没法做到只上上班看看病就能愉快的混到退休,总会有各种让你觉得卷的压力。深切的认识到长江后浪推前浪,就我来说,我觉得自己还算是跟得上时代的医生,但是读博这一年感觉自己和课题组内的硕士和直博师弟在学习新东西和技能上已经差了一个时代一样,虽然只年长他们两三岁。他们从R语言生信分析,影像组学,各种数据库的使用和学习新技能的速度上都不是我能轻松追赶得上的,所以虽然我是师兄,实际上在学习方面我才是师弟,只能通过勤能补拙来慢慢弥补。这让我不禁感慨,如果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甚至医院里那些还没升上副高的老师们,在这个靠科研成果而不是临床能力晋升的时代,如果我们不与时俱进,以后很容易就会被后浪们压制住,并且想追赶都难得赶上。感觉有点在贩卖焦虑了,但是要想在平台高的大医院混这就是现实.

………………………………………….

6.对于临床医生身份的我们来说,如果工作后科室并不具备很强大的科研背景,我觉得应该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对我们来说同等重要,临床研究产出快能迎合医院每年的论文考核要求,基础研究耗时费力但能为申请基金有利。对于临床研究来说,我个人的经验是idea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作为临床医生的优势,我们得通过临床观察和思考,从上级口中以及阅读文献中知道自己所从事的疾病领域有哪些idea对于改善预后或治疗选择有作用,然后从自己的队列中进行验证,这种文章一般别人会感兴趣。我的另一个建议是对于自己专业内的病种一定要建一个回顾性以及前瞻性的队列数据库,尤其是对于青椒的我们来说,虽然短期内感觉不到它的作用,但是这是一项长远的投资,维护的好可以用到自己退休都行,而且随着数量的增多队列质量更高。本人从研一开始就在导师的提示下建立了一个导师专业擅长疾病的数据库,通过收集资料项目的不断丰富以及病例数的不断增多,自己和师弟师妹们用此队列已经发表了10余篇专业领域内比较认可的期刊sci论著和非常多的中文论文,大家都能获益。我觉得这种方式不管大家是在市级医院还是大型教学医院都适用,至于怎么利用它转化成文章那就因人而异了。对于基础研究,本人目前经验还很浅,但是我的设想也是慢慢积累,只要掌握了方法和有设计的头脑,先从小课题做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开阔,课题也能越做越深入。我们临床医生不是专职科研岗,不是靠做基础科研来解决收入问题的,所以课题做的不好不深入大可不必焦虑。

未完待续,有空再码,天马行空,不喜勿喷。。。。。。

最后编辑于 2021-09-04 · 浏览 2.1 万

90 747 34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90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