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你必须知道的3个基本原则
查看病例


一、3个基本原则
1、第一个原则是力线
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关节需要良好的力线才能有正常、持久的负重,人除了要站着,还要行走、蹲下。
2、第二个原则是膝关节的旋转对线
这是为了实现上一目标而产生的。
3、第三个原则是平衡。
只有关节在各个方向的张力适应人体的需要,才能实现它的功能。膝关节最重要的平衡就是内外平衡,屈伸平衡和髌股平衡。
二、中立位对线
中立位对线,是由股骨头的中心向距骨的中心划一条线,膝关节的中点正好落在线上就是中立位对线。
如果膝关节的中点落在线的外侧,就是内翻(内翻膝);落在内侧就是外翻(外翻膝)。
1、为什么要中立位对线?
人的生理膝关节是内翻的。在膝关节置换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的曲折,由于临床效果,假体设计和工具等的原因,最终将技术标准定格在0°截骨。
随着技术的发展,可能这个理念会发生改变,比如机器人手术,运动对线的理念等等。
2、术中如何实现?
- 胫骨侧
比较简单,垂直于胫骨力线截骨,胫骨的力线是膝关节的中点和距骨中点的连线。
- 股骨侧
也要垂直于股骨力线截骨。股骨力线是股骨头中点和股骨髁中点连线,这条线不容易找到,但是股骨的解剖轴,股骨髓腔中点的连线是容易找到的。
股骨的解剖轴和力线轴有生理的解剖关系(即是我们常说的外翻角)。我们利用髓腔定位,根据外翻角,就可以做到股骨远端截骨平面与股骨力线轴垂直。
3、截骨厚度是多少?
- 胫骨侧
截出的厚度是胫骨托和垫片的厚度,一般是9mm起步(内翻膝参照外侧),也就是说胫骨的截骨决定垫片的厚度。
- 股骨远端
截出假体的厚度,一般是9mm,这样在伸直位就得到一个18mm的矩形间隙。

三、旋转对线
旋转对线是在屈曲90°位定义的。由于胫骨有3°的生理性内翻,为了实现伸直位的中立位对线,做了0°的截骨,那么在屈曲90°位,股骨后髁要做平行于胫骨的截骨,内后髁更靠近远端,这样截出来的骨,内后髁比外后髁厚,这条截骨线与后髁连线成3°夹角,而且是外旋的,所以,外旋3°是胫骨为了得到一个平行的间隙。
研究发现,内外上髁的连线也与这条截骨线平行,而髁间窝最低点的连线(即Whisite线)与这条线垂直。
1、截骨厚度是多少?
参照外侧截骨量截出假体的厚度,一般是9mm,这样在屈曲位就得到了一个18mm的矩形间隙。
然而,我们手术的目标就是要得到伸直位一个18mm矩形间隙,并且要垂直于下肢力线,这样在屈曲位也得到一个相等的间隙。
间隙是不是矩形,并不全是由截骨决定的,还有要考虑的就是软组织,内外侧软组织,屈伸间隙的软组织很多情况是不平衡的,那么,如何得到一个矩形间隙?这就需要谈到膝关节置换的软组织平衡。
四、软组织平衡
1、内外平衡
内翻膝的特点往往是内侧结构紧,外侧结构松。我们手术的目标就是要松解内侧匹配外侧,所以,内翻膝间隙的大小是由外侧决定的,而不是内侧。
2、松解技术
骨赘去除,软组织剥离,Pie-crusting,平台缩窄等等。
3、外翻膝的特点
外翻膝是外侧结构紧,内侧结构松弛,我们手术的目标是,松解外侧或者紧缩内侧让两边的结构相等,这个原则又会涉及到更多的技术。
4、屈伸平衡的两种情况
- 屈曲畸形
这种畸形的特点是屈曲间隙大,伸直间隙小,我们的目标是让伸直间隙增大,或让屈曲间隙缩小,目标是让两个间隙相等。
伸直畸形,则是伸直间隙大,屈曲间隙小,目标是增大屈曲间隙,匹配伸直间隙。
- 髌骨平衡
有更多的维度:内外平衡,上下平衡。
内外平衡的目标是让髌骨有良好的轨迹,以实现膝关节屈曲功能;上下平衡是要求膝关节的位置对于髌骨不出现异常,即所谓的低位髌骨和高位髌骨。

五、内容总结
- 膝关节置换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采取中立位力线
术中,胫骨的力线是膝关节的中点和距骨中点的连线,在股骨侧利用髓腔定位,使股骨远端截骨平面与股骨力线轴垂直,截骨厚度一般为9mm。
- 第二个基本原则是旋转对线
参照外侧截骨量截出假体的厚度,一般是9mm。
- 第三个基本原则是软组织平衡
包括内外平衡、屈伸平衡等内容。松解技术可以采用骨赘去除,软组织剥离,Pie-crusting,平台缩窄等等。
作者:郑州市骨科医院-王金良医生
最后编辑于 2021-07-29 · 浏览 2.0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