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没骨折,为何骨头痛到站不稳?

发布于 2021-07-21 · 浏览 802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29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執著 +1丁当

按:

重新调出这文章,是因为这篇文章,对临床药师有几点临床用药启发,需整理出来,便于记忆。

1,钙剂和维生素D只是基础用药,发生骨质疏松症,要联合抗骨质疏松症药,药物是双膦酸盐、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激动剂(以雷洛昔芬为代表)及降钙素等,甲状旁腺激素、特立帕肽、氟化物等促骨形成药。---怎么选药?专科综合评估

(常见药店,一看见老年顾客,就推荐钙剂和维生素D)。

2,唑来膦酸针,每年打一针,平均费用,也不高。临床效果,确实不错。

3,游走性痛,常被 认为其他疾病(如百性说的“风痛”)。

2021-07-21


没骨折,为何骨头痛到站不稳?

中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症有不少认识误区

台州晚报,2021-07-10(4版)


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上个世纪中叶出生的人正陆续受到骨质疏松症的困扰。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51.6%。

35岁前是攒骨量的最佳时间,已经错过的中老年人,如何减少骨质疏松症带来的危害?

没有骨折的骨头痛

临海的老于(化名)今年82岁,不久前,她莫名出现腰背部剧痛,痛到站不稳,走路要人搀着才能艰难挪动。

这么大年纪了,出现这种情况,家人很紧张,劝老于到医院看看是怎么回事。老于不肯,在家熬了一个星期,痛感没有消失,总算同意去医院。

医生给老于检查,老于腿不痛不麻不浮肿,只是按压腰椎棘突以及抬腿牵拉到髋关节时感到腰背部疼痛,其他关节全都正常。

核磁共振显示,老于的腰背部没有骨折。医生根据老于的年龄,推测可能是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后续的骨密度检测显示,老于的骨密度只有-2.6(低于-2.5就属于骨质疏松症)。经过抗骨质疏松症治疗,老于的腰背部疼痛逐渐减轻,终于能自己下床活动了。

骨折、骨头痛都可能是骨质疏松的表现

骨质疏松不就是让人容易骨折吗,为什么还会引起骨头痛?

台州医院老年医学科主治医师张伟萍说,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骨折,这是大家对骨质疏松症的普遍认识。当骨量减少,容易形成慢性压缩性骨折,严重者(骨密度低于-3.5)可能在咳嗽、打喷嚏或弯腰提水时突然出现骨折。

不过,骨质疏松也会引起骨头痛。因为在骨组织的旧骨吸收和新骨形成中,骨质疏松患者骨吸收增加,而骨小梁和骨膜下皮质骨受到破坏,破骨细胞溶骨时就可能导致疼痛,这种疼痛在夜间尤为明显。

“门诊里经常有五六十岁的绝经后女性说身体到处痛,今天是胸口痛,明天是背痛,做了好多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后来我们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去治疗,她们都说有效果。”张伟萍解释,骨量流失造成的骨痛,是一种游走性疼痛,患者经常会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这种疼痛没有固定的部位,并且在劳累后加重。其中腰背痛占疼痛患者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她提醒,经常感觉骨头痛的中老年人,如果排除了其他疾病,最好查一下骨密度,确诊骨质疏松症后及时干预。

该用药的人别急着拒绝

如今,老年群体对于骨质疏松的认识度较上个世纪大大提高,很多老人会有意识地补充钙片、维生素D、晒太阳和锻炼,希望能把错过的骨量补回来。

“做了肯定比不做好。”张伟萍说,不过老年人对于防治骨质疏松的认识依然存在一些误区,这种情况在年纪较大的老人中更加普遍。

误会驼背和骨头汤的人最多。

“驼背不是人老之后必然出现的体态,正常衰老的老人也能身姿挺拔,驼背者要考虑骨质疏松的影响。”

“骨头汤对补钙真的没用。想补钙,喝牛奶吧。”

张伟萍最想提醒大家的是,已经出现严重骨质疏松的人,请不要抵触药物治疗。

这里的药物不是我们常说的钙片和维生素D,而是抗骨质疏松症药物,通过减少骨骼的吸收,或者促进新骨的生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

“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中,钙剂和维生素D只是基础用药,它们可以为骨的形成提供原料,但发生骨质疏松症后仅仅靠‘开源’补钙和维生素D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节流’堵漏。”她说,尤其是已经发生过椎体和髋部等部位脆性骨折者,或骨量减少但具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除了补充钙剂,还需要联合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

最常见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是双膦酸盐、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激动剂(以雷洛昔芬为代表)及降钙素等抗骨吸收药物,以及甲状旁腺激素、特立帕肽、氟化物等促骨形成药物。这些药物怎么选,需要老年科或骨科医生综合评估。

不过,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还可能引起发烧,一些患者一听有副作用,坚决不肯打。

张伟萍表示,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药物副作用应该是和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对大部分患者来说,药物副作用可通过对症治疗得到缓解,患者也能在抗骨质疏松症治疗后保持骨密度稳定或增加,减少骨折发生,这就是利大于弊。

患者经骨密度检查存在骨质疏松,需要进行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比如唑来膦酸针,是一种针剂,建议每年打一针,维持骨密度稳定。

一些患者治疗后发现骨密度没有增加,就觉得没效果,不愿继续治疗。张伟萍解释,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不用药干预的后果肯定是骨密度快速走下坡路,用药后如果骨密度稳定或增加,没有新发骨折或骨折进展的表现,就证明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成功,也就是说,骨密度不继续下降也是一种成功,如果治疗后骨密度提升,那就更幸运了。

记者 林樱/文 吴畅/图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802

4 9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4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