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名词解释汇总(四)

151.Duroziez 双重杂音: 以听诊器鼓型胸件稍加压力于股动脉可闻及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吹风样杂音即Duroziez杂音.主要见于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脉压增大的疾病.
152. 窦性心律不齐: 正常人心律规则,部分青年人可出现随呼吸改变的心律: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减慢,称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一 般无临床意义.
153.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暗红,口唇轻度发绀,称二尖瓣面容.
154. 二尖瓣型心:左房与肺动脉段均增大时,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心浊音界增大,心腰更为丰满或膨出,心界形如梨,常见于二尖瓣狭 窄,故又称为二尖瓣型心.
155. 心力衰竭:指在静脉回流无器质性障碍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临床 上以肺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灌注不足为特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156. 板状腹(board-like rigidity):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由于腹膜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 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板状腹.
157. 揉面感(dough kneading sensation):结核性腹膜炎发展较慢,对腹膜刺激缓渐,且有腹膜增厚和肠管、肠系膜的粘连,故导致腹壁柔 韧而具抵抗力,不易压陷,称揉面感或柔韧感,亦可见于癌性腹膜炎.
158. 反跳痛(rebound tenderness):医师用手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 此时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伴有痛苦表情或呻吟,称为反跳痛.
159. 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当右心衰竭及心脏压塞引起肝脏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
160.Murphy征阳性: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然后嘱患者缓 慢深吸气,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不敢继续吸气)称Murphy征阳性,见于胆囊炎症.
161. 胃泡鼓音区:即Traube区.位于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约呈半圆形,为胃底穹窿含气而形成,叩诊呈鼓音,其上界为横膈及肺下缘,下 界为肋弓,左界为脾,右界为肝左缘.
162. 移动性浊音(shifting dullness):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病人移动体位时,液体因重力而移动,浊音区也随之变动,这种因体 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163. 腹膜炎三联征:急性腹膜炎时,出现的腹壁肌紧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称.
164. 肠鸣音(gurgling sound):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而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
165. 振水音(succession splash):胃内有多量液体及气体存留时可出现振水音,检查时患者仰卧,医生以一耳凑近上腹部,同时以冲击触 诊法振动胃部,即可听到气、液撞击的声音.
166. 杵状指:亦称鼓棰指,表现为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称为杵状指.
167. 指鼻试验:被检者手臂外展伸直,再以示指尖触自己的鼻尖,由慢到快,先睁眼,后闭眼重复进行.
168. 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瘫痪,常伴有同侧脑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病变或脑卒中.
169. 截瘫:为双下肢瘫痪,是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结果,见于脊髓外伤、炎症等
170. 交叉瘫:为一侧偏瘫及对侧脑神经损害.
171. 肌力: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检查时令病人作肢体伸屈动作,检查者从相反方向测试被查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 对比.
172. 肌张力: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以触摸肌肉的硬度及伸屈其肢体时感知的阻力作判断.
173. 共济失调: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有一定的肌群参加,这些肌群的协调一致主要靠小脑功能,此外,前庭神经,视神经,深感觉,锥体外 系均参与作用,才能使动作准确协调,当上述结构发生病变,协调动作出现障碍,称为.
174. 感觉性共济失调:指鼻试验时小脑半球病变时同侧指鼻不准:如睁眼时指鼻准确,闭眼时出现障碍则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175. 浅反射: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的反射.
176. 深反射: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射是通过深不感觉器完成的,故称.
177. 直接角膜反射:嘱被检者向内上方注视,工程师用细棉签毛由角膜外缘轻触病人一侧角膜,正常时病人该处眼睑迅速闭合,称.
178. 间接角膜反射:如刺激一侧角膜时,对侧也出现眼睑闭合反应,称为.
179. 病理反射:指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180. 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体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病况.
181.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以前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182. 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围血液中的数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
183.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和(或)存在有异常未成熟白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相类似,故称.
184. 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185. 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严重,滤过膜选择性低,大分子蛋白质也能与中小分子蛋白质以同样的速率通过,此时尿中出现大 分子蛋白.称为.
186. 肾性糖尿:是指在血糖浓度正常或低于正常肾糖阈的情况下,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功能减低所引起的糖尿的疾病.
187.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
188. 增生性贫血:由骨髓以外的病因导致的贫血,故周围血象虽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但骨髓象中则见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故称.
189.A/G比例倒置:慢性肝脏损害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时,随病变进展,白蛋白的减少和球蛋白的增多可逐渐明显,当A/G小于1时,称 A/G比例倒置.
190. 漏出液: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或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淋巴回流受阻所致的非炎症性积液,称为.
191. 心电轴:指心室除极所过程中QRS波群的综合向量在额面上投影的方向.心电轴所标记的度数,通常指该向量与I导联正侧端所 构成的角度.
192. 异常Q波:在左室面导联中,Q波正常时间不会超过0.04s,电压不超过统一到脸的四分之一,若Q波超过以上数值或出现粗钝,称.
193. 二尖瓣型P波:左房肥大时,P波增宽,时间大于或等于0.12s,此种P波见于肺源性心脏病,故称.
194. 肺型P波:右心房肥大时,P波高而尖,电压大于或等于0.25mv,此种P波见于肺源性心脏病,故称.
195. 过早搏动:也称期前收缩或早搏,由于窦房结以下某一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强,抢先发出一次搏动,称.
196.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过早搏动的前一个心动周期和后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相加,短于两个正常心动周期的时间,称.
197. 完全性代偿间歇:过早搏动的前一个心动周期和后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相加,等于两个正常心动周期的时间,称.
198. 阵发性心动过速:实际上是过早搏动的连续状态.当过早搏动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出现时,称为.
199.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房型和交界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过快,不易判定其起源部位,,故统称.
200.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中,当方式比例超过2:1已上时,称.
201. 文氏现象:是传导阻滞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以相对不应期病理性延长为主的传导阻滞.其基本规律是:激动在传导过程中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至一次激动不能下传而出现脱漏,漏搏后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恢复.如此循环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202.LGL综合征:又称短P_R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P_R间期<0.12s,但QRS起始部无预激波.
203. 逸搏心律:一系列连续出现的逸搏称为逸搏性心律或脱逸心律
204. 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是指在正常的房室传导途径之外,沿房室环周围还存在着附加的房室传导束(旁路).其主要危害是常可引起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可对本病进行彻底根治.
205. 逸搏: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未能及时发出激动或节律明显减慢,或因传导障碍冲动不能下传,以及某些因素造成长的间歇时,低位起搏点就会发出1~2次冲动,称为逸搏.
最后编辑于 2021-06-27 · 浏览 3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