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发Nature吐槽:只想安静做科研,为何非要顶刊崇拜?
以下转自小狗医学选刊
Cell、Nature、Science并称CNS,能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是每一只科研狗梦寐以求的事。
当下,国内科研圈内卷严重,没有几篇SCI论文,晋升、申请经费都是困难重重。但如果手握一篇甚至数篇CNS文章,学术江湖可以横着走了!
其实,科研圈内卷不仅在我国,国外也存在顶刊崇拜现象。
一项针对317名早期职业科研工作者的调查发现,在CNS上发表过文章的人在申请教职时,录用率达11%;而那些无CNS论文的人,每次申请的成功率只有2%。
以CNS文章为评判标准,真的合理吗?
来自牛津大学的青年科研工作者Yvonne Couch在Nature上发文,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高影响因子论文对职业生涯如此重要?

Yvonne Couch原本在丹麦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后为了接替一位提前离开的博士后同事,他转战牛津大学。他签署的合同时长为18个月,合同到期后,他的导师时不时延长合同期限。幸运的是,Yvonne Couch申请到一个由慈善机构资助的为期3年的神经免疫学奖学金,可以让他在这3年内安心做科研。
Yvonne Couch感慨道,许多像他一样初出茅庐的学者,有很多重要的技能还未得到支持与认可。例如教学、申请经费、撰写论文和实际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更别说与获得金钱有关的外联活动,论文、基金审稿以及组织会议等活动。而所有要求都为了评判一件事:在学术圈取得成功的能力。
Yvonne Couch一直认为用发表学术论文情况衡量是否成功不合理。就拿CNS来说,1993-2013年其发文量骤增,而且这一趋势还在持续。
此外,顶刊论文的出版时间也在延长,2000年Nature的审稿时间约85天,而现在约150天。对于一个出身小实验室,还要顾及其它科研任务的研究人员来说,在上面发表文章难于上青天。
假设以下情况:一位科研工作者有几篇CNS文章,但排在不上不下的中间位置。其中一篇在顶刊发表文章被引用不到40次,而在一本影响因子低于7分的期刊上发的文章已经被引用100多次。哪篇文章更成功呢?当评审在考虑要不要给这样的青年研究者基金或更高的职位时,有CNS文章为何就比其他文章更重要呢?
Yvonne Couch仅靠一些启动经费做了实验,支付了出版费,所以发表论文情况一般。他把每一分经费都用在刀刃上,积极对外合作,沟通协调,对内创新,克服各种困难。然而这些优点很难在履历上表达出来,总不能在面试一个职位或申请基金时,直接对评议专家说:“我用5千英镑做了怎么多结果,如果您给我50万英镑,想象一下我能做什么。”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Yvonne Couch 感觉科研圈求职面临与许多其它行业初学者一样的困境:如果每份工作都要求至少一年的工作经验,那么求职者最初是如何获得经验的呢?
如果有100万英镑的科研经费,科研工作者可以招募博士后,构建课题团队,自己腾出时间查找资料,撰写基金申请书,这样获得下一笔大金额经费的可能性更大。越成功的人越容易,似乎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是已经成功。
这样的评价成功体系对Yvonne Couch这样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显然不合理。最后,Yvonne Couch呼吁学术界能够重新考虑一下学术界成功的评价体系,给像他一样想努力做好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多一些机会和时间。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