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自我陶醉何时结束?】针对杂质过度研究的点评

发布于 2021-06-05 · 浏览 3718 · IP 上海上海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33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推荐


img


img



好久没点评实例了,恰好近期有同仁发来以上两张截图交流。本人觉得很典型,以飨众人。

这是上市很久的某片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杂质研究部分资料。研发机构从原料药起研究,查询《某国药典》后不顾自身样品中有无,购买来收载的所有杂质对照品(A-F),随后采用文献的梯度洗脱色谱条件,结果都检出了,随后开展全套分析方法学验证……

以上作法早已在研发界约定俗成,这是践行2014年CDE提出的“以源为始、避免漏检”思路。更遗憾的是,全然不顾ICH原料药0.05%报告限,将0.002%杂质也积分出,如此只好订入质量标准。以上研发思路违背了ICHQ6提出的“以终为始”理念,造成极大浪费与劳民伤财。

  “以终为始”就是以终产品中检出的杂质作为研究开始:遵循文献色谱条件(梯度洗脱)→ 检测至少3批规模化生产的自研品(此时杂质谱已固定成型) → 根据检出结果(仅有A、D、E)皆不大于原料药0.10%鉴定限 → 制订质量标准时无需采用杂质对照品法,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即可 → 设定笼统单杂≤0.25%(限度值依然遵循文献) → 同时将色谱条件简化为仅能检测以上三杂质的等度洗脱。

以上作法是本人多年提倡的,但很多同仁不敢尝试,唯恐CDE发补/退审。所以,本人深谙,改变裁判员的思维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从图2针对基因毒性杂质的发补(又引申出杂质G和杂质H),深感无力与渺茫。

请裁判员与运动员们继续自我陶醉吧!

最后编辑于 2021-06-06 · 浏览 3718

9 38 1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9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