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67☞细菌性皮肤病2:毛囊炎、疖和痈
毛囊炎、疖和痈是一组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组皮肤病多为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偶可为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胞菌属、大肠埃希菌等单独或混合感染,也可由真菌性毛囊炎(如糠秕马拉色菌)继发细菌感染所致。高温、多汗、搔抓、卫生习惯不良、全身性慢性疾病、器官移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为常见诱发因素。由于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率更高,因此其患毛囊炎的危险性也增加。
【临床表现】
1. 毛囊炎(folliculitis)
系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皮损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发生于头皮且愈后留有脱发和瘢痕者,称为秃发性毛囊炎(folliculiis de-calvans);发生于胡须部称为须疮(sycosis);发生于颈项部,呈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硬结者,称为瘢痕疙瘩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keloidalis)。
2.疖(furuncle)
系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和臀部。皮损初起为毛囊性炎性丘疹,基底浸润明显,后炎症向周围扩展,形成质硬结节,伴红肿热痛,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白色点状脓栓,脓栓脱落后有脓血和坏死组织排出,后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疖多为单发,若数目较多且反复发生、经久不愈,则称为疖病(furunculosis),患者多存在免疫力低下、长期饮酒、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等。
3.痈(carbuncle)
系多个聚集的疖组成,可深达皮下组织。好发于颈、背、臀和大腿等处。皮损初起为弥漫性炎性硬块,表面紧张发亮,界限不清,迅速向四周及皮肤深部蔓延,继而化脓、中心软化坏死,表面出现多个脓头即脓栓,脓栓脱落后留下多个带有脓性基底的深在性溃疡,外观如蜂窝状。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中毒症状,亦可并发败血症。
【实验室检查】
取脓液直接涂片做革兰染色后镜检,可留取标本作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皮损处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可支持诊断。本病应与破溃的表皮或毛发囊肿、化脓性汗腺炎相鉴别。
【预防和治疗】
1)应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外伤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早期疖未化脓者可外用20%鱼石脂软膏、3%碘酊,亦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
2)系统治疗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以下情况应系统应用抗生素:①位于鼻周、鼻腔或外耳道内的毛囊炎;②皮损较大或反复发作;③皮损周围伴有蜂窝织炎;④局部治疗无效。
3)疖病患者应积极寻找基础疾病或诱因,并给予相应治疗。
注:如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