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鼻超详细精美图示


鼻
鼻( nose) 是上呼吸道的第一段,负责温暖、湿润和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空气。鼻也包含嗅觉上皮细胞,含有嗅觉感受器神经元,识别空气中的各种化学成分。

鼻分为外鼻和鼻腔。
外鼻向前以鼻孔开口于面部;鼻腔被矢状位的鼻中隔分成左、右两个腔,通过鼻后孔开口于鼻咽部,骨与弹性软骨支架构成鼻腔。在鼻腔支架中较大的骨中,含有含气空腔,覆盖呼吸上皮,统称鼻旁窦。
鼻旁窦和鼻泪管开口于鼻腔侧壁。

外鼻

外鼻(external nose) 为锥体状结构,位于中面部中线,附着于面部骨骼。鼻上角为鼻根与前额延续,鼻的游离尖端形成朝前的鼻尖。外鼻的整体形状变化很大。鼻两侧的外侧面在中线融合成鼻背,其在内毗处最窄。鼻小叶是一个区域, 包括鼻尖,它的基部有两个椭圆形开口,即外鼻孔(external nare) ,开口向下,被鼻中隔( nasal septum ) 和鼻柱( nasal columella ) 分开。

通常从鼻翼缘(alar margin ) 向下延续为鼻柱。鼻翼沟皮肤上围绕鼻翼上方的沟,与鼻唇沟( nasiolabial sulcus) 相接, 向下朝向鼻尖弯曲,但没有到达鼻尖。


皮肤和软组织
覆盖于鼻部的皮肤和软组织厚度薄厚不一,一般在鼻背的中1/3 处较薄,尤其是在骨与软骨结合、鼻缝点( rhinion ) 处,皮肤与鼻腱膜( nasal aponeurosis) 和从胞膜扇形散开的肌纤维疏松连接。皮肤在鼻额角( naso fronlal angle) 和鼻尖处较厚,在大皮脂腺丰富的地方,皮肤附着较紧密,有许多较大的皮脂腺。这些变化影响鼻整形术后最终鼻的外形和轮廓。
从皮肤到鼻的骨软骨支架有4 层, 包括浅脂肪层、纤维肌性层——浅肌胞膜系统的延续、深部脂肪层和骨膜或软骨膜。

鼻的软组织
鼻有4 个缺少软骨支架的软组织区。对它们的表述存在大量同名,后来Huizing ( 2003 ) 进行了重新分类。
鼻中隔旁软组织区
鼻尖上区含有一对外侧软骨,该软骨在近邻鼻中隔角之上的水平渐渐离开鼻中隔,向外倾斜并在鼻中隔的两侧封闭小的鼻中隔旁软组织三角。
外侧软组织区
外侧软组织的外侧缘、梨状孔和鼻翼大软骨外侧角的颅侧缘围成一个三角形区域,含有疏松的纤维蜂窝组织、鼻肌的横部和一个或多个籽软骨。
尾侧小叶陷凹
大翼软骨中间脚的穹隆段有一个小凹陷。鼻孔尖为三角形软组织,有少量的皮肤软组织分离。在这一区域的切口会造成难看的瘢痕和畸形。
翼状软组织区
外侧脚不能延伸到小叶( lobule) 的外侧界,这样形成第4 个软组织区。
骨和软骨
外鼻的骨性支架

梨状孔( piriforrn aperture) 呈卵圆形,由下外侧的上颌骨上方的鼻骨围成。梨状孔下缘的外侧部并入外侧壁,外侧壁由上颌骨的额突构成。上颌骨额突的上部边界是额骨的鼻部, 上内侧是鼻骨的外侧缘。

鼻骨( nasal bone) 成对,其厚度和宽度多变,在截骨术方案设计上有意义。鼻骨在鼻额缝处最厚和最宽,在变宽前是较窄的鼻额角,在鼻额角下方变薄( 9~ 12mm ) 。鼻骨的长度为25mm ,但变化幅度较大。筛骨垂直板(骨性鼻中隔的一部分)与鼻骨下面相关节,为鼻背提供支撑。在融合鼻骨深面的中线鼻棘向内突与筛骨垂直板相关节,并通过纤维组织与鼻外侧软骨和鼻中隔软骨连结。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域,为鼻背提供重要的支撑。

鼻骨骨折
最常见的面颅骨骨折是鼻骨骨折。在单纯性骨折中,骨折通常发生在近端较厚的和远端较簿的骨之间。应尽量减少骨折移位,以较少美容畸形。

- 参考自:DOI: 10.1177/0194599813487493
外鼻的软骨支架
外鼻的软骨支架包括成对的鼻外侧软骨、鼻翼大软骨和几个鼻翼小软骨。

鼻(上外)外侧软骨
外侧软骨[ lateral (superior/upper lateral ) nasal cartilage ]呈三角形,前缘厚于后缘,上部与鼻中隔软骨融合,但前下部与鼻中隔软骨有个狭窄的裂隙。外侧鼻软骨的上缘附着于鼻骨和上颌骨的额突,下缘经纤维组织连于鼻翼大软骨的外侧脚。

在外侧,软骨经纤维蜂窝结缔组织间接地连接在梨状孔的边缘,纤维蜂窝结缔组织内含有一个或多个小籽软骨。上外侧软骨的尾侧端和鼻中隔形成的夹角,即内鼻瓣,通常在10° ~ 15 ° ,指示冠状面最窄的区域和气流阻力最大的区域。在这一区域的结构异常, 有可能导致症状性鼻梗阻。
鼻翼大( 下外) 软骨
鼻翼大软骨[ majoralar ( lower lateral ) cartilage ] 为高度复杂的、薄且可弯曲的软骨板,构成完整的鼻小叶。该软骨位于上外侧软骨的下面,紧紧围绕在鼻孔的前部。其内侧部,即狭窄的内侧脚(隔突),通过纤维组织与对侧的鼻翼大软骨相应的部分和鼻中隔软骨的前下部疏松地连接在一起。中间脚形成鼻孔尖的边缘。软骨的穹隆给出了定义鼻尖的点。外侧脚位于鼻孔的外侧,向上外走行离开鼻翼的边缘。鼻翼大软骨的外侧脚的上缘经纤维组织与鼻外侧软骨的下缘相连。外侧缘借致密的纤维膜连接于上颌骨额突,该膜内还有3 或4个鼻翼小软骨。鼻翼大软骨与鼻外侧软骨之间的连接是多样的,两个边缘可形成“卷轴",外侧软骨外曲,鼻翼大软骨内曲, 在这种情况下,外侧脚更靠近连接处的外侧。外侧脚较鼻前孔外侧缘短,鼻翼缘最外侧的部分设以皮肤纤维脂肪组织。在前方鼻尖处,鼻翼大软骨内、外侧脚之间的成角处或穹隆处有一可触摸到的切迹分隔。


肌
鼻肌群包括降眉间肌、鼻肌、鼻前扩张肌、降鼻中隔肌、提上唇鼻翼肌(这些肌肉参与呼吸和面部表情。在唇裂畸形中可能存在任一肌肉或所有这些肌肉的缺如,导致相应功能缺失和美学缺陷。



降眉间肌
降眉间肌( procerus) 是靠近枕额肌额部内侧部分的一小块锥形肌束,并经常与枕额肌额腹内侧边部分融合,它以腱膜起自覆盖于鼻骨下部的筋膜、鼻外侧软骨上部的软骨膜和鼻肌横部的腱膜,其纤维进入前额下部两眉间的皮肤。

血液供应 降眉间肌主要由面动脉支供应。
神经支配 降眉间肌由面神经的颞支和下位颧支支配(有学者描述而神经颊支也支配)。

作用 降眉间肌可将眉内侧角下拉, 产生鼻背上的皮肤横纹,它参与皱眉及双眉集中动作。并有助于避免过强的光线。

鼻肌
鼻肌( nasalis) 由横部和翼部组成。


横部又称压鼻肌,起自上颌骨切牙窝的上外侧和鼻翼的外侧部,其纤维向上内走行,扩展成薄的腱膜,在鼻背部与对侧枕肌桢部胞膜、降眉间肌腮膜和提上唇鼻翼肌纤维相融合。来自于桢部的纤维也可能混合入鼻唇和翼部皱褶的皮肤。
鼻肌翼部又称鼻孔后开大肌,起自上颌骨侧切牙和尖牙上方、降鼻中隔肌骨性附着的外侧、鼻肌横部的内侧。肌纤维走向前上方,附着于鼻翼下外侧软骨上方的皮肤和可动鼻中隔的后部。鼻肌翼部有助于产生人中的上嵴。
前鼻孔开大肌[ 也称作鼻尖肌( apicisnasi ) 或小鼻开大肌]非常小, 附着于上外侧软骨、鼻肌枕翼部,以及外侧脚和外侧翼脚的后缘。该肌包绕鼻孔,是主要的鼻孔开大肌。
血液供应 鼻肌由面动脉支和上颌动脉眶下支的分支供应。
神经支配 鼻肌由面神经的颊支支配,也可能接受面神经的颧支支配。
作 用 鼻肌横部可于鼻前庭和鼻腔交界处紧缩鼻孔。翼部可将鼻翼和鼻柱的后部向下、向外拉,从而有助于鼻孔变宽和鼻孔开大。这一动作常临近吸气前发生。前鼻孔开大肌和鼻肌鼻翼部(后鼻孔开大肌)可能具有防止鼻瓣在吸气时塌陷的作用。它们的肌电活动直接与通气阻力成比例,这一肌电活动经肺机械压力感受器的传入信号调节,这一信号经迷走神经传入通路传到脑干呼吸中枢, 反射弧的传出纤维经面神经走行。

降鼻中隔肌
降鼻中隔肌( depressor septi ) 近邻上唇黏膜深面,通常起自覆盖中切牙和侧切牙上方的上颌骨和前鼻棘的骨膜, 以及中切牙上发的口轮匝肌的纤维。该肌纤维进入鼻小柱、鼻中隔可动部和鼻软骨内侧脚基部。一些肌束在内侧脚之间到达鼻尖。降鼻中隔肌可缺如或退化。


血液供应 降鼻中隔肌由面动脉的上唇支供应。
神经支配 降鼻中隔肌由面神经的颊支支配,有时由颧支支配。
作 用 降鼻中隔肌向下拉鼻小柱、鼻尖和鼻中隔。该肌在鼻吸气开始时与鼻肌鼻翼部一起拉紧鼻中隔,开大鼻孔。同时在一些人微笑时导致鼻下降。
提上唇鼻翼肌
提上唇鼻翼肌( levalor labii superioris alaeque nasi ) 起自上颌骨额突的上部,向下外斜行,分为内侧部和外侧部。内侧部附着于鼻翼大软骨外侧脚的软骨膜及其上的皮肤。外侧部延伸入上唇的外侧部,并在此与提上唇肌、口轮匝肌融合,外侧部的浅层纤维还向外弯曲,越过提上唇肌前面,附着于上部鼻唇沟和鼻唇嵴真皮下。

血液供应 提上唇肌是由面动脉和上颌动脉的眶下支供应。
神经支配 提上唇肌由面神经的颧支和上颊支支配。
作 用 外侧部可使上唇上提并外翻,使鼻唇沟顶部上升、加深并增加其弧度。内侧部向上拉外侧脚能使鼻孔扩大,使环鼻翼沟外移,改变其曲度。该肌还是鼻孔开大肌。降鼻中隔肌和提上唇鼻翼肌内侧部有时被称为第二鼻孔开大肌;有证据表明,它们中任意一个或多或少地影响鼻瓣。


鼻肌异常
有描述提到异常的、变化的鼻肌,包括异常鼻肌,附着于上颌骨额突,降眉间肌、鼻肌横部和上外侧软骨( 即在某区域肌正常缺如)及鼻孔小收缩肌,在下外侧软骨和接近鼻孔边缘的皮肤之间走行,还有可能存在小的提鼻中隔肌。
鼻部皮肤的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
鼻部皮肤的血供来自面动脉、眼动脉和眶下动脉的分支。

鼻翼和鼻中隔下部由面动脉的鼻外侧支和鼻中隔支供血。
鼻背和外侧面由眼动脉鼻背支和上颌动脉的眶下动脉供血。
外鼻的静脉回流不与动脉伴行,但符合面部的动、静脉分布区。
面部的前中线区,包括鼻,回流至面静脉;面部眶脸区,包括鼻根,回流至眼静脉。鼻上唇和颊部(面部危险三角)的静脉与没有静脉瓣的眼静脉回流区联系,从而回流入海绵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它们是引起颅内海绵窦血栓感染扩散的主要途径。
除鼻根的淋巴回流至腮腺浅淋巴结外,鼻部淋巴主要回流入下颌下淋巴结。
鼻部皮肤的神经分布
鼻部皮肤由滑车下神经、鼻睫神经的外鼻支( 三叉神经眼支) 和眶下神经的鼻支( 三叉神经上颌支)分布。

所有分享仅供学习参考,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猜你喜欢
骨科书籍免费取,坎贝尔、AO、日本骨科新标准图谱、WieSel骨科手术学等
The Unofficial Guide to Radiology
既往好帖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