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oglobulin detection免疫球蛋白检测
概述
免疫球蛋白作为免疫系统主要合成产物,可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正常运转,稳固人体免疫防线,临床实验室使用抗血清商品盒与单克隆蛋白区带进行反应。商品盒包括六种抗血清,分别于不同成分的蛋白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经电泳后,第一泳道ELP显示的是电泳后的蛋白质各组分的分离情况,可作为参考泳道。其余五条泳道用于鉴定单克隆成分,即:IgG、IgA、IgM、κ及λ。
免疫球蛋白检测技术历史
电泳理念的第一次提出是由俄国的物理学家赖斯于1808年,在湿粘土中的实验灵感而发。他将带玻璃管的正负两个电极插在湿粘土中,接通电压后观察到预先充满在正极玻璃管中的水层发生了变化,从而赖斯提出了电泳现象。1909年, Michaelis用含有不同pH值的溶液在U形管中成功对特定的转化酶及过氧化氢酶进行了电泳及等电点的测定,首次提出电泳的定义,即把电泳称为是胶体离子在电场中的运动。1937年,瑞典 Tiselius教授通过对电泳仪器的改良,硏制了第一台电泳仪,创立了移动界面电泳方法。通过对蛋白质的电泳实验研究,首次证明了血清蛋白的组成成分,即白蛋白及球蛋白,又将球蛋白分为a、β及γ三类。这使得电泳技术在科研及临床应用上发生了标志性的转变。1948年,科学家 Wieland和 Fischer发明了支持介质电泳,这种新型电泳技术对氨基酸的成分地进行了分离,对氨基酸各组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平台。以纸电泳的设计原理为基础,随后出现了利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琼脂糖凝胶及淀粉凝胶等固体物质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1959年, Raymond和 Weintraub以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为原理,创立了具有高分辨率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现了电泳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开创了电泳的新纪元。1964年,由 Alfonso首次提出的免疫固定电泳(IFE),其特点是联合了电泳技术的分离作用和免疫蛋白特异性的生物学特性,有效地将两者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检测的阳性率,是一种特殊的诊断方法。1969年,Alper和 Johonsone成功地将免疫固定电泳应用于蛋白质多态性的相关研究,将检测标本扩大为血清、尿液、脑脊液或其他体液。1976年,免疫固定电泳确定为抗体的检测方法,应用于免疫球蛋白及M蛋白的分型研究。该技术对M蛋白含量敏感,在50~150mg/dl范围内即可阳性。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干扰因紊少,结果分辨率高且重复性好的特点,在临床实验室检查中得以广泛应用。在诊断及鉴别诊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疾病上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IFE在MM诊断上的应用
自1969年, Alper首先利用IFE技术对蛋白质进行多态性的研究以来,由于IFE技术的不断成熟,目前IFE已经成为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的必检项目。IFE技术由于其对MM诊断的高度敏感性使其成为目前应用于MM诊断的最广泛的方法。有文献报道,92%的MM患者血清及尿液中可检测不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类型不同,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IgG型MM极易诱发感染,常见的如肺炎、淋巴结炎的等。IgA型MM由于免疫球蛋白IgA容易形成二聚体及多聚体的生物学特性,极易引起高黏滞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并且常常伴随高钙血症等;IgM型MM的临床发病年龄相对比较年轻,常并发较严重的骨质破坏,如骨质硬化等,其髓外浸润易见;轻链型MM主要是由于骨髓瘤细胞在合成免疫球蛋白过程中,产生的轻链与重链比例失衡,导致轻链的过度分泌。由于轻链的分子量相对较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并沉积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使细胞发生变性甚至坏死,造成肾功能的严重损害。临床中,轻链λ型MM患者的肾功能损害最为多见。有文献报道IgA型MM和轻链型MM预后较差。所以通过IFE检测对M蛋白进行明确分型诊断,在MM的个体化治疗及预后监测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