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回顾】肠道微生态的奥秘您了解吗?

发布于 2021-05-09 · 浏览 1093 · IP 北京北京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mg


2020年5月16日-23日,纽迪希亚举办了第六届生命早期营养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为:”探索营养前沿,共溯免疫适宜“。研讨会首次采用了全程网络直播的模式,会议邀请到众多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学术分享和交流。

高峰会议第一场的主题为“微观世界,揭秘肠道微生态” 。研讨会伊始,荷兰瓦格宁根大学营养研究科学家Jan Knol教授以“肠道菌群在生命早期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为题发表了演讲。探讨了肠道菌群在生命早期促进免疫适宜的作用,以及建立健康肠道菌群的生命早期营养策略。Jan Knol教授指出,肠道菌群的健康状态会影响免疫耐受和肠道稳态。同时强调益生元,益生菌,共生元和后生素是经过充分研究的营养策略,可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状况。 


img


随后,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儿科副主任沈振宇教授带来了有关“探索益生菌的奥秘——如何通过肠道健康带来临床获益”的精彩演讲,探究了儿童便秘的临床诊断以及微生态制剂应用的相关问题。沈振宇教授指出,益生菌可通过多种途径维护肠道健康,一个健康的肠道菌群也是抵御外部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短双歧杆菌M-16V是母乳中常见的益生菌,临床证据显示其可有效改善婴儿肠道健康,有助于防治NEC、败血症和过敏等。同时沈振宇教授还强调,短链脂肪酸是介导益生菌有益作用的重要效应分子。


previewplay video


在研讨会的第二环节中,黄志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任医师),邵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主任)以及武庆斌教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科主任)共同加入了讨论,针对线上问题进行了集中的探讨和答疑。

Q1.“临床工作中是否把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为临床手段?效果如何,难点在哪?”

邵洁教授:针对不同的疾病,研究某种菌株的差异,难度大且意义不大。由于研究手段限制,医生无法获知完整菌谱,此为研究难点之一。医生如何选择菌株是难点二,目前医生对于菌株的选择依赖于市场上存在的产品,是非常被动的。另外,有关菌株的摄取量是难点三。免疫调节是一个长期过程,益生菌非短期能够起效。我个人来讲比较倾向于益生菌和益生元配合使用。

武庆斌教授: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生理病理状况,选择源于母乳的无害的益生菌。人体肠道微生物来源于各种环境,不能等疾病发生后再使用。例如早产儿使用益生菌可以预防NEC,要在儿童可以进食时就要添加益生菌如M-16V,如若不添加,存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环境菌可能会定植在婴儿肠道内。其次,益生菌和益生元合理搭配非常重要,scGOS/lcFOS+M-16V的组合相当巧妙。

黄志华教授:应用益生菌要强调菌株的特异性和剂量的依赖性。所谓菌株特异性,从营养方面来讲,在婴儿时期应当符合婴儿的生命特点,能够促进免疫适宜,保证生长发育正常,符合遗传基因的特征。临床如何选择菌株值得考虑。婴儿时期,应该选择母乳中能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建立肠道菌群,促进免疫耐受和免疫健康的菌群。

Q2.“目前来看,是否可以进行个体化的肠道菌群检测,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

邵洁教授:单株的检测没有意义,就像我们很难分析一个原始森林里的某个生物的意义,因为它有树,有草,有花有灌木,我们无法观其全貌。肠道微生物也是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之中,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物质,同样很难单独拿一个出来窥其全貌。对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从代谢产物着手比较有意义,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沈振宇教授:肠道菌群检测,目前仍处于科研阶段,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很难指导临床获益,目前的检测尚不能走出实验室的范围。

最后,蔡威教授强调,肠道菌群检测应遵循个体和整体观的思路。实验研究可以从单个菌株入手,但人体环境或协同或干扰,最后要回归整体看菌群的整体趋势和平衡。

只有科学,合理,规范地应用益生菌、益生元产品,才能更好地帮助婴儿建立健康肠道微生态,促进婴儿健康茁壮成长。

5月24日纽迪希亚ELN即将举办第八届纽迪希亚生命早期营养在线国际研讨会,本届研讨会将聚焦儿科、妇产科、乳腺外科及营养科等多个领域,探索肠道免疫,促进母乳喂养。研讨会期间预约会议、参与预热及直播答题等互动,即有机会赢取精美品牌提示物及丁当,请各位持续关注纽迪希亚ELN,期待各位的参与!


img

最后编辑于 2021-05-09 · 浏览 1093

2 3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