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节艳教授等在《Chest》发表抗炎和血管稳态物质对PAH患者治疗有效
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主办的「肺血管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学习班圆满落幕,为期 4 天的学习班汇集领域内八十位专家,开展了从基础研究、前沿进展到新药、新技术临床诊治、病例复盘、创新展望等多维、深入交流,奉献了一场肺循环的饕餮盛宴。快来看看都有哪些亮点总结吧!
本期主题:炎症与肺动脉高压
分享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沈节艳教授
没有时间观看视频?可看下方文字版讲解哦~


右心衰竭是肺动脉高压病(PAH)人的恶性结局,涉及机理复杂,心肌细胞往往表现为肥大性生长,伴有部分心肌细胞凋亡坏死。

心室内的其他细胞成分如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也表现出错综复杂的应激反应,导致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硬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沈节艳教授团队发现,炎症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在抗炎对肺动脉高压治疗的动物试验中发现了阿司匹林、5-氨基水杨酸的潜在治疗价值,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揭示了炎症通路 Nur77-NF-κB/IκBα 参与了肺血管重塑。

miRNA既是PAH发病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分子,也是许多疾病炎症反应的主要调节分子,实验证明,miR-125a-5p可以通过 TGF-β1和 IL-6/STAT3 信号通路参与肺血管重塑。

进一步研究发现,miR-125a-5p激动剂对PAH中右心肥厚的改善可能不依赖于肺动脉阻力的降低,miR-125a-5p在右心肥厚过程中可能也发挥作用。

目前国际上对肺动脉高压抗炎治疗的研究也有报道,但多是小样本的研究,应用的药物有IL-1阻滞剂、rhACE2,结果均显示抗炎治疗后,PAH有所改善。也有大型研究以炎症因子对PAH进行了分组,结果显示不同炎症因子组的远期预后有所不同,提示PAH与炎症密切相关,但该研究未对治疗做进一步探索。
综上,炎症反应是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炎症的存在促进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并最终导致右心衰竭。
最后编辑于 2021-04-29 · 浏览 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