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RPA检测技术干货分享——在实验室里需要注意的那些事(三)

发布于 2021-04-20 · 浏览 1709 · IP 江苏江苏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1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今天继续分享关于核酸扩增检测中一些试剂污染的注意事项,这次来谈谈最常见的污染问题——气溶胶污染。

1.什么是气溶胶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这些固态或液态颗粒的密度与气体介质的密度可以相差微小,也可以悬殊很大。通过核酸扩增的方式进行核酸检测时,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导致假阳性的结果。其中最常见,且最难消除的污染就是气溶胶污染。

2.气溶胶是如何产生的

在空气与液体面摩擦时就可形成气溶胶。在操作时比较剧烈地摇动反应管,开盖时、吸样时及污染进样枪的反复吸样都可形成气溶胶而污染。据计算,一个气溶胶颗粒可含48000拷贝,因此由其造成的污染是一个值得特别重视的问题。

3.哪些环节容易产生气溶胶

(1) 核酸提取环节

这时候,你所用的移液器是直接吸取核酸溶液的,一些气溶胶理论上会进入到移液器里,假如你再用这些移液器进行核酸扩增操作,就有产生气溶胶污染的可能。

(2)核酸扩增结束,进行扩增产物电泳时

这时候,样品核酸经过核酸扩增反应,产物的浓度百万倍增加,移液器吸取扩增产物进行电泳,这时候加样的移液器百分百会被气溶胶污染,假如你用电泳点样的移液器再去进行核酸扩增操作,基本上百分百会污染。

气溶胶的污染主要发生在扩增产物分析阶段,因为扩增产物拷贝量大(一般为10的13次方拷贝/ml),所以极微量的PCR产物就会造成假阳性。另外,因为在空气与液体面摩擦时会形成气溶胶,所以比较剧烈地摇动反应管,开盖时吸样,以及反复吸样都可形成气溶胶污染。

核酸气溶胶污染产生不是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日常实验中,就有目地性的规避,规范操作,做好清洁消菌,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核酸气溶胶污染。

4.当污染真的出现时,该如何有效处理

(1)紫外线处理

由于DNA链上相邻的嘧啶在254mn紫外诱导下发生交联,嘧啶二聚体不能被切除,导致DNA聚合酶在空间上被阻碍或者DNA不能被完全变性,从而使合成反应终止。实验结束后,打开实验室各区域的紫外灯进行紫外消毒,照射时间≥1h,由于小的扩增子只有较少的临近嘧啶,所以该方法对小的扩增子效果不明显。

(2)次氯酸钠

次氯酸钠具有氧化损伤核酸的作用,从而使留在实验室的扩增产物被破坏掉。一般使用10%的次氯酸钠溶液。操作时,先用75%酒精对实验室空气进行密集喷淋,目的是对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气溶胶产生较好的沉降效果。喷淋结束立即采用次氯酸钠擦拭工作台面/拖擦地面,作用10 min后用清水擦拭工作台面,并保持通风。

(3)通风

如果已经发生污染,一定要做好通风,先用酒精或者其他消毒剂在每个角落喷洒,一定做到无死角,然后再用市面上的核酸气溶胶污染清洁剂去喷洒,一样做到无死角,再通风,擦拭,过段时间,再污染监控应该就差不多了。

核酸检测实验室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几种,为了避免由于污染造成的假阳性等现象,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把“防污染”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中。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709

回复20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