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经历)麻醉笔记:一例Pfeiffer综合征患儿的生死之搏

“麻醉是什么?”记得入科第一天,我的师父便问了我这个问题, 我 搬出了教科书上的原文。师父听后笑着摇摇头,告诉我要先记住四个字“呼吸循环”。自那日起我每天都在体会这几个字的意义,慢慢发现这是保证麻醉安全之根本。
婴幼儿的气道管理-挑战中的挑战
建立和维持病人完整而通畅的气道是保证病人正常通气和呼吸的前提,也是安全和后期治疗的先决条件。因此,完善的术前气道评估,全麻下的气道管理及可能的并发症处理成为了麻醉医生工作的重头戏。
新生儿和婴幼儿头部相对身体所占比例大,气道解剖结构的也不同于成年人,其鼻腔狭窄,喉的位置偏向前侧和头侧,会厌长,气道和颈部短。
这些解剖结构特点本身就导致了气道管理中的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困难增加。 而先天性气道异常的新生儿或婴幼儿无疑对麻醉医生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一例Pfeiffer综合征患儿的生死之搏
Pfeiff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儿颅面多表现为扁头、脸裂下斜、面部凹陷、下颌相对突出、眶距增宽和突眼。

可预见的困难气道
曾有一例三个月大并患有Pfeiffer综合征的婴幼儿拟在全身麻醉下急诊行“左眼睑缘永久缝合术”。对于进行面部手术的先天畸形患者而言,气管插管可能是相对比较安全可靠的气道建立方式。那么针对这样一个插管困难甚至可能面罩通气困难的患者,清醒插管无非是最安全最有保障的,但 是以这种方式建立气道将给患儿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引发一系列插管的不良应激反应。会严重影响麻醉操作的进行。故而我们选择了对患儿进行常规诱导后再插管。
首次尝试:常规诱导
我们对于常规诱导下气管插管最大顾虑在于当患儿自主呼吸丧失后如果不能快速建立气道,如何能够保证患儿通气并不发生低氧血症。因此,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便是确认患儿在深度镇静下自主呼吸丧失是否可以面罩通气。幸运的是该患儿在吸入七氟醚后可以进行有效的面罩通气。有了这条后路,我们便放心大胆的进行常规诱导下气管插管。
常规诱导后,我们置入喉镜,试图暴露声门,但因患儿颌面部畸形,声门无法暴露,盲插多次均以失败告终,患儿出现紫绀,为避免低氧血症再进一步,麻醉医生决定放弃尝试气管插管,开始进行面罩通气。幸而面罩通气成功,待患儿自主呼吸恢复,送至ICU观察,手术择期再行。
另辟蹊径:置入喉罩
总结后我们认为,患儿面罩通气没有问题,而是因为声门暴露困难导致插管困难,同时反复插管刺激容易造成喉痉挛、喉头水肿增加了插管困难。保留患儿的自主呼吸无疑比较有保障。综上,我们决定使用喉罩建立气道。喉罩的特点在于其为声门上气道装置,刺激小,可保留患儿自主呼吸,但要求患儿术前严格禁食,要求手术医生术中操作轻柔,手术时间尽可能控制在4小时以内。
在多方沟通和更加全面的术前准备后,患儿在深度气体镇静下置入喉罩,手术全程保留自主呼吸,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手术。
结尾
著名心理社会肿瘤学家Jimmie Holland 在她的《癌症人性的一面》一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医学不仅仅是装在瓶子里的药”。现代医学并不是锁钥结构那么简单,一个病对应一个药,疾病的诊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到高级的设备,充足的医疗资源,医生丰富的医学知识储备,行医的经验,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甚至病人心理感受的细枝末节。有时候,医患关系的改善,可能更需要医者先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更多内容可以前往百特医学频道专区或者微信搜索百特围术期公众号了解~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