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温病学考试重点总结(一)

发布于 2021-03-25 · 浏览 2951 · 来自 Android · IP 云南云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4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 ①风温 ②春温 ③暑温 ④秋燥 ⑤大头瘟 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 ①湿温 ②暑湿 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 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 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温病的辨证

寒热往来病机:1.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 2.邪留三焦,气化失司 3.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身热不扬:温病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

斑诊的形态:顺证──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多为邪热外达

逆证──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为热毒锢结

舌苔黄腻或黄浊:皆为湿热病湿渐化热,蕴蒸气分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滥热流连气分的邪热偏盛或湿热俱盛证。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原则

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病的主要治法和代表方:

一、泄卫透表法:——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1、疏风泄热(银翘散,桑菊饮)——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2、透表清暑化湿(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

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

4、疏表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

二、清解气热法:——清热保津,止渴除炽,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瓜蒌、杏仁、芦根)——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

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

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

三、和解表理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

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

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

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

4、和解截疟(小柴胡加减)——疟疾病

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

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

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

3、分利湿邪(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

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

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

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

3、增液通下(增液承气汤

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

六、清营凉血法:

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

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

3、气营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七、开窍息风法:

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2、豁痰开窍(菖薄郁金汤

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

八、滋阴生津法:

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2、增液润肠(增液汤

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

九、固脱救逆法:

1、益气敛阴(生脉散

2、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汤

十、温病瘥后调理:余邪未尽的分类和代表方

1.清解余热,益气养阴──竹叶石膏汤

2.芳化湿邪,醒胃和中──薛氏五叶芦根汤

3.理气化湿,健脾和中──参苓白朮散加藿香、佩兰、荷叶、砂仁等

4.化湿利水,温补肾阳──真武汤湿热类温病

风温诊断要点:1.多发于春、冬两季。2.发病较急,初起以肺卫见证为特征

3.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 4.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

春温诊断要点:1.多见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

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有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

3.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尤以肝肾阴亏为着。

4.易出现神氏痉厥证候。

暑温诊断要点:1.病发于夏季暑热当令之时(夏至~立秋)。

2.起病急,变化快,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要证候,可由气分迅速深入营血分。

3.病程中暑热伤津耗气,易见津气欲脱、神昏、痉厥、出血等危重证候。

4.后期多表现气阴亏虚、正虚邪恋的证候;部分病程中闭窍、动风持续时间较长者,常有痰、热、瘀留滞的后遗证。

秋燥诊断要点:1.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

2.初起除具有肺卫表热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症。

3.病程中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变重心在肺,影响到胃肠;病情较轻,传变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

4.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

温热类温病的主要证治:

一、 卫分证治:

1. 风热犯卫——辛凉解表,宣肺泄热——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喉红痛,苔薄脉浮数──银翘散、桑菊饮

2. 燥热犯卫——辛凉甘润,轻透肺卫——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咽干鼻燥、苔薄而燥──桑杏汤

二、 气分证治:

(一) 邪热在肺:

1.肺热壅盛——清热宣肺平喘——身热、咳喘、口渴、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

2.燥热伤肺——清泄肺热,养阴润燥——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燥、脉数苔燥──清燥救肺汤(生石膏 冬桑叶 甘草 人参 胡麻仁 阿胶 麦冬 杏仁 枇杷叶)

3.肺热腑实──宣肺化痰,泄热攻下──痰喘、潮热、便秘──白承气汤(生石膏 生大黄 杏仁粉 瓜蒌皮)* 本方为清热宣肺、泄热通腑、肺肠合治之剂(脏腑合治法)

4.肺热发疹:肌肤红疹、发热、咳嗽──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二) 热在胸隔──清宣郁热或清泄膈热──身热不甚、心烦懊憹,或热甚、烦燥、胸膈灼热如焚──栀子豉汤(栀子 豆豉)

凉膈散(酒大黄 芒硝 甘草 山栀子 薄荷 连翘 竹叶 酒黄芩 白蜜)

(三) 邪热犯胃——清热保津——壮热、多汗、渴饮、脉洪大──白虎汤

(四) 邪热在肠:

1.热结肠腑——软坚功下泻热——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满硬痛、舌苔焦燥、脉沉实有力──调胃承气汤

2.肠热下利——苦寒清热止利——身热下利、苔黄脉数──葛根芩连汤

(五) 热郁少阳——苦寒清热,养阴透邪——身热、口苦、心烦、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六) 热盛动风——凉肝息风,增液舒筋——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羚角钩藤汤

三、 营分证治:

1.热灼营阴——清营泄热——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舌红绛──清营汤

2.热陷心包——清心凉营,泄热开窍——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色鲜绛──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紫雪丹

3.内闭外脱——清心开窍,固脱救逆——身热、神昏、汗多、肢厥、脉微──生脉散或参附汤合温病“三宝”

* 温病三宝:1.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凉,清热解毒,用于高热昏迷证。

2.紫雪丹──药性偏凉,长于凉肝息风止痉,用于高热痉厥证。

3.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开窍醒神,多用于窍闭谵语证。

四、 血分证治:

1.热盛动血──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灼热燥扰、斑疹、出血、舌深绛──犀角地黄汤(水牛角 生地 白芍 丹皮)

2.热与血结——活血逐瘀——少腹坚满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脉细涩──桃仁承气汤

五、后期证治:

1.余热未清,气阴两伤——滋养肺胃,清涤余邪——低热、口干、气短、舌红而干──竹叶石膏汤

2.阴虚火炽──泻火育阴──身热、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黄连阿胶汤(黄连 黄芩 阿胶 白芍 鸡子黄)

3.邪留阴分──滋阴透热──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青蒿鳖甲汤(青蒿 鳖甲 生地 知母 丹皮)

4.真阴耗竭 低热、咽燥、齿黑、舌干绛、脉虚细或结代──加减复脉汤

5.虚风内动证──滋阴养血,柔肝息风──手足蠕动、甚或瘛疭、舌干绛──

三甲复脉汤(炙甘草 干地黄 生白芍 麦冬 阿胶 麻仁 生牡蛎 生鳖甲 生龟板)

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加五味子、鸡子黄)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951

2 17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