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小肠梗阻(待手术)
Wangwen,男性,41岁,河北省张北县人,长途货车司机ID号:4463237,住院号:11392A。间断腹痛腹胀3月余以“机械性小肠梗阻”2021-03-18入院。
患者2020-10-05 因“车祸外伤”在土默特左旗人民医院住院救治,诊断:1、右侧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2、多处浅表损伤 3、左侧第6~10肋骨骨折 4、腹部闭合性损伤 右肾被膜下血肿 脾包膜下血肿。自述受伤后上腹部皮肤淤青明显,后自行吸收,伤后一周有短暂黑便。于2020-10-12行左侧胫腓骨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经综合治疗1月出院,期间间断有腹痛腹胀,给予短暂禁食、输液、灌肠处理缓解。出院后腹痛腹胀仍间断发作,近2月来患者多次出现腹痛,腹胀,腹痛呈阵发性绞痛,以脐周明显,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进食量渐少,不耐正常饮食,持续流质摄入。腹部胀满不适,有串气感和肠鸣。1月前因“肠梗阻”在张北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住院,行胃肠减压、补液灌肠等治疗2周缓解。
查体:一般情况可,腹部轻度膨隆,无手术瘢痕,中上腹间或出现肠型及肠蠕动波,未触及包块,腹部振水音阳性,肠鸣音活跃。
2021-3-19行腹部常规CT和人工气腹CT检查。提示小肠中段不全性梗阻。目前处于待手术准备阶段。

图1:腹部体征

图2:平卧位腹膜腔三维成像,冠状面见中上腹近端扩张小肠袢,中下腹远端萎陷小肠。脐周腹壁孤立纤维带状粘连。

图3:平卧位腹膜腔三维成像矢状面见脐下前腹壁纤维带状粘连。

图4:左侧卧位腹膜腔三维成像显示回盲部右半结肠正常。


图5~6:右侧卧位腹膜腔三维成像显示左半结肠正常萎陷,有去结肠袋改变。

图7:俯卧位腹膜腔三维成像显示脾脏和结肠脾曲形态。







图8~13:常规腹部CT平面图显示小肠中段的肠壁增厚,肠腔挛缩形态。



图14~16:气腹CT平卧位的二维多平面图显示梗阻小肠肠管壁环周均匀增厚等特征。
交流:患者病史特点和既往报告的“外伤后小肠挛缩性梗阻2例”非常相似,腹部CT显示不全肠梗阻,小肠中段局部肠段肠壁增厚,肠腔挛缩。气腹CT腹膜腔三维成像清晰显示梗阻肠襻位于中上腹,中下腹见正常空虚远端小肠及结肠。由于梗阻点未能和腹壁形成拉挂粘连结构,受扩张肠襻遮掩,未能显示该处肠壁内外形态。左半结肠呈现去结肠袋现象,表明该现象或许属于症状轻微的结肠退行性变。
我们认为该类病例保守治疗无效,耽误康复,徒耗钱财,唯有手术切除狭窄肠段,恢复肠道畅通。期待术中所见,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
附: 外伤后小肠挛缩性梗阻2例
武警医学2016年8月第27卷第8期p844~846
DOI:10.14010/j.cnki.wjyx. 2016.08.030
【关键词】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壁挛缩;肠梗阻
【中国图书分类号】R574.62
1 病例报告
病例1,男性,52岁。间断性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反复发作10个月,再发10 h,2010-07-10入院。10个月前在当地被机车撞伤腰腹部和下肢,伤后有7 d腹痛,15 d的一过性的血便,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消失。6个月前起,患者有间歇性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现象,反复发作。在当地诊断为肠梗阻,经禁食胃肠减压输液后缓解。病程长则7 d,短则1 d,饮食量稍大容易诱发。查体: T: 37℃,P: 80次/min,R: 22次/min,BP: 100/70 mmHg。消瘦,无贫血,心肺正常。腹部中度膨隆,见肠型并肠蠕动波,全腹软,有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音。肛门指诊空虚,未触及肿物。血、尿常规及生化、肝肾功能正常。腹部超声见肠管扩张,腹腔无积液,肝肾胰脾声像图正常,胸腹透视见心肺正常,腹部有阶梯状气液平面。CT扫描腹腔内小肠扩张积气积液,未见明确肿块。入院诊断:急性肠梗阻。予以禁食胃肠减压输液治疗。3 d后症状缓解,进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显示回肠远端不全性梗阻。入院后12 d行剖腹探查,发现距回盲部60 cm处回肠有长5 cm的局限性狭窄,近段肠管中度扩张。狭窄段肠管外径仅1 cm,肠壁质韧,浆膜粗糙无光泽。肠系膜未见明显异常。切除狭窄段和部分扩张段肠管,作肠管断端的对端吻合。术后患者顺利康复,痊愈出院,随访3年无腹痛腹胀发生,饮食排便正常。术后标本病理: 肠段局限性狭窄伴溃疡形成,肠壁各层均见炎性细胞浸润。
病例2,男性,30岁,间断性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个月,2015-03-12入院。患者2个月前车祸腹部受钝性撞击,初有轻度腹部不适,饮食排便基本正常。9 d后饱餐后出现脐周胀痛,并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当地医院诊断为胰腺炎、肠梗阻。经禁食胃肠减压输液治疗后,血尿淀粉酶均正常,肛门有少量排气排便,腹胀稍缓解。虽可停止胃肠减压,但无法恢复进食,摄入即出现腹痛腹胀。体重有下降,无恶液质出现。既往健康。查体: T: 36.7℃,P: 80次/min,R: 14次/min,BP: 130/80 mmHg,营养一般,无贫血,心肺正常。腹部平坦,偶可见中上腹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无明确无压痛点,间或触及肠形软块。肠鸣音正常或亢进。肛门指诊直肠空虚。血、尿化验正常。腹部超声见有扩张肠管,腹腔无积液,肝肾胰脾声像图正常,胸腹X线检查心肺正常,腹部有阶梯状气液平面。CT扫描中上段小肠扩张积气积液,邻近系膜结构紊乱,不规则增厚,密度不均,可见略高密度影。远端回肠和结肠空虚,未见明确肿块。入院诊断: 机械性不全肠梗阻。予以禁食胃肠减压输液治疗。2周后症状无缓解,剖腹探查,见小肠中段有长3 cm的局限性狭窄,近段肠管中度扩张肥厚,远端肠管塌陷。相应的小肠系膜轻度增厚,中间部见多处白色瘢痕。狭窄段肠管外径1.5 cm,肠壁厚韧,浆膜粗糙无光,切开见肠腔显著狭窄,约0.3 cm,局部黏膜糜烂改变。切除狭窄段增厚肠壁,作肠管对端吻合。术后患者顺利康复,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无腹痛腹胀及肠梗阻发生,饮食排便正常。
2 讨论
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典型的机械性小肠梗阻,剖腹探查证实为局限性肠壁挛缩增厚、肠腔狭窄,经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患者既往体健,无胃肠道慢性病史,肠梗阻的发生和腹部闭合性钝挫伤有时间上的相承性。病例1腹部外伤后有一过性的腹痛血便史,提示有肠壁的挫伤、黏膜血肿形成的可能。病例2腹部伤后CT影像显示有小肠及系膜损伤的病理异常。2例患者术中均发现环周性的局限性肠壁增厚瘢痕挛缩性病变,肠腔狭窄梗阻,其机制以继发于肠系膜及肠壁挫伤,致局部缺血性挛缩、血肿机化等无菌性炎性反应过程来解释,较为合理。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主要以腹痛、发热、腹腔游离气体或炎性渗液、腹膜炎来判定胃肠道破裂。而肠壁的非破裂性损伤,倘无急性性组织缺血坏死,发生腹腔感染腹膜炎,由于临床征象缺乏特异性,影像检查判定较为困难,往往忽略不被重视。
腹部闭合性损伤后的肠梗阻临床报告相对较少。外伤后近期出现的肠梗阻和肠壁外的血肿压迫、肠壁损伤致肠壁神经丛短暂麻痹、或腹腔炎性反应感染相关[1,2],而中长期发生的肠梗阻多和腹腔外伤后形成的腹腔粘连、腹内或腹外疝相关[3,4]。由腹外伤后的慢性肠管缺血挛缩瘢痕狭窄所致的小肠梗阻,临床认识相对不足。国内和国外文献类似的个案报告[5,6],分别为7岁女童和20岁男性青年,均和本组2例患者呈现相似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别在伤后9d和90 d出现肠梗阻病症,而文献[5,6]所载的是伤后90 d和30 d发生肠梗阻。腹部闭合性损伤时若有肠壁和系膜的挫伤,可导致局部的肠壁发生慢性缺血性挛缩和瘢痕增生性修复,引发局限性的小肠狭窄梗阻,这一致病机制应引起重视。肠管慢性瘢痕挛缩是个渐进的过程,和粘连性梗阻一样,都可在腹部外伤后的数周时段起,引发机械性肠梗阻,初始多为不全性梗阻,非手术治疗可获缓解,但肠壁挛缩所致肠道狭窄,梗阻状态呈进行性加重,可出现近端肠管的肥厚扩张等继发性改变,手术切除狭窄肠段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因此要克服粘连性肠梗阻的惯性思维,及时进行剖腹探查避免治疗延误。而粘连性梗阻表现更为多样化,可发生绞窄等紧急状况,缓解后多半不留下继发性肠管病理改变。腹外伤后期出现的肠梗阻诊疗,临床也要注意排查非外伤所致的病变,如和小肠克隆病鉴别。后者肠管常为多处病变,肠系膜常有增厚挛缩改变,病史过程也不吻合。
【参考文献】
[1]谢连昆.外伤性空肠血肿致肠梗阻1例[J].中华创伤杂志,1999,15(S1):42.
[2]杨克.腹部外伤3个月后致肠梗阻1例[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7,1(2):89-90.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0.
[4]马秉录.外伤致迟发性膈疝漏误诊的教训[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11):25.
[5]苏南,董蒨.闭合性腹部外伤后肾萎缩及迟发性肠梗阻1例[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5):428.
[6]Miklosh B,Abraham L,Eli,et al.Intestinal Stenosis Causing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fter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of Blunt Abdominal Trauma[J].J TRAUMA,2007,62(6):1511-1513.
(2016-04-05收稿2016-05-20修回)
(责任编辑岳建华)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