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大龄,无绿卡,仅有两个面试的match之路

发布于 2021-03-16 · 浏览 1.1 万 · IP 美国美国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5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推荐
icon子汉、唐医生来了 已点赞

我现在纽约的家里,经过几个小时的兴奋,心情逐渐平复下来,开始记下我申请住院医的过程。

申请美国住院医,我有很多劣势:大龄、无绿卡、没有多少美国临床经验,毕业院校也不算名校。虽然在国内行医多年,但那和美国住院医申请要求的临床经验不是一回事。不过赴美行医一直是我很久的一个愿望,2012年我就在ECFMG注册过了。

不过在国内工作的时间没有学习,最终是辞职来美国后才有了更多的时间。我的备考时间开始于2017年,不过前面的一年半大概是浪费的。因为刚来美国,很多地方不适应,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学习也没有找对方法。真正有效的冲刺复习是从2018年年底开始的。为了考试复习,把一份在家的工作辞掉了,冲刺了半年,考完了step 1。成绩虽然不算高,但达到了自己预期——231,是大多数年份内科match的平均分。

之后用了四个月考完step 2 CK,这一部分比较轻松,因为毕竟有十几年的临床经验做底子,考分属于中等偏上,247。Step 2 CS因为有不少IMG失败的教训,所以没有敢马虎,花钱上培训班,请tutor。用的时间不算长,一个月搞定,但花钱最多。等ECFMG证书拿到手,已经是2020年3月,当年的match季节已经结束。但我还是花了一点钱进入系统,试验了一下录入信息、上传照片,顺便把学校的文件要到了,这样下一个申请季,这些就不用再费劲了。

疫情lockdown之前,我幸运的又回到了那家公司,继续在家里做一些文案工作贴补家用。老婆工作很忙,我的工作空闲正好可以多带带孩子。

等到9月份系统开通,我早早就完成了所有的文件。我准备申请的是内科和病理,内科毕竟是我的老本行,不想放弃,病理不仅是我这种条件IMG的优选专业,而且我本人从上学就比较喜欢病理,做消化内科的时候对病理也有一些心得。

推荐信方面,要感谢纽约的华人前辈们。我的所有6封推荐信:三封内科、三封病理,都是来自华人医生。病理科前辈何刚老师是第一个带我入门的人,不仅专门给我写了推荐信,还介绍我到法拉盛的内科诊所见习。除了这些实打实的帮助,还有很多华人医生,也给了我珍贵的建议。纽约华人医师协会举办的mock interview也给了我很多历练。

我的personal statement给三个人看过,他们都给出了宝贵的意见。但是归根结底,既然是personal statement,一定是personal的东西。别人可以在格式、篇幅,以及必要组成上给我建议,但整个故事需要是自己的。我的personal statement整体就是讲了一个故事,讲我为什么学医,以及为什么最后想要跑到美国来学医。我内科医生的阅历足够丰富,所以讲故事只需要去粗取精就可以了。病理则是要说服自己和别人。我特意讲了自己考研时的故事,那时我最先选的专业是neurology,neurology专业满员了才把我调到内科。我是做了内科才喜欢上了内科。总之中心思想是:学什么专业是一个工作,我真正爱的是医学。

10月份系统向PD们开放之后,decline letters向雪片一样纷至沓来。开始还和项目主管们客气一下,补充一下自己正在准备step 3,马上就能考出来(到12月真的过了)。最终快到了一月,我也只有一个病理的面试。

我的网络检索能力超过社交能力,所以今年的网络面试其实对我是有利的。在我看来,提前在网上搜索每个interviewer的简历、社交媒体账号是必须做的。面试的第一个interviewer是他们的住院总,从他的facebook上看是一位足球迷。面试的时候问我有什么爱好,我当然不能说自己是球迷(我是足球盲),但我确实在大学的时候跟着球迷同学看过世界杯、欧洲杯,也知道资深球迷一般的偏好球队是技术型的荷兰、西班牙之类。所以我就说“虽然我不是球迷,但很喜欢看足球比赛”。他当然没有时间和我探讨足球,但无疑这句话给他留下了印象。

眼看面试季即将结束,貌似我的结果就是这一根独苗,成则成,不成则明年。我已经开始为明年的申请开始做准备了,包括应聘临床试验协调员、去做志愿者、考医学翻译证等等。

在此之前,我曾经在住院医师交换网站(residentswap.org)注册过会员。这是一个付费注册网站,会自动发布一些住院医师空缺或交换的信息。每次收到相关的信息,我都赶紧按照邮件里的消息发邮件询问。大部分没有回应,但一个回应足以改变一切。

这个足以改变一切的回应发生了。某天晚上我浏览邮件的时候,一封内科面试邀请函差点被我忽略掉。这个面试邀请不是通过ERAS发出,而是直接由项目的coordinator发出的。之所以这样发出,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新开的项目,尚未通过AAMC的认证。按照NRMP的规则,假如你申请的这个专业你一个面试也拿不到,那今年的soap你都不要指望,unmatched的programs不会对你开放。这个面试至少是一把打开内科SOAP的钥匙。

不想再重复别人重复了千万遍的面试技巧。说实话,我也没有什么技巧,硬说有技巧的话就一个:be yourself。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按照自己的风格去说就行了。我也看过一些关于面试的问答技巧,但看过之后我并不想照做。比如那个众所周知的陷阱问题:what is your weakness。我直截了当的告诉interviewer:“你可能知道关于这个问题网上和书上有很多标准回答。但我还是想坦诚的告诉你,我不是一个很善于说话的人。尽管多年的行医经历已经训练我必须精通交流,但我依然不是一个能说和会说的人。”对方对我这个回答十分赞赏,大概他是听了太多标准答案了。

当然有些red flag是不能碰的,毕竟面试官不是你的朋友,他的最大关切是自己的项目。“不太能说”应该还不算太大的毛病,如果说自己有时候不能控制情绪就成了大问题了,尽管你可能只是在某个特殊情况下发了一次火。但这种场合你要说出来别人一定会认为你经常发火。

这个项目面试完以后我感觉非常好。尽管按照以往的统计,一个专业内能够拿到7个面试才有把握,但我之所以觉得有戏是有充足理由的。第一,这个项目计划是招16个人。第二,把邀请面试时给的可选时间段数,乘以我当天面试的人数计算,总共面试的人数可能不到二十个。按照match的算法,只要我能被rank到16名以内,基本就是稳稳match。即便是16名开外,排我前面的人也不会每一个都把这个项目rank到第一,只要我把这个项目rank到第一我依然是优先的。

这个时候唯一的关键障碍是他们能否通过AAMC的认证了。谢天谢地,在我们面试之后,ranking list开始前,他们终于通过了认证。Coordinator通过邮件提醒我们的时候,特别用加亮的文字告诉我:the Interview Committee was impressed with your credentials and with your interview。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句套话,但感觉很受用。

Ranking没什么悬念,无非是把两根苗谁排第一的问题。因为不能确定自己将来是否还会做fellow,而病理就业fellow似乎是必须的,所以我把内科排到了第一位。当然更关键的原因是我推测内科这个项目把我排到他们名额内的可能性更大。

3月4日list锁定之后,就是无所事事的等待了。我这个人从小有做白日梦的习惯,会幻想自己match之后的场景,这样的习惯可以减轻很多焦虑。但随着3月15日match结果公布的临近,我还是免不了紧张起来。这毕竟决定了我们一家未来的生活,还有我下半生的事业。

我试着从网上找以前别人match上的激动视频,和看国内其他考生match上的体验,希望可以通过共情平复情绪,但发现这些视频和感受大多和我无关。因为人家喜悦和激动的不是match上,而是是否match上一些金贵稀缺的专业,比如整形、骨科、神外等等,以及梦想中的名校名院,比如霍普金斯啦、梅奥啦等等。而我这个条件的考生是不会奢望那些的。期望不一样就体会不到人家的喜悦。

这种紧张,在今天上午到达了顶点。

九点吃完早饭,送下孩子。

十点坐在电脑前发完今天文案,开始等待。

十点半老婆问我要不要喝杯咖啡。然后就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进到NRMP里面看了一下没什么变化。

记得网上有人发帖一般10:55就会收到邮件,10:54我刷了一下还没有。

10:55刷了一下,我一下子蹦了起来。我看到了那句朝思暮想的“Congratulations, you have matched!”老婆一时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等我给她看手机上的邮件她才明白过来。我们没有相拥而泣,不过也差不多了。

虽然已经离开临床工作三年多了,但骨子里依然是一个临床医生。刚出国的前半年最难熬,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临床戒断综合征”这种病,如果有应该我就是。虽然我现在所做的工作也和医疗相关,但那是处于食物链中间的商业活动,与站在医疗食物链顶端的专业人员完全不是一个感觉。不是多年的临床医生,大概无法理解这种重新与专业世界相连的感觉。这种幸福感的强烈,大概只能与当年考博被录取,第一篇SCI论文被接收可以媲美。

今后的路还很长,必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完成住院医培训,后半生继续做我的医生。因为我知道这来的多么不容易,所以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我轻易放弃。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 万

43 239 140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4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