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IBD炎症性肠病基础学习

发布于 2021-03-15 · 浏览 3795 · IP 云南云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5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推荐

IBD炎症性肠病

是一类与免疫相关的病因未名的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和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有终生复发倾向。

(一)溃疡性结肠炎

一、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是:

1.病因未明

2.累及直肠和结肠

3.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病变层次主要限于:粘膜与粘膜下层

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

二、病理

1.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2.多数在直肠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结肠、横结肠OR全结肠,5%可累及回肠末端,称倒灌性回肠炎。即是倒灌性炎症。

3.活动期:粘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

(1)镜下见:

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发生在隐窝上皮(隐窝炎)、隐窝内(隐窝脓肿)及表面上皮。当隐窝脓肿融合破溃,粘膜出现广泛的小溃疡,可逐渐融合成大片溃疡。

     (2)肉眼见:

          1.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糜烂及溃疡。

2.因病变层次在粘膜及粘膜下层,未及肌层,故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腹腔脓肿少见。

3.少数重症患者累及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或者浆膜层时,常发生急性穿孔。

缓解期

1. 结肠炎症反复发作过程中,粘膜不断破坏和修复,致正常结构破坏,

显微镜下观察隐窝结构紊乱,表现为腺体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等萎缩改变。可形成炎性息肉。

     2.溃疡愈合致瘢痕形成及粘膜肌层、肌层肥厚,使结肠变形缩短、结肠带消失,甚至肠腔狭窄。少数可癌变。

三、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表现

 1.1腹泻伴粘液脓血便(活动期重要表现)

     大便次数、便血程度反映病情轻重, 轻者2-4次/天,无便血or少;重者可>10次/天,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

     粪质与病情轻重有关,多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

     直肠病变重可有里急后重表现;

     腹泻:是炎症导致大肠粘膜对水钠吸收障碍、结肠运动功能异常有关;

     粘液脓血:是炎症渗出、粘膜糜烂、溃疡所致。

1.2腹痛

   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或减轻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

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

   轻型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

1.3其他症状

   腹胀、严重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二)全身表现

1.在中、重;型患者出现,轻型无全身表现;

2.活动期常有低热或者中热,高热提示有并发症,或重症且起病急者;

3.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三)肠外表现

 1.可伴有多种肠外表现: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口腔复发性溃疡;

 2.这些肠外表现随结肠炎控制或结肠切除后可缓解或恢复;

 3.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可与UC并存。

(四)临床分型

    1.临床类型:

      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

      慢性复发型: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2.病变范围:

直肠型(E1)

左半结肠型(结肠脾区以下)(E2)

广泛结肠型(扩展至结肠脾区以上)(E3)

     3.病情分期:活动期及缓解期

     4.活动期严重程度:有两个评分系统

        根据大便次数粗略评估:<4次/天 轻度

                               4-6次/天 中度

                               >6次/天(血便)  重度

四、并发症

1.中毒性巨结肠:在重症UC患者中5%比例,一横结肠为重;

  低钾、钡剂灌肠、结肠镜检查、使用胆碱能药物、阿片类制剂诱发;

2.癌变

3.其他并发症:肠道大出血,急性肠穿孔,肠梗阻。

五、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1.血红蛋白轻度、中度、重度下降(依据病情);

     2.血沉增快或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

(二)粪便检查

     1.肉眼观察:常有粘液脓血便;

     2.镜下观察:红细胞及脓细胞;

     3.急性发作期:可见巨噬细胞;

     4.粪便病原学检查:排除感染性结肠炎;

(三)结肠镜检查

    1.结肠镜检查是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2.应做全结肠及回肠末端检查,并取活检;

        3.溃结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从肛门直肠逆行向上扩展;

内镜下的重要表现有:

1. 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脆性增加、出血。可附有脓性分泌物

2. 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糜烂或多发性浅溃疡

3. 慢性病变见假息肉及桥状粘膜,结肠袋多变钝或消失。

六、诊断(即粘液脓血便,绝无病原体—即排除非感染性肠炎)

1.持续或反复 发作性腹泻和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2.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缺血性肠病、肠结核、克罗恩;

3.肠镜下典型改变至少有1项;及活检满足1项

七、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

 有菌痢病史

 粪检可分离痢疾杆菌(取粘液脓血分泌物阳性率较高)

     抗菌药物治疗有效。

2.阿米巴肠炎病变:

     主要侵犯右侧结肠,左侧可累及,

     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之间的粘膜多属正常

     粪检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血清抗阿米巴滋养体抗体阳性

     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血吸虫病

有疫水接触史

常有肝、脾大

粪检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幼阳性

镜检在急性期可见粘膜黄褐色颗粒

4.克罗恩病(有时很难鉴别)

病变范围在全消化道,当CD病变单纯累及结肠时,难以鉴别

病变分布呈节段性,以回盲部多见

内镜表现为纵行溃疡,鹅卵石样外观,病变间粘膜外观正常(节段性)

活检:裂隙状溃疡、非干酪性肉芽肿、粘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

5.大肠癌

6.肠易激

八、治疗

(一)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营养;

(二)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

1.1柳氮磺嘧啶(SASP):使用轻中型或重型经GC治疗有缓解者的维持治疗。

                   有效成分是经肠菌分解的5-氨基水杨酸(5-ASA).

1.2   5-ASA的特殊制剂,能到达小肠、回肠末端、结肠发挥药效;

有美沙拉嗪、奥沙拉秦、巴柳氮;

与SASP相仿,但不良反应少,价格高一些。

  2.激素

  3.免疫抑制剂

  4.手术治疗

  5.活动期治疗方案的选择

  6.缓解期维持治疗: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剂量为活动期的半量;

九、预后

慢性病程,终身复发性疾病。

要点:

1. UC病因不明,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2. 大多数累及直肠与结肠,层次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

3. 临床表现为慢性或亚急性腹泻和粘液脓血便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4. 一线用药为氨基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激素无效或依赖需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

(二)克罗恩病

一、定义:

克罗恩病是:

1. 病因不明;

2. 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

3. 多于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肛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

4. 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

5. 临床特点: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

6. 可伴全身表现:发热、营养障碍等;

7. 肠外损害:关节、皮肤、眼、口腔粘膜、肝等;

8. 有终身复发倾向,重症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 

二、病理

1.最多数(约半数)同时累及回肠末端及邻近右侧结肠;

 其次为只累及小肠者(多在回肠);

 约20%局限在结肠(右半结肠多见);

 病变可同时累及阑尾、直肠、肛门;

 但累及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即上消化道)较少见。

2.肉眼观CD特点

 (1)节段性或跳跃性,非连续性;

 (2)粘膜溃疡特点:

       早期鹅口疮样溃疡,

          随后溃疡增大, 形成纵行溃疡深“裂隙”溃疡,将粘膜分割为鹅卵石样外观;

 (3)累及肠壁全层,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

3.组织学特点:

    (1)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由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构成),且可发生在肠壁各层和局部淋巴结;

 (2)裂隙溃疡,可深入粘膜下层或者肌层;  

     (3)肠壁各层炎症,伴充血、水肿、淋巴管扩张、淋巴和纤维组织增生。

4.其他:

 (1)肠壁全层病变致肠腔狭窄可发生肠梗阻;

 (2)溃疡慢性穿孔可引起局部脓肿内漏/外漏

 (3)肠壁浆膜层纤维素渗出、慢性穿孔均可引起肠粘连

三、临床表现(不同病例差异较大)

起病隐匿、缓慢进展,自发病至确诊需数月至数年;

病程呈慢性,长短不等的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终生复发疾病;

少数起病急性,可表现为急腹症,酷似阑尾炎或急性肠梗阻。

(一) 消化系统表现

1. 腹痛:最常见

        多位右下腹/脐周,间歇发作,常为痉挛性阵痛/腹鸣;

        常进餐后加重,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腹痛可能由于肠内容物通过炎症、狭窄肠段,引起局部痉挛。

2. 腹泻:常见症状

     主要由病变肠段炎症渗出、蠕动增加及继发性吸收不良引起;

     病程早期呈间歇发作腹泻,后期可转为持续性;

     粪质多为糊状,无肉眼脓血;

累及远端结肠/肛门直肠者,可有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

3. 腹部包块:占10%-20%

         多位于右下腹/脐周;

         固定腹块提示有粘连,多已经有内漏形成;

         腹块是由于肠粘连、肠壁增厚、内漏、局部脓肿形成所致。

4. 瘘管瘘管形成是CD的临床特征之一,是与UC鉴别的依据。

         因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而形成;

         分内漏和外漏:内漏可通向其他肠段、肠系膜、膀胱、输尿管、阴道(就是漏到其他器官内?)、腹膜后等处;外漏通向腹部、肛周皮肤(漏向外界?)。

5. 肛门周围病变:见于部分结肠受累者

      包括肛门直肠周围漏管、脓肿形成、肛裂等病变;

(二)全身表现(CD的全身表现较多且较明显)

1. 发热:常见的全身表现

        与肠道炎症活动继发感染有关;

        间歇性低热、中度热常见;

        少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甚至长时间不明原因发热后才出现消化道症状。        

2. 营养障碍:

         慢性腹泻、食欲减退及慢性消耗等因素所致;

         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

         处于青春期前患者常有生长发育迟滞。

3.肠外表现:

          CD可有全身多个系统损害,因而伴有一系列肠外表现;

            口腔粘膜溃疡、杵状指(趾)、关节炎、结节性红斑、葡萄膜炎、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四、并发症

肠内并发症:

肠梗阻最常见、 其次为腹腔内脓肿、 偶尔有急性穿孔or大量便血;

   直肠或结肠粘膜受累者可发生癌变;

 肠外并发症:

   胆结石症(系胆盐的肠内吸收障碍引起);

   尿路结石(可能与脂肪吸收不良使肠道内草酸盐吸收过多有关);

      脂肪肝(比较常见)(与营养不良及毒素作用等因素有关)。

五、相关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贫血常见;

     白蛋白常有降低;

     活动期:可见WBC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

     OB(+);

     有吸收不良综合征者:粪脂排出量增加,并有相应吸收不良改变;

(三)X线检查:

小肠病变---胃肠钡餐检查;

       结肠病变---行钡剂灌肠检查。

  X线表现:

肠道炎性病变,可见粘膜皱襞粗乱、纵行溃疡or裂沟、鹅卵石征、多发性狭窄、瘘管形成等;

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跳跃征(因病变肠段激惹及痉挛,钡剂快速通过而不停留);

           线样征(钡剂快速通过留下一细线条状影/因严重狭窄致);

           由于肠壁深层水肿,可见填充钡剂的肠袢分离。

 CT/B超对腹腔脓肿诊断有重要价值

(四)结肠镜检查:

      行全段结肠及回肠末端检查;

       病变呈节段性(非连续性)分布; 

                见纵行溃疡、溃疡周围粘膜正常or增生呈鹅卵石样;

        病变之间粘膜外观正常(非弥漫性),可见肠腔狭窄,炎性息肉;

        病变处多部位深挖活检,有时可在粘膜固有层发现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或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因CD为肠壁全层性炎症、累及范围广,故诊断应用X线+肠镜;

六、诊断:CD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内镜检查、X线所见进行综合分析;

        诊断要点:

1. 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

2. 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

3. 全壁性炎症改变

4. 非干酪性肉芽肿

5. 裂沟、瘘管

6. 肛门部病变

具备123为疑诊,加上4/5/6任何一项可临床诊断;

有4,加上123中任何两项,也可做临床诊断。

七、鉴别诊断

1.肠结核:

回盲部肠结核与CD鉴别非常困难;两者镜下无差别;

一般纵行溃疡多见于CD,环形溃疡多见于肠结核;

肠结核一般有结核病史、瘘管及肛门周围病变少见;

结核菌素实验(+)有助于鉴别CD;

活检发现干酪坏死性肉芽肿可确诊。

鉴别困难时,建议先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2.小肠恶性淋巴瘤:

         该病可较长时间局限于小肠,部分可呈多灶性分布,难与CD鉴别;

3.UC

4.急性阑尾炎:

     腹泻少见,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WBC增高;

5.其他:

        缺血性结肠炎、白塞病、血吸虫病、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其他感染性肠炎、大肠癌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

八、治疗

(一)一般治疗:必须戒烟、饮食调理及营养补充;

(二)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不同剂型美沙拉嗪可在小肠、回肠、结肠定位释放,故适用于在这些部位有病变的患者。

    2.糖皮质激素:为控制病情活动期最有效的药物,适用中、重型患者,或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无效患者。

        应用GC注意点:

1. 必须排除结核及腹腔脓肿等感染的存在;

2. 初始剂量要足(0.75mg/kg/d);

3. 减量要慢;

4. 大部分患者表现激素依赖,每于减量或停药1年内复发;

5. 对激素依赖者应加用免疫抑制剂。

6. 布地奈德:为新型糖皮质激素,主要在肠道局部起作用,故全身不良反应大大减少,仅用于回盲型轻中度CD。

     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常见严重不良反应为WBC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也会诱发胰腺炎、肝损害。)

     4.抗菌药物:

                甲硝唑、环丙沙星控制病情活动有一定疗效;

                甲硝唑对肛周瘘管疗效较好;

            喹诺酮类药物对瘘有效;

 5.英夫利昔单抗

另维持治疗是需要的:激素对维持治疗无效,且维持治疗时间推荐3年。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795

1 142 1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