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之 新生儿四大生理症状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是正常新生儿在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是体内胆红素浓度过高出现的皮肤黏膜黄染现象。

病因
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
1.胎儿出生后由于血氧分压突然升高,红细胞破坏过多,旁路胆红素来源增多,胆红素氧化酶含量高。
2.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肝脏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功能差。
3.肝-肠循环不成熟。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使新生儿血中胆红素增多而发生黄疸。由于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所以称为生理性黄疸。
临床表现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表现的特点是,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时最严重,足月儿一般在7~10天消退,早产儿一般在2~4周消退。此外,黄疸一般都是轻度的,孩子也没有其他不适症状。
一般表现:除面颊部皮肤和巩膜可见轻度黄染外,无其他异常临床症状、体征。
检查
1.三大常规
血、尿、粪便常规检查。
2.血生化检查
正常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20.6µ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µmol/L(15mg/dl),肝功能检查正常。
一般无须特殊检查,必要时可做B超,X线等检查。
鉴别

诊断
1.一般情况良好,无异常症状、体征,血清胆红素不超过生理界限,黄疸出现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决定,无病理因素,即可诊断。
2.黄疸多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第4~6天达高峰。
3.我国正常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峰值较高(204±55μmmol/L,11.9±3.2mg/dl),血清TSB峰值超过220.5μmmol/L(12.9mg/dl)者占34%,胆红素平均峰值的第95百分位为303.18mmol/L(17.7mg/dl),这些数值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的新生儿。
治疗
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黄疸期间注意水分和热量的供给,口服葡萄糖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生理性黄疸减轻和促进黄疸的消退。
生理性贫血指的是孕妇与婴儿分别在妊娠与生长发育中所产生的一种贫血。这种贫血不是因为造血物质不足,也不是因为骨髓的造血功能异常,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儿生理性贫血,指的是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加之婴儿生长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 、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生理性贫血的经过呈自限性,一般不需治疗,3个月以后由于贫血本身对造血的刺激,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贫血逐渐恢复。随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又缓慢增加,约在12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病因
胎儿在子宫内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血氧饱和度约45%,缺氧使体内红细胞生成素(人体内一种促进骨髓造血的激素)合成增加,所以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出生时红细胞数约5.0~7.0×1012/L,血红蛋白约150~220g/L,生后一周由于生理性贫血血红蛋白逐渐下降,直到第八周后才停止,2~3个月时血红蛋白降至约100g/L,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早产儿生理性贫血出现早而且较重,在生后3~6周时血红蛋白可下降至70~90g/L,生理性贫血产生的原因有:
⑴小儿出生后建立了肺呼吸,血氧饱和度由胎儿时期的45%升至95%,血氧饱和度成倍的增加使红细胞生成素明显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下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⑵胎儿红细胞的寿命比出生后制造的红细胞寿命短(胎儿红细胞寿命约为45~70天,生后制造的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生后胎儿红细胞逐渐破坏;
⑶生后3个月是体重增长最快的阶段,血容量增加很多,红细胞被稀释。
治疗
生理性贫血是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现象,呈自限性,无需治疗,3个月以后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增加,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又会逐渐增加。但应注意饮食中必须富含造血所需物质,如果血红蛋白下降至小于70g/L或合并其它疾病时,应考虑少量输血,最好是小量输红细胞。大量输血可抑制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不利于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

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3天,由于胎粪的排出、胎脂的吸收及丧失水分较多,加上初生孩子吸吮能力弱、吃奶少,可以出现暂时性的体重下降,甚至比出生时的体重还低,临床上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到出生第3~4天,体重减轻可达出生体重的6~9%。如:出生时体重3700克,到第3~4天可以减轻222~333克,此后,随着孩子吃奶量的增多,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逐步调整,体重会逐渐增加,恢复到出生时体重。若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10%,或生后第10天仍未回升到出生时水平,那就不是正常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了,应该找找原因,是否喂养不当、奶量不足,还是小孩生病了。

生理性腹泻是指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多,甚至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一定很多,其中含少量水分,一般没有特殊腥臭味。生理性腹泻的婴儿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多无其他症状,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病理
我们知道,婴儿的消化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给婴儿吃的食物超过其承受能力,就会发生腹泻。比如,将牛奶里的水分蒸发掉一半,制成所谓蒸发奶,然后用这种奶不加稀释地喂养婴儿,就可能有部分婴儿因奶内营养成分太高而发生腹泻。

再者,母乳的成分由于民族、饮食习惯、健康状况以及个体差异而有很大差别,有的母乳汁内含的营养成分不足,造成婴儿营养不足,而有的母乳汁内含的营养成分超过婴儿的需要,其多余的部分便随腹泻而排出体外,所以患“生理性腹泻”的婴儿,尽管从大便中排出一些营养成分,已经吸收的营养成分还是比一般孩子多。

预防
如果生理性腹泻是由人工喂养造成的,那么只要注意调整喂养习惯即可;如果生理性腹泻是由母乳原因造成的,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换奶,当改吃牛奶或其他乳品后一般都能奏效,药物治疗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我们知道,婴儿吃奶的目的,就是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其机体正常功能和生长发育。排便的意义在于,既保证营养,又能排除消化道内的废物。既然 “生理性腹泻”并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所以完全可以不必因为大便次数多而舍弃母乳,改换牛乳或其他乳制品。
治疗
“生理性腹泻”患儿也无需药物治疗,因为,治疗腹泻的药物均有抗感染、收敛、助消化等作用,而“生理性腹泻”既不是消化道感染,又不是消化不良,故没有用药的必要,且“是药三分毒”,对婴儿也没有益处。
对“生理性腹泻”婴儿应加强护理,应及时换尿布,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阴部,并用软膏涂抹,否则就有可能引起臀部皮肤发红,甚至局部感染。此外,对“生理性腹泻”婴儿,应警惕在此基础上发生“病理性腹泻”。如果大便次数突然增加,大便内水分增多,有臭味,就很可能有其他因素加重了腹泻,此时应该寻找原因,去除造成腹泻的新因素,积极给予治疗,直到恢复平时状况为止。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