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整形(2)-缝合眶隔周围组织技术
1. 缝合眶隔与腱膜的融合部(White Line,Kiss Technique)
解剖图:黑色的点状线是眶隔后壁与提肌腱膜的融合部位,当上提睑板时,观察到静态的白线是最先传导动力源的组织结构,我们称之为白线,一般在睑板上缘上3-4mm。
白线的辨别(闭眼/睁眼)

在该结构发现的基础上,该手术的方式即将白线与下唇的眼轮匝肌进行缝合,不要求切除任何的睑板前/眶隔的组织,其实这是有争议的:当然完全裸露睑板,会显得凹陷感/台阶感,不自然,瘢痕增生明显的,但是完全保留也会造成线结易脱落,持续效果不明显等。作者观点:可以侧边眶隔小切口,去除部分眶隔脂肪,但不建议向下释放眶隔脂肪,这会对线结压迫,会使之容易脱落,也因为此,该手术不适用于上睑肿泡感明显的年轻求美者。同时,作者指出缝合白线是牢固的,不同于单纯改良缝合法的重睑。
手术操作模式图

但问题的关键就是鉴别出白线,这也是该方法的难点,还有一个关键是不同于任何的缝合方式,均是在睑板前这一平面做重睑线形成,该方法的重睑线重新连接的平面在睑板上方(白线-眼轮匝肌),因此适用于二次修复,尤其是在睑板前粘连,形态不自然,多重睑外观的患者中。还有术中一般不打开眶隔和不剥离切除下唇组织,因此术后恢复快。
2. 缝合眶隔与腱膜连接的增厚部(SAJT)
该手术方式:首先切开皮肤,切除睑板前部分多余的眼轮匝肌和睑板前脂肪,利于暴露眶隔组织。我们将眶隔前壁和眶隔后壁相结合的部分(包括部分腱膜),称之为连接的增厚部(SAJT),解剖认为该部分组织与上睑提肌腱膜连接紧密,作为有效的动力源传递,操作中在增厚部上方3-5mm切开眶隔组织,向下剥离SAJT,形成眶隔膜瓣,采用内缝合的方式:下唇的皮肤-皮下组织-眶隔膜瓣,最后行上下唇皮肤的缝合,术中可以根据脂肪和睑睫毛的上翘程度考虑是否切除眶隔内脂肪和调节内缝合位置。
手术操作模式图

该手术方式的优点:SAJT可起到纤维连接的作用,直接将动力源的牵拉传递到皮肤上,类似于上篇提到的提肌腱膜瓣,是生理性和动态性的重睑,但不破坏睑板前的筋膜和腱膜组织。同时操作更简单,其次是在静态下,无凹陷感,因为去除的睑板前脂肪和部分眼轮匝肌被SAJT填充,也更加自然。
3. 缝合眶隔返折组织
该手术方式:首先切开皮肤,从睑板上向下分离2-4mm,去除2-4mm宽度的下唇部分的皮下组织和眼轮匝肌(保留睑板前筋膜),再水平切开眶隔组织并向下翻转,行眶隔返折组织-睑板前筋膜-遗留的部分眼轮匝肌的内缝合,最后再行皮肤-眼轮匝肌-眶隔-睑板前筋膜-眼轮匝肌-皮肤的外缝合。
手术操作模式图

该方式特关键点:1.既不像经典法完全去除睑板前的组织(易瘢痕粘连外观),也不像Park法完全保留(不稳定易脱落),只适当去除2-4mm的睑板前眼轮匝肌和脂肪等组织;2.既有外缝合的组织粘连,又有内缝合的组织粘连,重睑更加稳定,眶隔翻转的部分在内缝合时填充至下唇切除的组织凹陷中,静态观察无台阶感也更自然。
以上的方法均是通过眶隔组织作为动力源传导的媒介,每一种方法都说自己是更接近生理性的动态重睑。没有量化的指标去对照评估,更多的是病例描述和经验之谈。我认为:任何一种手术方法,并不需要过分的追求炫技的操作,熟悉的才是适合的。但通篇看来,几个原则需要遵循:1. 精细化分层的解剖操作;2. 尽量满足上篇提到的三要素;3.尽量做内外双缝合(形成重睑线的单独缝,皮肤单独缝)。
参考文献:
DOI: 10.1007/s00266-019-01492-5
DOI: 10.1007/s00266-019-01454-x
DOI:10.1097 / GOX.0b013e318293dc69
DOI:10.1097 / SAP.0000000000001650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