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新发现 —— 结肠去结肠袋形变
最近连续收治了两例慢性腹胀腹痛,疑有术后肠粘连患者,实施人工气腹CT腹膜腔三维成像,未发现任何腹腔粘连现象,也没有其它的异常,即使继续进行腹腔镜探查手术,也不能给患者带来实际效益,于是劝说患者放弃探查出院了。回顾这样索然无味的诊疗过程,复习其腹膜腔形态图像,意外地注意到两例患者均有左半结肠形态的去结肠袋现象,而这一异常为过去诊疗所忽视。号称“带袋垂”的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是结肠正常形态的三大特征。结肠肠壁纵向平滑肌集中增厚形成三条结肠带,和肠壁环行平滑肌共同约束肠腔,而产生节段性袋状膨出,是为结肠袋。结肠袋存在的生理意义少有文献阐述,结肠袋消失的现象临床更少见报道,故作个案报告,望引起同道的兴趣和重视。
左半结肠去结肠袋后,呈现光滑的小肠样外观,然而其腹膜间位器官的特征仍存,气腹CT腹膜腔三维成像右侧卧位图像可以清晰辨识。结肠去结肠袋的形态异常临床意义,有望成为探索研究结肠功能形态和相关症候相互关系的重要标识。
例一, fanjun,女,51岁,ID号:Y4456604,住院号:10334A ,山东青岛居民,2021-02-23 因间断腹痛、腹胀8月余入院。患者2006年青岛复兴医院行剖宫产手术,顺利出院。2015年因“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剖腹探查、双侧囊肿切除术,痊愈出院;2015年7月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愈出院;2020年6月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子宫及附件切除术,痊愈出院。自述腹腔镜下子宫及附件切除术治愈出院后8个月来间断腹痛、腹胀,以脐下为著,无规律,与饮食、体位无关,有夜间痛醒,多次口服匹维溴铵片后缓解,曾间断就诊中医院治疗,效果差。行胃、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查体腹平坦,下腹部横向切口瘢痕10cm,愈合好。腹壁皮肤见热敷后不规则色素沉着,余正常。

图1-1:例一腹壁形态

图1-2:例一 降结肠去结肠袋形变

图1-3:例一横结肠去结肠袋形变

图1-4:例一回盲部及右半结肠形态正常
例二,malin,女,40岁。ID号:Y4446269,住院号:09612A ,江苏无锡居民,2021-01-21 因间断性腹胀痛14年,加重2年余入院。患者2007年在南通虹桥医院行腹腔镜下双侧输卵管疏通术,后开始出现全腹胀痛,无规律,受凉及饮食不当多加重,夜间较白天明显,每日均有排便,排气后有缓解。2010年在无锡妇幼保健院行剖腹产手术,痊愈出院;患者多次就诊无锡市中医院、北京中医院长期服用中药汤剂进行调理,效果欠佳。近2年来患者自感腹部胀痛较前加重且频繁,食欲差,需使用开塞露辅助排便。胃镜、结肠镜检及钡灌肠未见明显异常改变。查体腹平坦,下腹部横向切口瘢痕10cm,愈合好。

图2-1:例二腹壁形态

图2-2:例二乙状结肠去结肠袋形变

图2-3:例二降结肠去结肠袋形变

图2-4: 正常的左半结肠形态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