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的发展历史

注:
马葵芬药师,很能干的,我交往过。
2021-03-03,辛老师
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的发展历史
https://mp.weixin.qq.com/s/y-PGTGXvkofRXcuRoaiWmA
免疫抑制剂类药物的发展历史
原创 马葵芬 移植药友 昨天
收录于话题
#肾移植用药
1个
免疫抑制剂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一类药物,可通过多种途径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临床上用以预防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或某些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和应用是20世纪器官移植领域的重要突破,随着移植外科医生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免疫抑制剂的发展也从未停滞。手术与药物的联合让器官移植患者获得了长期有效的存活。这篇文章将为读者介绍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
1
硫唑嘌呤时代
硫唑嘌呤于上世纪40年代首次被人工合成,起初用于治疗白血病。在之后的实验中科学家逐渐发现了其具有的免疫抑制效果。并最终在1963年,由Joseph Murray等首次联合应用硫唑嘌呤和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获得成功。“硫唑嘌呤+激素”方案持续影响器官移植界长达20余年。

但是,该方案强烈的骨髓抑制效应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副作用,常常严重破坏患者免疫系统及胃肠道黏膜,使得术后移植物1年存活率只有约50%。并且硫唑嘌呤只能用于预防排斥反应,而不能逆转已经发生的排斥。现在的临床应用中已经被麦考酚酸类药物大量取代。
2
环孢素与吗替麦考酚酯的问世
1972年瑞士科学家Jean Bore从真菌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出了具有强烈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合物——环孢素。同一时间,以吗替麦考酚酯(赛可平、骁悉)、麦考酚钠肠溶片(米芙)和咪唑立宾为代表的另一类免疫抑制剂也相继问世,硫唑嘌呤开始逐渐被它们取代。“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激素”的方案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环孢素软胶囊

吗替麦考酚酯胶囊
但是环孢素的毒副作用依然较大,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肝肾毒性最为明显,肾功能不全者应用环孢素很可能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而且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仍然在20%左右,抗排异反应的效果也并不特别理想。
3
他克莫司的出现与近期发展
他克莫司(又名FK506)1984年首次被分离得到,并于1989年首次用于器官移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他克莫司作为与环孢素同一类型的免疫抑制剂,其免疫抑制效能约为环孢素的30~100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也降低至10%左右,而且肝肾毒性更低,因此成为了环孢素的替代品。直至今天,他克莫司依然是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核心。

再之后,研发人员相继开发出了西罗莫司、单克隆/多克隆抗体类(如“舒莱针”巴利昔单抗、“即复宁”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以及多种新型免疫抑制剂,为器官移植病例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进一步降低了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国内外学者仍然走在新型免疫抑制剂改良和研制的光明大道上,不断奋力前行。
部分素材来自互联网
撰稿:安元亨
编辑:安元亨
审核:马葵芬
移友们若有移植后用药或生活疑惑,可来我院“移植药学”门诊咨询就诊!
出诊时间:每周五 下午
挂号科室:专科门诊--移植药学
地点:庆春院区1号楼 4层 B - C区间 10号诊间
您还可以下载“掌上浙一”APP,在“网络诊间”部分搜索“马葵芬”;或在支付宝“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生活号中选择“药师咨询”,随时随地为您提供帮助~

马葵芬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