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谢海洲论治口腔溃疡

发布于 2021-02-28 · 浏览 1125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7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口疮病有久暂,症分虚实,新发者易图,久病者难疗。其与心、脾、小肠、胃诸脏腑息息相关,病因病机非止一端。



01


早在《内经》一书中,不仅已有“民病口疮”之说,而且关于其病理也有论述。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素问·气厥论》)。


王冰注云:“小肠脉,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故受热已,下令肠膈塞而不便,上则口生疮而糜烂也。”


明确指出了口疮一病与心、胃、小肠、膀胱等脏腑有关。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世对本病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所以也日趋完备。


如《医贯》中说:“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


《医林绳墨》中说:“五脉之气,皆统于脾。凡七情六欲五味皆能致病,治当因病而求之。”


《医宗金鉴卷四十二》中说:“口糜泄泻虽云热,上下相移亦必虚,心脾开窍于舌口,小肠胃病化失职”等,所云极是。


在治则上,《证治汇补》更进一步指出:“若服凉药不愈者,此中焦元气不足,虚火上炎,又当温补。”



02


由此可见,口疮多由七情失调,六欲不节,五味偏嗜引起。


其病理有属热毒上攻者,有属脾胃失调,湿热蕴蒸者,有属气虚、阴虚者。


属实证者,多由火热之毒或温热蕴郁心胃二经,上蒸口腔所致;属虚证者,以中焦虚寒,元气不足,虚火上炎为多。


新病多实,久病多虚,而虚实夹杂证亦屡见不鲜矣。


临证中病机属湿热蕴蒸而致口疮的,较之心胃之火上炎者,病情更加缠绵。以其湿热胶结,徒清热反碍湿,纯化湿则更助其热,施治不当,最易迁延,转成痼疾。


又热盛为毒,必伤阴分,若调治失当,过服苦寒,更劫阴精;“壮火食气”邪气久羁不除,亦损正气。


一般常见的累年不愈的口疮之疾,即今之谓慢性口腔溃疡者多属此类,概言之,一日湿热,二日气损,三日阴伤,为其病机的大要也。


诊治时,务须仔细辨认孰者为实,孰者为虚,孰者为本,孰者为标,孰者先治,孰者后调,宜详为剖析,然后图治,勿泥清胃泻火一法。




03


曾治一妇女,时某,35岁。据述口腔溃疡多年,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近日溃疡波及唇、鼻腔,纳少不欲食,胃脘不舒,大便秘结,三四日一行。素有失眠多梦、纳呆腹胀、大便不调、倦怠乏力等症。舌质红,苔黄腻厚,少津,脉沉细滑。


此系心脾素虚,湿热内蕴,熏蒸于上之候,属本虚标实之证。拟清热利湿解毒之法:


处方:生地20克,木通10克,当归10克,连翘10克,赤小豆10克,升麻5克,豆豉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瓜蒌25克,土茯苓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另锡类散4小瓶(每瓶0.5克),涂患处。


二诊时,口腔溃疡全部消失,唯失眠乏力,纳少腹胀症状仍在,遂转而以治其心脾为主旨。


处方:黄芩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炙甘草10克,远志10克,桑椹25克,生地15克,瓜蒌15克,枳壳10克,黄芪15克,升麻5克,黄连5克,龙眼肉25克,煅龙牡各25克,水煎服,每日1剂。


进药5剂而愈。


本例病程较长,心脾素虚,又一派湿热蕴蒸之象,倘治其虚,恣用温补,虑其邪热愈炽,若一味攻邪,又恐徒伤气阴,犯虚虚之戒,于病情无益。


标本并重,又恐杯水车薪,无以制其毒热之势,虚实加杂,颇感棘手。


余详审脉证,权衡轻重缓急,遵《内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旨,初诊以清利湿热,治标为主,少顾其本;复诊以治本为主,兼顾其标。面面俱到,有主有从。


先投清利湿热解毒重剂,佐扶正之品,直折其邪,一荡而平;复诊以益气养阴之方,少佐苦寒之品,意在清余热,平补心脾以收全功。


如是邪热得除,心脾得健,湿不内蕴,热不复生,阴阳平和,病焉能再发。

注: 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选摘自《谢海洲医学文集》,谢海洲著,王世民、洪文旭等整理,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4。 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25

1 7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