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B细胞耗竭治疗的进展及机制探讨(第2部分)

丁香园临床病例数据库
证书编号:
towicz
    您的案例《自身免疫性疾病中B细胞耗竭治疗的进展及机制探讨(第2部分)》 经同行评议,被丁香园临床病例数据库收录。
收录时间 2025年5月21日
长按识别二维码
查看病例
发布于 2021-02-07 · 浏览 3739 · IP 四川四川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10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mg

Recent advances in B cell biology|B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

要了解BCDT如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并设计更好的B细胞靶向疗法,我们必须首先了解B细胞生物学的一些基本信息。本杂志上一次回顾BCDT如何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在2006年,自那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里,我们注意到文献中有一些与使用BCDT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新发现。

Activation of B cells|B细胞的活化

淋巴结生化中心GCs)为抗原特异性B细胞和T细胞相互作用提供重要微环境。在小鼠和人的次级淋巴器官(扁桃体、脾脏和淋巴结)的组织切片中很容易观察到GCs。AID(诱导型胞苷脱氨酶)介导的体细胞超突变可能增加B细胞受体(BCR)的亲和力,但也可能降低其亲和力,甚至会产生对自身抗原的亲和力。由于其解剖学结构,GC环境在GC驻留的B细胞之间强加了一个竞争框架,使得那些与抗原亲和力最高的B细胞持续存在,并形成记忆细胞(MBCs)和浆细胞(PCs)。我们对这种GC反应的进一步理解可能会为干扰这种特殊微环境的独特疗法提供信息。

例如,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们对滤泡辅助T细胞(TFH细胞)和调节性TFH细胞如何与B细胞结合的理解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小鼠模型中,驻留在GC的TFH细胞与B细胞的连接促进了一种持续性反应,这种反应通过一系列的前反馈循环过程,包括D40L、诱导性T细胞共刺激因子(ICOS)和BAFF(也称为TNFSF13B),选择出对抗原亲和力最高的B细胞。这种连接让人想起在人类扁桃体中发生的CD40-CD40L驱动的B细胞-T细胞相互作用的类型。虽然超出了本综述的范围,但移除或禁用TFH细胞以防止GC反应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可能策略。

GC并不是B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唯一环境。滤泡外B细胞反应提供了感染期间早期的抗体来源。在小鼠模型中,作用于滤泡外反应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维持高水平的EBI2(也称为GPR183)表达,使这些B细胞远离GC微环境,并上调CXCR4,使其定位于淋巴结的髓索。虽然最初被认为是非依赖T细胞的B细胞反应,但我们现在知道滤泡外反应招募TFH细胞。此外,如肠沙门氏菌亚种等感染模型所显示的那样,滤泡外反应可以促进体细胞的超突变。肠道血清型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其中GC反应很少见。在人类扁桃体和肠道中也发现了由细胞因子BAFF和APRIL(也称为TNFSF13)驱动的卵泡外类别转换。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滑膜和唾液腺中也可观察到滤泡外B细胞反应。滤泡外B细胞活化的途径也是早期和有效的PC来源,因为BLIMP1(也称为PRDM1)在滤泡外B细胞中迅速上调。当在B细胞中表达时,BLIMP1抑制了涉及BCR信号和GC B细胞功能的基因的表达,因此细胞呈现PC表型。

滤泡外反应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事实上,在SLE的MRL/FASlpr小鼠模型中,自身反应性浆母细胞(PBS)不是在滤泡或GC内产生的,而是在淋巴组织的T细胞丰富的区域产生的。此外,在其他易患狼疮的小鼠模型中,产生自身反应性抗体的B细胞可以独立于T细胞在滤泡外区域产生;B细胞生存因子(如BAFF)和模式识别受体(如Toll样受体7(TLR7))在这些B细胞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滤泡外反应明显产生类别转换的B细胞,相反,与文献中较早的发现一致,小鼠和人类的GC主要是非类别转换的IgM+B细胞。由于类别转换抗体在SLE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这一观察结果质疑了以GC本身为靶点作为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在人类中,因为组织不容易获得,很难研究滤泡外的反应。然而,可以从临床观察中做出一些推断。例如,在淋巴结窦隙中发现了所谓的单核细胞样B细胞,它表达CD19,但具有单核细胞样的形态,这些细胞中AID的表达表明可能发生了滤泡外反应。此外,与扁桃体上皮相关的B细胞可以转变为IgG和IgA,并对局部产生的细胞因子作出体细胞超突变,再次提示卵泡外反应。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的卵泡外反应是推测的,因为一些循环中的MBCs是cxcr5−,bcr的体细胞高突变水平相对较低,这表明它们是在GC之外成熟的。

综上所述,尽管我们传统上认为GCs是自身免疫B细胞发生的温床,但靶向滤泡外反应在治疗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也可能有重要作用。

T-bet+ B cells

在过去的十年里已经描述了多个B细胞亚群。其中,表达T-bet(也称为Tbx21)的B细胞可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T-bet是一种转录因子,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产生干扰素γ的辅助性T细胞的标志。然而,T-bet也可以在B细胞中表达,甚至在树突状细胞中表达,在小鼠和人类中都是如此。T-bet+B细胞通常被称为双阴性(DN)B细胞,因为它们既不表达CD27(也称为TNFRSF7),也不表达IgD。虽然DNB细胞是CD27 MBCs,并且CD27通常是 MBCs的标志,但DNB细胞被认为是抗原亲和细胞。

DN B细胞进一步分为DN1和DN2两个子集。高表达T-bet(T-bethi B细胞)的B细胞可以在干扰素γ(由T细胞局部产生)的反应下直接从NBC前体产生,从而成为“活化的幼稚”或DN1B细胞。此外,在SLE患者中,一些T-bethi B细胞具有以IL-21依赖的方式快速分化为PCs的能力,这些B细胞是DN2细胞。重要的是,DN2细胞也缺乏CXCR5,因此滤泡外反应可能对它们的子代有所贡献。正如后面几节所讨论的,T-bethi DN1和DN2细胞在SLE患者中是丰富的。由于T-bethi DN2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反应有快速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的倾向,可能是自身抗体激增的来源,无论是直接致病还是反映普遍的B细胞活化。

T-bet水平也可用于区分小鼠和人类中再循环的MBCs(T-betlow或T-bet−)和那些驻留在脾脏且被淋巴管排除在外的MBCs(T-bethi)。这两个亚群都来自抗原激活的NBCs,但随后出现了分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小鼠中,T-bethiMBCs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MS42)中随着年龄增长的积累可能导致疾病的慢性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尽管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T-bethi-MBCs是否有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的倾向,但它们尤其值得思考,因为许多T-bethi-MBCs并不循环。因此,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否被抗CD20或抗CD19耗尽,尽管少数循环的细胞对BAFF抑制是敏感的。因此,驻留在脾脏(可能还有其他组织,就像在慢性感染中观察到的那样)内的大量MBCs可能还没有完全耗尽,特别是如果它们驻留在缺乏血管的区域。这种驻留在脾脏的MBCs在自身免疫条件下可能致病,特别是在老年人。

Antibody-independent B cell functions|抗体非依赖性B细胞功能。

对BCDT呈阳性反应的患者不一定表现出相应的自身抗体水平下降。在SLE、MS和RA中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BCDT必须以一种独立于抗体产生的方式改变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这一部分中,我们提供了B细胞可能是影响自身免疫病理的细胞因子的有效来源的证据。然而,B细胞也可以作为抗原呈递细胞,这在多发性硬化症的背景下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我们关于B细胞可以产生细胞因子的大部分证据来自动物模型,在动物模型中,用功能获得和功能丧失的方法来确认B细胞是否需要和/或足以提供特定的细胞因子。B细胞的不依赖抗体的功能是否启动和/或维持炎症组织中的第三级淋巴组织(TLTS)。在小鼠模型中,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以观察到TLTs,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由B细胞膜结合的淋巴毒素-αβ(LTαβ)的表达驱动,尽管其他类型的细胞和其他细胞因子(IL-17和IL-22)也可以提供这一信号。

除了在TLT形成中的功能外,B细胞还能产生大量的可溶性细胞因子。例如,在寄生虫感染中,B细胞可以是IL-2、TNF和CCL3的重要来源。此外,尽管干扰素γ通常与T辅助1细胞反应有关,但在细菌感染期间,B细胞也可以产生这种细胞因子。目前还不完全清楚B细胞是如何被诱导产生干扰素γ的。这可能与B细胞上MHC-I类受体LY49G2的表达下调有关,也可能与IL-27、IL-12和IL-18等细胞因子的反应有关。除了干扰素γ外,在小鼠和人类的神经炎症过程中,B细胞也会产生促炎细胞因子IL-6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浆细胞(PCs)也是重要的产生细胞因子的B细胞。例如,先天反应激活剂(IRA)B细胞在小鼠中已被描述:这些细胞的表型类似于表达Syndecan 1(也称为CD138)的PCs,IRA B细胞可以产生GM-CSF。此外,通常由T辅助17细胞产生的IL-17也可以由小鼠和人的PBs和PCs产生。在小鼠中,产生GM-CSF的PBs和PCs被认为来自腹腔B-1细胞,这些细胞迁移到脾脏,在那里它们产生IgM。相反,感染克氏锥虫后,IL-17是由脾脏中的PCs直接产生的。小鼠肠道中产生IgA的PCs可以表达肿瘤坏死因子(TNF)或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这种表达是解决轮状柠檬酸杆菌感染所必需的。PC来源的iNOS由未折叠蛋白反应诱导,有助于pC存活,同时在控制人类幽门螺杆菌感染方面也起着作用。最后,通过分离肠道PC进行体外流式细胞术分析,以及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分析,也表明肠道中的PC可以产生诸如基质金属蛋白酶和颗粒酶B等组织损伤分子来响应炎症。

综上所述,这些替代B细胞功能的例子超越了抗体的产生,包括细胞因子的产生,为BCDT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惊人疗效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解释。

Regulatory B cells|调节性B细胞

B细胞也有平息炎症的能力,而IL-10是由髓系细胞、B细胞和T细胞亚群产生的,显然在小鼠中介导了大部分(但可能不是全部)这种抗炎作用。我们通过研究小鼠的寄生虫感染,再次了解到B细胞的“异常”行为--在这种情况下,B细胞产生的IL-10可以限制过敏反应,B细胞可以独立于调节性T细胞执行这一功能。在小鼠中,调节性B细胞(CD1d+CD5+)产生IL-10对T细胞提供的CD40L和IL-21反应。产生IL-10的调节性B细胞也人类实验中描述过。根据激活信号的顺序和/或性质,人类B细胞可以产生IL-10,或者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如可溶性LTα3、TNF和IL-6。B细胞上的TLR信号也可能引发不同的细胞因子反应,例如产生抗炎IL-10或促炎IL-13,这取决于TLR的类型和B细胞的成熟阶段(NBC与MBC)。重要的是,就像在SLE患者中观察到的那样,调节性B细胞在CD40刺激下产生IL-10的能力可能会在调节性B细胞中丧失。

PCs也可以产生抗炎细胞因子。这在几种小鼠模型中得到了清楚的证明:产生IL-10和IL-35的PC可以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神经炎症。EAE期间PC依赖的IL-10的产生在小鼠和人的体外的单独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并且PC特异性的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被证明可以诱导IL-10的表达。我们的实验室已经证明,粘膜来源的IgA产生的PC是IL-10的有效来源,在EAE期间,它们可以在炎症性的大脑和脊髓中表达IL-10。由于微生物区系参与了粘膜B细胞产生IL-10的过程,这提示在某些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生的生物失调可能会影响B细胞系细胞抑制炎症的能力。至少,在解释以PC为不同目标的BCDT时,必须仔细考虑“受监管的PC”可能存在的概念。重要的是,在人类中,产生白细胞介素10浆细胞可能可能定位于疾病本身的组织中。


注:接上篇文章。本文翻译可能不够精确,仅供参考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739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0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