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上睑下垂术前评估
(一)上睑下垂程度的判定
正常人取正立位两眼平视前方时,上睑缘处于角膜上缘和瞳孔上缘之间,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 2mm;在排除额肌作用下,遮盖>2mm即可诊断为上睑下垂。按遮盖程度不同分为:轻度≤ 4mm;4mm<中度≤ 6mm;重度>6mm,遮盖至瞳孔中央。
(二)睑缘角膜映光距离(MRD)
MRD值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评测上睑下垂的指标,包括:上睑缘角膜映光距离(MRD1)和下上睑缘角膜映光距离(MRD2)。检查者用拇指沿眉毛长轴方向压住额肌,同时用光源置于患者眼前,此时角膜中央反光处到上睑缘的距离为MRD1,反光处到下睑缘的距离为MRD2。若患者肌力差,睁眼时角膜中央反光处不可见,可提拉上睑缘并暴露反光处,以负数形式将提拉距离记录为MRD1。
(三)上睑提肌肌力
保持头部不动,拇指按压眉毛控制额肌后,嘱患者先向下看、再向上看,上睑在此过程中的移动距离即为上睑提肌肌力:差<4mm;4mm≤中<7mm;7mm≤良<10mm;≥ 10mm为正常。
(四)Bell征
嘱患者轻闭眼,轻轻掀开上睑观察眼球动度,若眼球上转良好为Bell征阳性、上转不佳为可疑阳性,无上转为阴性。若为阴性或可疑阳性,则术中矫正值应偏小用于避免眼球外露。
(五)上直肌功能
轻掀上睑,令患者眼球向各个方向转动,检查眼外肌的功能,若上直肌无功能或掀起上睑后出现难以忍受的复视,则不宜行上睑下垂矫正术。
(六)额肌肌力
嘱患者保持下颌水平位固定,先下视,于眉弓下缘中央做标记,然后嘱患者上视,测量标记点的移动距离,正常为10-15mm.
(七)其它
下颌-瞬目综合征:患者咀嚼时眼裂增大,睑下垂消失,多随年龄增加至青春期后睑下垂会减轻或消失,若仍然存在再考虑手术治疗。
Horner综合征:交感性上睑下垂,伴同侧瞳孔缩小、颜面潮红及出汗障碍,用可卡因滴眼后下垂症状缓解。
重症肌无力:上睑下垂呈晨轻暮重的特点,休息后好转,连续瞬目后加重,可行新斯的明试验明确诊断。
最后编辑于 2021-01-31 · 浏览 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