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生儿使用青霉素,需要做皮试吗?


案例:近日,一名家长带着尚不满2周的患儿前往医院就诊时,医生根据病情开具了青霉素注射的医嘱。但家长却惊奇的发现护士竟不做皮试就给患儿直接注射了青霉素,家长清楚地记得以前自己患病使用青霉素前须先做皮试,皮试阴性后才可给药,故家长带着疑问前来药学门诊咨询。
“青霉素使用前需先做皮试,皮试阴性后方可使用”这一常识似乎在每一名药学人员里面根深蒂固,难道新生儿使用前就不需皮试?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支持青霉素皮试的依据
青霉素是最早使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其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 使用方便等特点,迄今仍是治疗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然而,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轻则出现皮疹,重则引起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为了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中国药典》明确规定:注射青霉素前必须先做皮试,只有阴性者方能使用。 查看众多厂家青霉素钠的说明书同样有此要求:

药典与药品说明书是有效的法律依据,其中并没有排除新生儿使用青霉素需皮试的要求,因此新生儿无例外也应进行皮试。
二、青霉素过敏的机制
过敏反应的发生,必须依赖外来的抗原或半抗原物质存在,这些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的免疫器官产生一种专针对该抗原的IgE抗体,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机体的I型变态反应,从而引起过敏时的种种表现。而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的机制主要是青霉素的降解产物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酸作为半抗原,和体内组织蛋白结合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人体再次接触类似抗原刺激后,与特异性抗体结合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就可刺激免疫器官引发过敏反应。
可见,过敏反应的发生除需要外来抗原的刺激外,还需机体能产生相对应的抗体。
三、反对青霉素皮试的依据
1、新生儿免疫器官发育不成熟
新生儿指的是出生至出生后28天的患儿。新生儿免疫器官不健全,体内IgE水平低,缺乏引起过敏反应的抗体,直到出生3个月自身才能合成少量抗体。同时,母体的IgE不能通过胎盘或乳汁进入胎儿体内,新生儿出生后没有接触和注射过青霉素,体内IgE也未形成和产生,过敏原进入到不致敏体质的机体后,也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及生物活性物质,也就不会作用于相应的效应器官,引起过敏症状。
2、新生儿皮试假阳性高
青霉素较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少很多,故青霉素多作为新生儿感染的首选药物。而新生儿皮肤娇嫩,局部经酒精消毒后,皮肤发红,有时会出 现小红疹,与青霉素皮试阳性现象相似,医护人员不易观察正确结果,皮试假阳性率较高。如因皮试假阳性,就不选择青霉素治疗新生儿感染,耽误新生儿的正常用药,弊大于利。
3、新生儿皮试方法尚不规范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新生儿青霉素皮试方法尚未形成规范,即使皮试也多采用成人的皮试方法(药物浓度、皮试部位、判断标准等),往往会出现较高的阳性率。另外,新生儿的皮试结果远远高于成人惯用判断标准,通过皮试结果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不大。
新生儿与成人之间的不同在于新生儿皮肤薄嫩,血管丰富,表皮与真皮之间的角质层发育不全,细嫩、松软,其中的结缔组织和弹力纤维发育差,表皮与真皮之问的连接不紧密,故易受各种刺激而发红。特别是注入药物后容易扩散,造成红晕范围大而皮丘相对小的现象。对成人而言,皮试部位局部红晕即可判断为阳性,但新生儿应用青霉素皮试后出现的皮丘改变及红晕直径增大,不能简单判断为阳性,它不是对药物过敏所致,而是由其生理特点所引起。这给医护人员判断皮试结果造成了一定了困扰。
为此有人提出,
1、新生儿作皮试结果除按传统方法观察外,注射部位可发红,直径达1.5cm以上,但触之不硬,皮丘规则为圆形,均可视为阴性。
2、对惯用标准判断为阳性者应在对侧做生理盐水对照实验,若对照反应与青霉素皮试反应相当或较青霉素皮试红晕直径大者,应视为假阳性。

四、总结
可见,临床上有关于新生儿青霉素是否皮试尚存在争议,即使进行皮试其皮试方法与判断标准尚不规范,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关新生儿青霉素皮试的指南或规范,保障患儿用药安全。同时建议,不管皮试与否,密切观察患儿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时做好抢救措施才是关键。
参考资料:
1、梁淑云.新生儿出生三天内做青霉素皮试的意义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2,9(10):754-754.
2、田凤娥,张伟勤,张杰英,李利敏.新生儿青霉素皮试价值的临床研究[J].山西临床医药,2001,10(5):346-348.
3、《青霉素皮肤试验专家共识》2017年版
4、涂素华,佘秋群,余学英.新生儿青霉素皮试的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4):473.
首发于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
最后编辑于 2021-01-27 · 浏览 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