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骨微结构,论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的关键点
骨质疏松性骨折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或通常不会引起骨折的外力时发生的骨折,亦称脆性骨折 1。2013 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报告:全球每 3 秒钟就发生 1 例骨质疏松性骨折。除了骨折本身以外,骨质疏松性骨折还会带来致残、致死风险。长期卧床的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龄患者,6~12 个月病死率高达 20%~30%,永久性致残率超过 50%1。另外,骨质疏松骨折后二次骨折的风险要高 2~3 倍 2,约有 23% 左右的 50 岁以上妇女在 1 年内二次骨折 3。
为了减少伤残,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要全程管理。我们有幸请到了来自南京鼓楼医院的林华教授,为我们分享「论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的关键点」,30 分钟课程尽在掌握。


骨质疏松性骨折要点和难点
提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很多医生出现的首要印象往往是它的临床表现:腰背痛、驼背、胸廓畸形等,却忽视了在微观层面上对骨骼状态的判断和分析。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本质是病理性骨折。骨量丢失、结构破坏、肌量减少、愈合复杂、再次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明显的 5 大特点。因此,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只关注骨折本身是远远不够的。
骨质疏松性骨折:男女有别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性别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不同。女性骨质疏松多发、以骨结构破坏为主;而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死亡率高、以骨小梁变薄为主要病理特征,因此在治疗时需要使用不同的内固定方式。而除了骨折的外源干预外,内源性的骨结构干预对所有患者来说都更为重要。充分认识和理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是正确实施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的前提。4
骨质疏松性骨折需要全程管理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目标可分为两个部分:近期目标是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远期目标是促进骨折愈合、功能康复、预防再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干预不仅仅是针对骨折的治疗,更重要的是治疗骨质疏松症和全程管理。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受到生理(年龄、种族和疾病)和机械(复位、骨修复)等多因素影响。骨质疏松患者骨骼质量差,骨折愈合延迟,再骨折风险高,故而后期干预的难点在于骨折愈合、内植物松动和再骨折预防三个方面。在进行外源性干预手术后,术后正确选择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内源性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破解骨质疏松治疗难点、避免药物假期带来的风险、有效增加骨皮质骨量、个性化定制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方案……更多精彩,请关注「安进新思维」机构号,观看视频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骨与关节学组. 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干预指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8;11(5):438-448.
2. Van Staa TP, et al. Does a fracture at one site predict later fractures at other sites? A British cohort study. Osteoporos Int. 2002;13(8):624–629.
3. Van Geel TA, et al. Clinical subsequent fractures cluster in time after first fractures. Ann Rheum Dis. 2009;68(1):99–102.
4. 林华, 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干预. 中华骨科杂志. 2015;35(10):1022-1026.
SC-CHN-AMG162-00375 有效期:2023.02.18
最后编辑于 2021-04-23 · 浏览 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