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白斑的治疗方向与心得
外阴白斑即外阴白色病变,又称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是指女阴皮肤、黏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与色素改变的疾病。本病有外阴奇痒难忍,皮肤、黏膜色素脱失变白,逐渐粗硬肥厚或萎缩变薄,或脱屑皲裂等症。因瘙痒较著,抓破后可有红肿,甚至溃烂滋水,日久不愈,可呈枯白色,严重者干燥枯萎清冷。病理检查有增生肥厚型营养不良、硬化萎缩型营养不良和混合型营养不良三种,若发现有非典型增生,认为与外阴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本病一般多发生在30~60岁的妇女,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于老在临床上,对外阴白色病变尝试用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外阴白斑似“痒”“疮”,血瘀血虚是关键
中医古籍无外阴白斑、外阴白色病变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阴痒、阴肿、阴痛的特点来看,似属“阴痒”“阴疮”的某些类型,从其后期枯萎清冷的症状而言,有时又有“阴冷”的某些特点。
外阴白斑,虽生于前阴皮肤黏膜,实为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及足厥阴肝经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是肝脾肾功能失调,生化乏源,精血亏损,外阴失于濡养,血虚化燥生风引起。而正虚邪侵,或湿毒内袭,或肝经郁热,湿热郁蒸,湿毒、湿热下注又使病情加重。于老根据中医古籍对皮痹“风湿痹病之状,皮肤顽厚”(《诸病源候论》),“痹……在于皮则寒”(《素问・痹论》)的记载(即说明皮痹是气血闭阻、瘀血为病所致的以皮肤干燥、缺乏弹性、冰凉清冷,或是皮肤硬化为特点的病证),并结合本病病理有增生、硬化的改变,认为外阴白斑与皮痹,无论在症状上,还是在病机上,都是非常相像的,属血瘀为病,由血瘀导致血虚,血虚组织失养,血虚化燥生风引起。因此,于老强调,在对外阴白斑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要掌握血瘀导致血虚,血虚失养,化燥生风的规律,抓住血瘀血虚这一病机关键。
养血润燥祛风,勿忘活血化瘀
外阴白斑,似皮痹而非皮痹,似疮痒而非疮痒,就是说其症状与皮痹、疮痒相像,其病机与痹证、皮痹类同。此外,皮肤、黏膜肥厚增粗或萎缩硬化又是其基本病理改变。“痹者,闭也……壅闭经络,血气不行”(《杂病源流犀烛》)。治当通络活血为主。肥厚增粗,萎缩硬化属“结”“留”“坚”证,治宜“散之”“攻之”“削之”。本病亦称外阴营养不良,又有瘙痒之症状而似阴痒,又当采用补血养血、调补肝肾、祛风止痒为主的治疗原则。
于老在治疗外阴白斑时,既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兼以养血润燥祛风立法,方选桂枝茯苓丸加味治之。以祛瘀化癥散结之桂枝茯苓丸为基本方,酌加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通络,海藻、昆布、鳖甲、生牡蛎等软坚消癥。盖瘀血消散,祛瘀生新,血气自会濡养阴部,是治病求本之道。此外,又选加了黄芪、当归、生首乌、白蒺藜四味以治病标,即芪、归、首乌益气养血,首乌合鳖甲滋补肝肾之阴,白蒺藜、生首乌祛风止痒。如此标本兼治,获效颇佳。
病案举例
王某,女,34岁。1997年12月初诊。
数月来外阴瘙痒难忍,夜间尤甚,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伴倦怠乏力,月经36~37天一行,行经2天,量少,色暗,有血块。妇科检査:外阴轻度肿胀,大阴唇白斑,表面粗糙肥厚,弹性轻度降低。西医诊为外阴白色病变。于老诊之,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白,脉象弦细涩。断为瘀阻阴器,外阴失养。治宜活血化瘀通络,兼以养血祛风。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之。
桂枝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鳖甲12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生牡蛎3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生首乌30克、白蒺藜20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二诊:服前方10剂后,阴唇肿胀消失,瘙痒减轻,乏力缓解,再服25剂。
三诊:自诉服药后诸症悉平,本次来月经,经量适中,色红,行经5天,无血块。又用原方改汤为丸,续服2个月。
四诊:患者服汤药35剂,丸药2个月,自诉诸症平稳,月经正常,大阴唇肥厚白斑处蜕皮2次,经妇科检,大阴唇肥厚白斑消失,表皮黑红湿润,告愈。
临床养血润燥祛风为大法,补血养血、调补肝肾、祛风止痒,不忘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总之,灵活变通,辩证清,法自效。同时告知患者忌口辛辣刺激之品,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解除焦虑。
本文摘自张煜、王国辰主编《现代中医名家妇科经验集》,特表感谢奉献心得!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