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周济民痔疮治验

发布于 2020-12-26 · 浏览 1299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13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四川-海天 +1丁当

痔是常见多发病,俗语:“十人九痔”,据我国一些地区普査,发病率达60%。

我国是对痔认识最早的国家,公元前即有“痔”字,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的《山海经》、《庄子》、《韩非子》等书中已详有痔病记载,《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结扎、切除、熏洗、服药治痔的经验。

《内经》已认识到痔是“筋脉横解"血管扩张的病变,《伤寒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肛门栓剂一蜜煎导,宋代又创造了枯痔疗法,这些有效的办法,唐宋朝时就传到国外,世界上不少国家至今仍广为使用,现代医学痔的命名即源于我国,祖国医学对痔的治疗有独特贡献。

中医治痔是强调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病因、病变、病位、不同体质、年龄进行内外兼治,灵活得当的处理。

笔者遵《内经》“散者收之,急则缓之,坚者软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根据痔多因于湿热风燥,致使浊气郁血留结肛门,长期便血、脱出可使气血亏损,中气下陷的特点,将痔分为以下四型施治,经长期应用,略有经验,现述于下。

img

—1—

湿热型

口渴喜饮、唇燥咽干、小便赤短、大便秘结、便时痛疼出血,或肛门局部掀红灼热,结肿高突拒按、痛疼剧烈、坐卧不宁,纳呆难寝,脉洪大或弦数,舌质红,苔黄。

证属实热内结,血热肠燥。

治宜清热止血,润燥通便,方用槐花散加味或地榆散加味,兼表证发热者,选用防风通圣散上宣肺气,下通积滞,表里双解、调气行血。

槐花散加味方

槐花12克,侧柏叶10克

炒荆芥9克,枳売9克

生地15克,丹皮10克

地榆10克,仙鹤草15克

麻仁9克,生甘草10克


地榆散加味方

地榆12克,黄芩10克

黄连10克,山栀10克

槐花10克,茯苓10克

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

甘草10克

以便秘、出血、疼痛为主的各期内外混合痔、炎性外痔,属于此型。前方长于疏风清热,后方重在清热和血,兼风邪表证者可用前方,或用防风通圣散,结肿瘀血者可用后方。

《东垣十书》论痔曰:“善为病者,皆是湿热风燥四气所伤,而热为最多也”此型临床颇为常见以实热为主,故重在清热。


—2—

湿热瘀滞型

腹胀纳少、肛门坠重、便秘溲赤、甚或身热、肛门凸突红肿、旁生肿块、宿滞不散、痛疼难安。

证属湿热内蕴,血气瘀滞。

治宜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方用五神汤加味或活血散瘀汤。

五神汤加味方

茯苓10克,银花20克

牛膝10克,车前子10克

地丁15克,黄芩10克

归尾10克,赤芍10克

甘草10克


活血散瘀汤

归尾10克,赤芍10克

桃仁10克,大黄10克

川芎9克,苏木9克

丹皮10克,枳壳6克

瓜蒌仁10克,槟榔10克

血栓外痔、静脉曲张性混合痔、痔嵌顿多属此型,湿热重用前方,瘀滞甚用后方,《丹溪心法》:“痔疮,专以凉血为主,治法总要,大抵以解热、调血、顺气先之。”活血化瘀在痔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3—

虚寒型

身倦神疲、面色㿠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食少腹胀,便时内痔脱出,出血色晦暗,脉沉迟或弱细,舌质淡白。

证属脾胃虚寒,中气下陷。

治宜温中健脾、固脱止血,方用归脾汤、黄芪建中汤加减。

归脾汤

人参10克,当归10克

白术10克,茯神10克

枣仁10克,远志10克

龙眼肉10克,黄芪10克

木香6克,甘草6克

加灶心黄土一块

诃子10克,升麻3克


黄芪建中汤加减方

黄芪15克,桂枝10克

白芍10克,白术10克

生姜3片,大枣7枚

陈棕炭10克,旱莲草10克

侧柏炭10克,升麻6克

陈皮10克,甘草9克

两方可交替应用。

内痔脱出严重,长期便血,伴有贫血,消化不良,腹泻者多属此型。



—4—

气血亏虚型

便血日久,面色无华,气短心悸,少言懒语,四肢倦怠,食少乏味,肛门坠重,或血燥便秘,排便困难,痔脱难收,脉细弱,舌质淡。

证属气血亏损。

治宜气血双补。方用八珍汤或补中益气汤。若虚寒中兼湿热者,可用当归连翘汤,于补虚之中兼清湿热,和血疏风。

八珍汤

熟地15克,白芍10克

当归10克,川芎9克

人参12克,白术10克

茯苓10克,甘草9克


补中益气汤

黄芪15克,党参10克

当归10克,柴胡10克

陈皮9克,升麻12

白术10克,甘草9克


当归连翘汤

当归12克,生地12克

白芍12克,连翘12克

黄芩10克,焦栀10克

荆芥10克,防风9克

白芷6克,人参10克

白术10克,阿胶12克

甘草6克,地榆10克

乌梅9克,大枣6枚

《外科正宗》说:“痔疮治法”,初起及已成渐大而便涩作痛者,宜润燥及滋阴。肛门下坠,大便去血,时或疼痛坚硬者,宜清火渗湿。紫色疼痛,大便虚秘兼作痒者,凉血袪风,疏利湿热。肿痛坚硬,后重坠刺,便去难者,外宜熏洗,内当宣利。内痔去血,登厕脱肛而难上收者,当健脾、升举中气。便前便后下血,面色萎黄,心悸耳鸣者,宣养血健脾。”总之宜辨证施治,方可获良效。


— THE END —

 ▍版权声明:文章作者/周济民先生。文章摘自:《医案医话荟要》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人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本文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切勿以身试药。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299

回复22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